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之母》为信仰与情怀而歌

汕头日报 2019-09-21 10:51

《彭湃之母》海报

这部白字戏由汕头剧作家范莎侠创作,入选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的2019年度剧本扶持工程入选名单,是广东唯一入选剧作

■ 庄 园

近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的2019年度剧本扶持工程入选名单中,汕头剧作家范莎侠创作的白字戏《彭湃之母》赫然在列,也是广东唯一入选的剧作。此剧已于7月14日晚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举行首演,并于9月7日在广东艺术剧院演出。

白字戏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稀有剧种,流行于粤东海陆丰一带,已有几百年历史。《彭湃之母》通过儿子彭湃的视角,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母亲周凤一生的事迹。

范莎侠巧妙地借助青春风采和纯真情怀,把一个庄严肃穆却容易枯燥的题材表现得流光溢彩。这个剧目的五场戏简洁干练,层层推进,每一场都真实可信地展现一个结实的主题。剧作家避免了命题作文可能陷入的刻板化窠臼,对少女周凤情节的设置可谓神来之笔。在这一段书写中,范莎侠突出悲悯情怀,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和赈灾救苦的崇高理念相交融。以善良美丽的少女形象开篇,让观众很快拉近与主角的心理距离,为这个可亲可爱的青春骄女而感动。

关于周凤少女时代的文献记载并不多见,谈到对“彭湃之母”的塑造,范莎侠在该剧的创作谈《为信仰与情怀而歌》一文中写道:

家乡是粤东潮汕的我,小时候就听过彭湃烈士的故事。我崇仰烈士,但心中却有个疑问:出生于富家的“阿舍”(少爷)彭湃,为什么要革自家的命,把田契送给佃户,组织农会为农民争利益?我问过大人和老师,答案大体是因为彭湃的母亲是贫穷农家之女。

这样的答案并不能解惑。因为,贫穷出身的母亲多的是,她们的儿子就会坚定地“图农民生活之改变”,为广大受苦人谋利益吗?有的穷家出身的女人,一旦成为富人,敛财聚富的心机手段甚至比富家出身的女人更高强。所以,并非母亲出身贫穷儿子便能顺理成章地革自己的命。

民间传说和资料文献透露了与周凤相关的两个生活化的细节。一是周凤嫁入彭家后,乡下青黄不接时,时有穷亲戚或非亲戚的人找上门求助,周凤不仅让他们吃饱饭,还给他们资助;二是暮年的周凤,居家靠近通往海丰县城的大路,过往行人很多,不管是炎夏还是寒冬,周凤都嘱托陪伴她的人每天煮两桶茶水放在大门口,让过往群众解渴驱寒。范莎侠指出:“这位经历过几个时代,满门英烈,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被革命领袖称誉为"革命母亲"的老人,暮年依然想着做有益众人的事。从这两个简单的事例就可窥见周凤的心界和胸怀非是一般,是一种大格局的悲悯情怀,而且终生如一。若非如此,嫁入富家后,穷亲戚上门她也会断他们的路;高龄暮年自顾不暇,哪还会想着芸芸众生为过路人解渴驱寒?”正是根据这样的内在逻辑,剧作家大胆地演绎了少女周凤在嫁入彭家前情系苍生又知书达礼的美好形象。

新闻推荐

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飞地”标杆深汕湾机器人小镇11月主体封顶

深汕湾机器人小镇11月主体封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