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玉君:让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绽放

深圳晚报 2019-09-17 04:00

▲1994年,《庄玉君标徽设计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庄玉君在现场给观众签名。

▲2004年,庄玉君和他设计的文博会会徽“七彩文”。

▲2015,在“2015洛杉矶艺术博览会”的中国国家展现场,庄玉君与观展者交流。

▲1994年,《庄玉君标徽设计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庄玉君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陈汉民介绍标徽。

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度过了最青春最奋斗的年华。这座城市充满活力,设计氛围良好,近年来更是发展快速,与国际对接,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更重要的是深圳对创新的包容和接纳,让我有了圆梦的机会。

庄玉君

1957年出生于广东海丰。中国设计大师、著名书画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曾长期从事设计行业,作品包括“深圳市徽”“深圳文博会会徽” “深圳市委党校标志”等国内外1000多家标徽,获国内外奖项60余项。近年来,专注于对中国水墨的研究与探索,将绘画、书法、设计三个领域的创作理念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性化艺术风格,其水墨书画艺术创作曾连续两年受邀参加美国洛杉矶艺博会“中国国家展”。2015年,“中国风·庄玉君深圳32年回望展”暨庄玉君艺术馆(深圳馆)开幕,这是深圳市有关部门首次为深圳艺术家举办的个人展览。

口述时间

2019年7月24日下午

口述地点

庄玉君艺术馆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周婉军

实习生 梁炜婧

从小学开始,我跟着专业的美术老师,接受了整整8年速写、素描、色彩、创作等系统的美术培训,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艺术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

师从美院高材生 与绘画结缘

我自幼便喜欢艺术。刚上小学时,我时常在课本中涂鸦,由此激发了对绘画的兴趣,之后学校的板报、漫画创作中常常有我的身影,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不打腹稿、下笔成画的习惯。

当时海丰县文化馆经常举办美术展览,每年暑假县文化馆会选拔一批业余爱好者进行美术培训,培训班的教师都是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高材生。当时我幸运地被县文化馆选上参加美术培训班。于是从小学开始,我跟着专业的美术教师,接受了整整8年速写、素描、色彩、创作等系统的美术培训,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艺术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

高中毕业后,作为家中的长子,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我没有继续深造,而是到了家乡当地的一家公司做宣传工作。那时县文化馆依旧经常办展,我也时常帮文化馆做些义务工作。

1984年,我跟随海丰县文化馆的一位老师调来深圳,在深圳市雕塑装饰公司从事室内装修和雕塑工作。

来深闯荡

偶然接触标徽设计

当时的深圳正处于蓬勃建设时期,只有东湖到上海宾馆的那一段路是公路,其他大多是泥土路。我们当时的公司坐落于现在的燕南路上,我每天上班要经过一道火车闸口。虽然那时的生活比较艰苦,但深圳拥有非常好的创业环境,可以让从全国各地过来的年轻人放手去干,而我也是在深圳一步步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当时深圳市雕塑装饰公司的生意很红火,但于我而言,却并不开心,因为很难发挥自己的创意。比如接到一个室内设计的项目,做出设计图后,常常要根据客户的各种要求而改动自己的设计,这让当时的我很是苦恼。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标徽设计征稿启事,忽然萌生了想要尝试一下的强烈愿望。几天冥思苦想后,我寄出了自己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的标徽设计方案,不想竟一“矢”中的,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平面标徽设计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性!此后,我的兴趣渐渐地转向了平面标徽设计,便开始钻研标徽设计。

1986年,我为“第八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设计了纪念章;1988年,为“广交会”深圳馆设计了馆徽,这些经历让我慢慢积累了标徽设计的经验,也在心中萌发了转行的想法。

一个标徽就是企业、团体的灵魂,要能够体现其名称、精神、口号乃至实力,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是方寸文章,意象万千。

转行标徽设计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标徽就是企业、团体的灵魂,要能够体现其名称、精神、口号乃至实力,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是方寸文章,意象万千,对我而言非常有挑战性。

1990年,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权衡,当时在室内装饰设计行业已小有名气的我,做了一个令同行和朋友们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室内装饰设计,改行标徽设计。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众对标徽的认知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1991年,我为一家以中国传统文化、华夏艺术为主的企业设计标徽,依托“华夏”之名,我构思了一个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标徽,然而当时市场上追求国际化、现代化,流行用英文字母作标徽元素,企业的负责人也想效仿流行,还请人设计了英文版标徽。

最后还是采用了我的设计,但这也让我更加坚定去开拓这块在我国尚属冷门,也鲜少有艺术家问津的领域。当时改革开放的深圳正在高速发展之中,我相信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促进标徽艺术的发展,反之标徽设计水平的提高也会为繁荣的经济添彩。

幸运的是,标徽在我国自古有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创新的前提是传承,为了能真正进入标徽设计领域,我一头扎进了中国文化这片浩瀚的海洋。从原始图腾到近现代标徽设计,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中汲取养分,也开始领悟这门广博而深奥的艺术。

潜心积累 设计深圳市徽

1993年,深圳市征集市徽。众所周知,“大鹏”“拓荒牛”“簕杜鹃”是深圳特有的精神元素,但如何组合成了难题。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了10个标徽。在那一个月里,我几乎天天伏案到深夜,有时半夜三更突如其来的一个灵感,便让我乐得忘乎所以。标徽定了型,仍要不断比较几个不同的方案进行修改,一个标徽的背后往往是几百个废弃的草稿。

最后,我以簕杜鹃花打底,将其两侧花瓣设计成大鹏展翅状,花瓣与花托神似牛首,三根花蕊立于中间,意为“三人为众”,寓意为深圳做出贡献的每一个深圳市民,开放式的花瓣则表示改革开放的深圳,这个标徽最终在2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了金奖,我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一个人可以通过创造精神财富造福社会,也可以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对社会有益,我更注重精神财富,希望用作品说话,贡献社会。

开办全国首个个人 标徽设计展

1994年,我接触标徽设计已有7年之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又有了一些名气,我觉得开办标徽设计展的时机到了。

1994年4月,《庄玉君标徽设计书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我希望借此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标徽设计艺术,推动它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是告诉大家,我设计的标徽借鉴了中国的书法、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的是当代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标徽。

展览一经举办,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30多家媒体对这场展览作了专题报道,并称其开创了“全国个人标徽设计展之先河”。

同年,我创立了深圳市一庄标徽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公司的业务只有标徽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

因为展览的成功举办,公司成立后,有人问我,既然有这么大的名气,为什么不把生意做大?我回答说:“一个人可以通过创造精神财富,也可以通过创造物质财富来对社会有益。我觉得我更注重精神财富,所以就只做专一的设计,用作品说话,创造精神财富贡献社会。”

博览的舞台 交易的纽带

2004年,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隆重举办,这是深圳首次举办的国家级国际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意义重大。当时为了迎接这场盛大的博览会,从2004年2月起,主办方面就开始向全世界征集文博会会徽。

为了体现文博会“博览天下文化、荟萃产业精华”“文化承载世界”的主题,体现国际一流水平,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中外先进文化交融,同时展现深圳的文化风貌,主办方要求设计作品简洁大方、文化含意深刻,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当时征稿结束后,共有2000多个设计师投稿,然而这些设计都没有中选。那时已经临近文博会开幕,重新向社会征稿也不现实。主办方就邀请我和另外一位设计师一起为文博会设计会徽。我们围绕文化产业、先进文化、国际大都市等几个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集思广益,设计出“七彩文”“条形码”和“汇集于文字的箭头”等多个会徽,其中我们最满意“七彩文”。

“七彩文”形似“文”字和“SZ”的缩写,既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悠久历史,也寓意深圳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包容,领舞的红旗象征“文博会”的指导思想和文化产业的前进方向,舞动的彩带表现了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界沟通、交易的“纽带”,螺旋上升的造型更是形象地说明深圳文博会是国际文化的盛典和深圳先进文化的城市名片。

最终组委会也认为“七彩文”最符合要求,确定其为会徽。

从设计到水墨,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回归。

拾“墨”而上 回归本心

尽管在标徽设计领域已有一定建树,但我始终没有忘记儿时树立的“要当一名画家”的梦想。2012年,我正式退休,重拾画笔。

过去的几十年,我都在从事设计工作,但我对水墨、书法的研究从未间断。我的绘画创作以水墨为重点,从形式上来看,很多人会认为我是“跨界”,但在我的内心中,这几个领域并没有明晰的界限,它们都是艺术创作的语言,都可以融会贯通,40多年的书法磨炼与近30年的设计经验,让我的国画作品浓缩了书法的笔法与设计的灵感。从设计到水墨,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回归。

2014年,我选取了一批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有贡献、有影响的古代圣贤的作品作为借鉴,开始创作“中国精神”系列国画。创作的缘起是内心的爱国情怀,我能做的就是拿起画笔,把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精神呈现出来。

“中国精神”差不多画了一个月,平均每天两张,都是一气呵成。

2015年,第二十届洛杉矶艺术博览会在美国洛杉矶会议中心举行,并首次推出的“中国国家展区”项目。我的“中国精神”系列作品恰好被选上参加“2015洛杉矶艺术博览会”,在中国国家展上举办个展,还获得了洛杉矶艺博会“荣誉奖”。

通过那次展览,我们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华美风貌,更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夺目与璀璨。

走民族之路 创时代之新

2015年,我受邀参加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举行的“遇见中国”旗袍快闪秀,现场用水墨在旗袍上绘画,那是一次融合了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与中国文化不期而遇。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热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永恒魅力,艺术超越国界,可以达到心灵融合的境界,而我也希望能够吸纳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为此,自2015年9月18日起,我开启了为期22天的“中国水墨·美国印象”横贯美国采风之旅,践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碰撞交融的艺术风格。

如今,我们一直讲国际化,现代化。在我看来,国际性是一个展示平台,而它所展示的产品必是来自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艺术,所以越具有民族特色的,越能在国际性舞台上赢得竞争力。

现代性则是开放性,要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思维和气度。传统是昨天的经典,而今天的经典会成为明天的传统,只有在继承中保持创新的活力才能延续文化和艺术的生命基因。无论哪一门类的艺术,脱离了传统和民族就像脱离了它生长的水土,都无法存活下来,更谈不上创新和特色。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艺术家在作品中寄寓自己的生命情思和人生感悟,作品便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也是一个时代的映照和体现,折射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我将遵循自己的艺术道路自然地去走,同时继续尝试更多的可能。

总第48期

出品:深圳市政协 深圳晚报社

总策划:戴北方 王璞 王大平

总监制:柳光敏 邓自强

总顾问:黄玲 南兆旭

总执行:叶晓滨 周智琛

统筹:吴振兴 成功 梁琼月

杨堃 张笑

新闻推荐

目睹千帆竞发 感受渔家风情 见证鱼虾满仓 寻味最真北海 北海侨港开海节盛大“起航”

北海日报记者姚浩燕王海珍实习生陈美润开海的传统习俗,在北海源远流长,是渔民千百年来祈求渔获满仓、渔民平安的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