置身林下辟新业 触网直播拓销路外来新农人蔡瑞锦深耕龙门大山闯出绿色发展新天地
蔡瑞锦在果场收龙眼。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通讯员袁庆辉 摄
“买它!买它!买它!”日前,龙门县非凡农业旅游基地内,几张拼接的桌子上摆放着新鲜的路溪石硖龙眼,桌后非凡农业种养合作社负责人蔡瑞锦当起了“网红”带货主播。他头戴草帽,拿起一颗路溪石硖龙眼对着镜头剥开:“我们龙门路溪的石硖龙眼肉厚爽脆,浓甜带汁,我先品尝一下。”他一边说着,一边将龙眼放进嘴里,连连发出赞叹声:“太好吃了!”
合作社内,3名工人正坐在几筐龙眼与10余个纸箱之间,手拿剪刀利落地摘果、修枝、装箱,身旁数十箱包装好的龙眼正待送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这位来自汕尾的85后小伙扎根龙门,与农民交朋友,养香猪、卖龙眼和蔬菜,投产生产线深加工农产品,带动越来越多村民脱贫奔康。
扎根
独具慧眼外乡人
置身林下为农业
初识蔡瑞锦,只见他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眼睛炯炯有神,若非一口潮汕口音的普通话,外人难以发现他与当地农民有何不同。来自汕尾的蔡瑞锦,年轻时就在深圳打拼,24岁已代理销售一食品集团的产品,年收入上百万元。
2016年1月,蔡瑞锦来到龙门县龙江镇六屯村考察巴马香猪项目,看好香猪养殖前景的他下定决心要再干一番事业。几年前,蔡瑞锦成立了龙门县非凡农业种养合作社,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他自此在路溪扎下了根。
“巴马香猪是猪中"贵族",体型短小,每只最重也只有五六十斤,而且经济价值及营养价值都极高。”蔡瑞锦构思了一套绿色共赢致富的理念:将香猪寄养在果农的果园,猪粪在地上经过雨水的浇灌,可以成为果树的天然有机肥,果农还能获得一笔分红。
独具慧眼的他除了养殖巴马香猪,还将目光瞄准了当地特色农产品——路溪石硖龙眼。路溪片区气候十分适宜龙眼生长,当地所产龙眼肉厚核小、清甜爽脆,当地人称其是“喝山泉水长大的。”去年12月,路溪石硖龙眼被正式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这么好的产品,应该让更多人品尝到。”抱着这种想法,蔡瑞锦以合作社的名义注册了路溪石硖龙眼商标,收购农户的龙眼后统一包装,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消费者一尝路溪石硖龙眼之清甜,并逐步打响了当地农特产品的品牌。
触网
贴钱为农户产品打品牌拓销路
2018年,路溪石峡龙眼迎来近100万公斤的大丰收,颗颗硕果压弯枝头。但面对2.2~2.4元/公斤的收购价,果农们的心里却犯嘀咕,果贱伤农的忧愁笼罩在他们心中。龙门县人大代表、非凡农业种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谢桂明坦言,当时有的农户只能任由鲜果一直挂在树上,甚至想砍掉龙眼树。此时,蔡瑞锦以合作社的名义按6元/公斤的价格收购,保证了果农增产不减收。“滞销的时候不要让农民吃亏。”他说,一定要保护好果农的积极性。
过去,当地龙眼的销售主要依靠零售或经销商上门收购。2018年7月23日起,路溪石硖龙眼在合作社的推动下开始“触网”。从树上落果到打包上车,以最快的速度运往全国各地。“这更像一次实打实的推广活动,尽管没赚钱,但切实打响了品牌。”蔡瑞锦回忆,截至当年8月中旬,近15万公斤路溪石硖龙眼经合作社“飞往”新疆、内蒙古等地,“触网”营销为当地龙眼等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全国多地农产品销售受到影响,其中包括龙门年桔、大米、胡须鸡等龙门特色农副产品。
“眼看农民将农产品堆在院子里卖不出去,很心痛。”在严防管控的基础上,蔡瑞锦利用电商平台,同时携手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暖春行动”网络直播,将龙门大米、腐竹、胡须鸡、龙门年桔等250吨原生态农产品送到了各地市民的餐桌上。
今年7月,路溪石硖龙眼再次迎来收获季。蔡瑞锦再次携手广东省旅控集团举行“让世界爱上广东味”网络直播,为当地特色农特产品带货宣传。近5天的时间里,该合作社主推的石硖龙眼、桂圆、龙门陈桔等十几种农产品热卖,销售额近100万元。除了线上销售的订单,有不少回头客和慕名而来的新客户到合作社自提了将近5000份农特产品。
“路溪石硖龙眼已售罄!明年再会,感谢大家的支持!”7月31日早上,将最后一箱龙眼打好包装后,蔡瑞锦舒了一口气,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在外人看来,这位勤劳的年轻老板赚了不少钱,但蔡瑞锦和团队很清楚:“我们在倒贴钱,主要是为了把利润让给农民。”当地村干部和村民说:“我们早就把他当成自己人了。”
拓展
以绿色理念开发桂圆陈桔
鲜果常甜而不常有,蔡瑞锦并不满足于仅将鲜果输送到城市百姓家。为此,他积极推出龙眼干、桂圆等深加工产品,在保障品质和特色的同时让路溪石硖龙眼能长存常卖。此举不但帮助农户走出“有龙眼、无路销”的窘况,还为路溪石硖龙眼进一步打响了品牌。
“龙眼经过深加工为桂圆后,不仅更耐保存,而且价值更高。”他介绍,精品桂圆肉是今年合作社的另一主打方向。此前,合作社自筹资金投资了一个烘干设备,免费为农民加工龙眼。7月23日,合作社新加工场正式落成使用,每日可生产3万~5万斤的桂圆与龙眼干。
蔡瑞锦还将目光瞄准其他农产品。龙门是“中国年桔之乡”,年桔种植历史悠久,生产了全国80%以上的年桔。龙门年桔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龙门年桔种植面积在9万亩左右,今年产量达8万多吨。然而,今年疫情期间,龙门年桔陷入滞销。
望着一片“桔海”,蔡瑞锦不禁想:“难道年桔也只能卖鲜果吗?”某日喝茶之时,望着茶台上的柑普茶,一个想法涌上他的心头。多次尝试后,蔡瑞锦开发出了“龙门陈桔”。与新鲜年桔相比,陈桔个头变小,颜色由橙转黑。掰开两半,放入少许普洱茶叶,加入龙门特有的山泉水,泡出的茶多了几分清香。
蔡瑞锦说,8至10斤的新鲜年桔要经过煎、烘、晒、发酵等“像制药一样的”工序制作,才能制成一斤陈桔。疫情期间,这份新产品卖出了近6000份。“这个产品有希望做成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未来他计划与种植户签约收购,以广东新会的陈皮产业为标杆,打造龙门陈桔产业,“一亩地能给农户带来约2000元的收入。”
然而,只有经得起质量考验的龙眼和年桔才能坐上这班深加工“顺风车”。“我们要保证鲜果绿色与原生态的品质。”蔡瑞锦介绍,合作社要求农民使用有机肥,不使用农药,同时在每棵果树上挂牌,标注溯源二维码供查询种植户、果树、龙眼品种等资料。
于年桔而言,合作社对打过甜味素的“好看、味甜”非原生态产品一律拒之门外。“我们合作社的每一个单品都是贯穿"健康、生态、农民"3个关键词的。”他说,首先要对市民的健康负责,同时要保证原生态,而且要为农民创收。
今年的龙眼售罄后,蔡瑞锦逐步将重心放在技术管理迭代上,利用保底协议增强农民种植的信心,加强技术培养扩大产量,为未来发展完整的龙眼产业打下基础。“一定要上规模、做产业。”他说,“不能负了这一方水土。”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侯县军 黄宇翔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子俊谢庆裕通讯员/粤应宣)随着今年第6号台风“米克拉”生成,与此前形成的台风“蔷薇”再度形成双台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