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一体 汕尾基层基础治理的新实践通过党建引领和治理重心下移,汕尾走出了一条完善乡村治理的道路

南方都市报 2020-05-04 06:15

[摘要]通过党建引领和治理重心下移,汕尾走出了一条完善乡村治理的道路

4月29日,汕尾市陆河县罗洞村,村民彭志华在养蜂。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基层”两字对于汕尾来说重于泰山。作为背山面海的革命老区,一直以来,山村、渔村就是汕尾的主体。这里的山村和渔村很多都有6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年间。村民渔民世居于此,在和自然环境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生存法则,进而又演化成深厚的传统观念。

由于汕尾是一个新建城市,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虽身处粤东沿海但仍为广东欠发达地区。而当下,在汕尾抓住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争取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基层陈旧观念也确实到了要革新和扬弃的时候。为了过上好日子、弘扬好风气,乡村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重构重塑

镇村组三级基层治理架构

一个多月前汕尾全市上下推出了一场基层基础建设年行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红色细胞工程”和“平安细胞工程”,重构重塑镇村组三级基层治理架构,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带领乡村移风易俗,最终形成共治、法治、德治、自治、善治“五治一体”。

这一套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做法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许多村民对于民生改善项目和产业项目的实施逐渐抱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汕尾城区东涌镇镇长曾远通告诉南都记者,深汕医院选址原是附近村民的坟山,但是在镇村的沟通后村民知道这是造福全市的民生项目就非常配合,一个多月就把上千座古坟都迁走了,最后项目如期落地,让深圳对口援建单位的负责人都感叹“相当不容易”。

如今汕尾下属县市的不同村根据实际村情,摸索形成了不同的基层建设模式,有些通过村委改选重构了治理模式,靠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走上了乡村振兴模式,有些则通过深圳对口帮扶改善了村容村貌并逐步实现脱贫脱困。

“村民可能没读多少书,但是你把道理和情理跟他们讲清楚,他们还是会理解配合的,基层工作的方法很重要”,在采访的最后,一名村镇干部用这一句话向南都记者总结了他眼里加强基层治理的诀窍。

样本1 海丰县新山村

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打造“网红村”

海丰县城的新山村,背靠鹿境山前临丽江河,距离县城5公里,尽管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但过去一直未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加之传统农业收入不高,村里有15%的人口属于贫困户,全村也因此被列为贫困村。

“我2010年10月份回来时,村里到处都是蛇鼠杂草,卫生环境非常差,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刮”,新山村总支部书记吕湖泳告诉南都记者。当时村里的基层组织涣散,上一任村支书因为私卖土地被立案侦查,整个村委已经没有公信力和领导力,因为在村里口碑不错、也有人脉资源,最后村民们请回了在外面做生意的吕湖泳来当新一任村支书,带领大家振兴家乡。

“其实我当时在外面生意做得蛮不错,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总,带着三四百人做工程,公司一年也能有五六千万收入,但我在新山村土生土长,有故土情结和家乡情结,村里老人长辈来请我,我也觉得有这个责任把家乡建设好。”回来之后,吕湖泳很快带领村民从村容村貌改起,在村里建起了垃圾池,统一收集生活垃圾再送去县城的垃圾站处理,但当时村民的生活习惯很难改,还是照旧把垃圾随手往水沟和村道角落里丢,再加上约束村民不能随意在村里乱搭建也一时不被理解,情况很艰难,“第一届做完之后我觉得很累很灰心,有点不想再干了,最后还是村镇上挽留,我又再继续做了一届”。

此时恰逢2017年省委决定在省定贫困村中遴选出60个红色村开展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新山村因为红色资源丰富被列为基层党建示范点和精准扶贫示范村试点。在上级的帮扶指引下,新山村委按照年轻化、专业化的方向进行了改组,把村干部平均年龄降至45岁,村委7个人里就有4个有大专以上学历,基层党组很快有了凝聚力。

“四个示范”建设,贫困户全部脱贫

此后几年新山村在基层党建示范、美丽乡村示范、红色示范、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示范共计“四个示范”的建设过程中,对全村村容村貌改造、旅游资源发掘脱贫脱困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大动作。

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村里利用上级政府拨付的1500万资金进行大改造。拆除破旧危房、拆除露天茅厕、清理垃圾和池塘淤泥、实施村庄雨污分离系统、改造了村自来水管网、供电、电信、电视线路基础设施,重新规划建成大塘景观公园,使得整村环境彻底焕然一新。

而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脱贫脱困方面,新山村利用上级政府帮扶资金,建起了红色广场、新山革命纪念馆和农会旧址、烈士故居和农民自卫军赤卫队队部旧址,另外还建设了600亩袁隆平水稻种植基地,入股了县里的海龙投资大厦,再加上村里的鱼塘和土地流转收入,通过农业、旅游、投资等各种途径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如今的新山村已经是远近知名的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网红景点,每到节假日一天能接待一两万游客,全村集体年收入可达100万,村里的贫困户也全部实现了脱贫。

样本2 陆河县罗洞村

基层治理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罗洞村位于陆河县水唇镇东部,全村有300户1800多村民,由于周围土地含沙量高适合种青梅,多年前村民就在附近的山坡和溪涧处种植了大量梅树,形成远近闻名的世外梅林。不过,此前由于梅林等资源未能统一包装进行旅游开发,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未能脱贫致富。

2015年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罗洞村村委通过内部讨论统一思路,决定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要求走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全体村民以土地、梅园、山林、现金等形式入股,成立了汕尾市首家村级股份制公司——广东罗洞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变成股东之后,不仅可以享受分红,还可以借着景区的客流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将村集体利益和村民个人利益深度捆绑,这种基层治理和机制创新最终极大地激发了全村村民干事业的激情和雄心。

陆河县水唇镇政府旅游办主任余少歆告诉南都记者,决定走乡村旅游这条路之后,整个村集体就全部按照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模式来打造景区,专门请了深圳一家景观设计院对梅园景区进行整体规划,景区的管理运营也请了专门的团队来做。

经过前期的建设和运营,目前罗洞世外梅园景区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景点,周边的游客蜂拥而至。去年梅花节期间整个景区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日均人流量达上万人次,村集体通过农家乐、民宿、农产品土特产销售、体验项目等实现旅游总收入350多万元。

外出打工村民纷纷回乡创业

在景区经营蒸蒸日上的同时,过去村民外出打工的情况也逐步好转,有不少村民看到家乡变得越来越好都主动回家乡发展,村民彭志华就是其中一员。

他告诉南都记者,早年自己在顺德做工程,2017年看到村经营的景区越来越好决定回来发展,在村镇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开了一个蜂场成为蜂农,既卖蜂蜜也卖蜂王浆,景区游客来了之后都会来这里买一两瓶带回家。3年下来他已经有200多个蜂箱,现在生意也做得不错,去年家庭年收入有20多万,比之前在外面打工还高。南都记者也看到,在他家院子里还停了一辆东风家用车专门用来送货。

如今的罗洞世外梅园已经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梅花连片观赏基地,2016年还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

“今年景区还会继续增加新项目,主要是增加互动娱乐设施和接待能力,包括要建水上乐园和会议中心,总的方向是要让珠三角的家庭自驾游来了之后能玩够三天两夜,在这里愉快地度周末”,余少歆最后告诉南都记者。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新闻推荐

疫情当前义不容辞

洪可仲职务:汕尾市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战疫感言:我是医生也是党员,疫情当前义不容辞。战疫事迹:洪可仲第一个主动请缨加入医院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