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进村 黄牛养殖扩编 陆丰北池村产业脱贫交出生动答卷

深圳特区报 2019-06-17 06:40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石义胜

一个传统农业占支配地位、贫困人口总数达上千人的省定贫困村,如何在短短3年内实现产业兴、人心齐、村民干部干劲足的蝶变?来自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街道办派驻汕尾陆丰市甲西镇北池村的扶贫干部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的生动答卷。

北池村全村1200多户,总人口72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1002人。3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颂与村两委团结一心,整合广东省、深圳市、汕尾市,以及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包括广东省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深圳市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建立扶贫车间、修建农贸市场、开展果树嫁接改良、成立养牛合作社等诸多方式,充分调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积极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红红火火,实现贫困户165户800人顺利脱贫,余下30户按计划推进精准脱贫。

村口建起扶贫车间一年分红48万元

在北池村村口,有一处占地约9000平方米的新工厂,两条生产线24小时开工,10多辆混凝土搅拌车频繁进进出出,把产品运往周边大大小小的工地。

“恒业建材实业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是汕尾第一家环保型的混凝土搅拌站,也是陆丰市首个村级扶贫车间,是甲西镇最大的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其中统筹省里的扶贫资金参股600万元、每年分红48万元。”张颂告诉记者,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年可以从这个项目中享受户均分红3000多元。

公司负责人郑俊雄说,现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势头很好,陆丰当地的市政工程、地产项目、民宅建设都大量需要高质量的混凝土,在做了市场调研后,他转让了位于深圳宝安的工厂,专心回家乡发展,搅拌站2017年动工,年底投产,既创造了税收和就业、反哺了家乡,又为自己的事业打开了新天地。“产品根本不愁销路,现在的农村确实大有可为。”

走科技兴农之路改良荔枝品种

北池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荔枝,那些种了两三亩的村民很多已经放弃了经营打理。北池村委会主任蔡文俊告诉记者,虽然大家听说过荔枝嫁接品种改良的新闻,但是全村没有一人会这个技术,贸然请人剪枝嫁接又怕不成功,赔了夫人又折兵,落下笑柄。

今年春节过后,工作队联系广东省农科院商讨北池村荔枝嫁接一事,专家对陆丰一带的土质、气候等情况非常熟悉,推荐了两个适宜在当地嫁接的优良品种“井冈红糯”和“凤山红灯笼”。在揭阳市惠来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林华杰的协助考察下,荔枝嫁接项目在春节前后上马推进。

记者在蔡荣治的果场看到,几十株荔枝树的嫁接处都长出了新枝,取得了预期效果。按照去年的市价,这两种荔枝每斤可以卖到二三十元,是北池村传统品种的20倍以上。

“嫁接后林间管理相对简单,第3年就可以挂果上市销售。”张颂说,工作队计划明年向全村推广这个技术,为北池村的种植业升级夯实基础。

蔡国珍的养牛经

今年68岁的蔡国珍四代单传,家境贫寒,年轻时他在罗浮山等地云游多年,习得几套拳法,对养牛也颇为上心。结束浪迹天涯的生活后,蔡国珍决意在村外一处废弃的厂房落脚,在荒山边种点稻谷、红薯、养了两头牛,慢慢攒钱盖了3间砖瓦房。由于离村中心近3公里远,他家有20多年没有通电。

2016年,张颂在北池村谋划了一个“扶贫超市”,将一些小微扶贫项目规整分类公告出来,呼吁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认购”,蔡国珍家的用电项目是其中之一。东门街道辖区的新华佳实业有限公司出资2万元架设了70根电线杆、铺设线路2500多米,蔡国珍家终于通上了电。

“这6盏煤油灯我一直留着,时刻提醒自己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蔡国珍说,家里的冰箱、电饭煲都是工作队送来的。为了解决一家人的谋生问题,工作队鼓励他发挥养牛专长。前两年他才养了一头公牛两头母牛,现在已经有30多头牛了。问及牛群急剧扩大的奥秘,蔡国珍说,他一直在攒钱买母牛,自己养了头种牛,精心喂养,加上会些兽医本事,配种、接生都不成问题。前两年,工作队帮他拍卖掉了两头牛,收入有两万多元,养牛补贴有两万多元,一年的产业分红有几千块,自己养的走地鸡卖鸡蛋一个月也有上千块。一边买小牛,一边生小牛,牛群就这么变大了。

现在,工作队鼓励村民成立了佳鑫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玉米、牧草,养黄牛,发挥循环农业,全村黄牛存栏量最多时近200头。

新闻推荐

怀念老友沈冰虹

●江建安一年前,刚刚和沈冰虹共同走完人生第七个十年,他就离开了我们。一年来,冰虹那两个深深的酒窝和永远挂在脸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