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65岁退休教师与他的乡村留守儿童辅导班 “老师,晚上好!”

南方日报 2019-09-10 06:05

放下粉笔,朱锦频也是农耕的好手,平时自己种植番薯、水稻、黑豆等农作物,自给自足。

“老师,晚上好!”9月4日晚上,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高潭村党群服务中心里,传来孩子们整齐响亮的问好声。原本宁静的乡村夜晚多了几分热闹与生气。

开学第3天,高潭村的留守儿童们如约等来了村中辅导班的再度开课。自今年6月以来,早早吃完晚饭,背着书包守在高潭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等待老师开门,已经成为了这些留守儿童的日常。

为孩子们开门的,是退休老师朱锦频。今年6月8日,在高潭村村委干部的提议下,65岁的朱锦频重新回到讲台,成为高潭村留守儿童辅导班的志愿老师。

白天扛着锄头去田里耕地,晚上拿起粉笔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朱锦频的一天在日与夜、农田与课堂间转换。为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两鬓斑白的朱锦频再次站上教师岗位。做着外人眼中的无用功,圆了自己心中的教学梦。

“人们都说老师像蜡烛,我愿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照亮留守孩童们的求学路。”朱锦频说。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韩安东陈欣欣实习生陈锴进

策划:严亮

统筹:南小渭

重燃一次“教学梦”

“当老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回忆起初次站上讲台,朱锦频的眼中泛着光。

小学四年级时,朱锦频在自己心中暗下决心,立志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认为,既然老师教授自己知识,自己也应该把知识传承下去。1975年,朱锦频如愿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先后在陆河县河口镇的多个乡村小学任教。

“那个时候,我下定决心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让每个乡村的孩子都能接受到知识的洗礼。”朱锦频说。

时间随云聚云散而不停流转,曾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朱锦频,如今也已步入花甲之年。退休后的他,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一名“农民”。“每次我去朱老师家,他不是在屋子旁的菜地里耕作,就是在照顾楼下的花草,让人很难将他与教师这个职业联系在一起。”高潭村村主任朱统灵打趣地对记者说。

两鬓斑白、皮肤黝黑,正是这样一位喜爱务农的退休教师,在今年6月份,为了高潭村中的留守儿童们,重新站上了讲台。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一直是我十分关心的问题。”朱锦频表示,40多年的教书经验,让他深感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困境。“农村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看。家里没人能辅导他们完成课后作业,也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利用课后的时间学习。”

重新拿起手中的粉笔,在夜晚为高潭村里的数十名留守儿童点燃那盏照亮书本的灯,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专业的辅导和亲切的关怀,在朱锦频看来,高潭村开办留守儿童辅导班不仅能有效解决村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让自己的教学梦重被点燃。“退休后依然能延续自己的梦想,为孩子们教授知识,我感到很高兴。”朱锦频说。

为留守儿童开一扇窗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拉大了城乡教育的鸿沟,是困扰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农村,许多父母外出务工,这样做虽然能为自己的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但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教育和有效监管,变得性格孤僻,不爱学习。

“许多孩子回到家,没有人督促他们学习,处在放养状态。要么躲在被窝里玩手机打游戏,要么在漫山遍野间玩耍打闹。”朱锦频认为,教育与监管的缺失让农村教育水平越发落后,也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

“开展留守儿童辅导班,等于是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开了一扇窗。这里不但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专业的老师辅导他们做功课。”高潭村小学校长王石东对留守儿童辅导班称赞有加。他表示,通过近几个月来的课后辅导,学校中的留守孩童们的成绩有了提高,作业的完成度和认真度大大增加。

作为高潭村留守儿童辅导班的主办方,河口镇委、镇政府将辅导班的目标定为“让全村儿童都开心地学习”。“让村里留守儿童能够在课后集中注意力学习两个小时,改变河口镇农村教育越来越落后的现状,这是我们的初衷。”河口镇委书记叶涌华对记者说。

叶涌华还表示,留守儿童辅导班为村中的留守儿童开了一扇学习之窗,而退休教师朱锦频毫无疑问是这扇窗户的守护者。不拿一分工资,每晚在村中奔波,朱锦频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村中的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有效率、有方法地学习知识。

“朱老师的做法在河口镇一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河口镇副镇长邓文达对记者说,河口镇许多群众对于朱锦频义务为留守儿童进行课后辅导表示不理解,在这些人看来,不拿工资去教授知识,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我的家人都反对,说我都退休了在家清闲一下不好吗?但我就是闲不下来,只要是为孩子们好,我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朱锦频坚定地表示,虽然自己的做法无法得到身边人的认同,但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学习,就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在辅导班上,记者看到,一整晚都有许多孩子将朱锦频团团围住,争相提问自己不懂的问题,而朱锦频都会耐心地为他们一一解答。

“我们很喜欢朱老师,他能够解答许多我们不懂的问题。”河口镇高潭村丰塘村留守儿童朱可越平日里由爷爷带。过去,朱可越一回到家就拿手机玩游戏,作业完成率很低。来到辅导班后,他不仅能按时完成每天的作业,还学会了提前预习功课,考试成绩也因此有了很大提升。

“在这里,我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不懂就问朱老师,我学得很开心。”朱可越说。

将与辅导班同行致远

“晚上不再无聊了。”这是许多孩子对留守儿童辅导班的认识,在孩子们眼中,辅导班既是第二课堂,更是学习的乐园。

然而,这样的辅导班能够持续多久,村民们从开班那天起就抱有忧虑,这样的想法也一直困扰着河口镇委干部。“如果单靠镇委、村委的经费支撑,那么留守儿童辅导班注定不会长久。”全国人大代表、营下村村委书记李金东认为,要让留守儿童辅导班长期开办下去,必须引入社会力量的帮助,为乡村的“补位教育”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河口镇的留守儿童辅导班模式是一种创新,是能够被推广至全国的乡村教育经验。”李金东还认为,留守儿童辅导班的开办,是河口镇以教育扶贫落实精准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创新举措。“这一举措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补足农村教育短板。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让其拥有更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7月1日,广东三溪教育运营有限公司党支部举行全域推进河口镇留守儿童免费辅导班签约仪式。根据签署的协议,河口镇委、镇政府联同广东三溪教育运营有限公司计划从9月1日起在全镇范围内开办留守儿童免费辅导班。

记者了解到,目前,河口镇内已有高潭、新华、北中、土枝、营下等村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留守儿童“免费辅导班”,每晚有200多名留守儿童参加。“我认为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加入到帮助留守儿童的队伍当中,不只是帮他们辅导作业,这些人还可以教孩子们唱歌、绘画、弹琴,培养他们的艺术潜能。”对于留守儿童辅导班的未来,朱锦频充满期待;而对于自己在留守儿童辅导班任教,朱锦频态度坚定。“也许换做别的职业,我是不会再重新回到那个岗位的,但我真的很喜欢孩子们,和他们在一起我才觉得生活有了价值和意义。”

现在,每当夜幕降临,高潭村的留守儿童们背着书包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伸长脖子,等待朱老师的摩托车灯照亮眼前漆黑的村道,等待着他为自己开启那扇通往知识的大门。

新闻推荐

“拂晓万帆忙” 魅力“海边风景” 展示粤港澳民生百态

■梁祖德:《归帆》,摄于20世纪40年代末■王贵《红海夕照》■王贵:《出海》■王贵《渔家女》■孙泽宁:《繁忙的渔港》,1984年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