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名家描绘祖国建设、风貌作品展出 写生开拓笔墨新意国画可绘建设新图
▲黎雄才 《黄河三门峡工地》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这一规模巨大的建设题材对中国画家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黎雄才是最早用传统水墨画的方式表现三门峡工地的画家,这幅作品采用俯瞰视角,用看似西洋素描实则中国笔墨的手法加以表现。无论是远山的淡墨皴擦,还是近景山石的遒劲斧劈皴,抑或是勾画大坝、桥梁、起重架的细密线条,都体现出画家非凡的笔墨掌控力与表现力。整幅作品浓淡相宜,刚柔并进,疏密有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轰轰烈烈的建设场景,极大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题材,赋予了山水画崭新的图式与气质。?赵崇正 《茂名油城》赵崇正的这幅作品,描绘了那个火热年代在广东茂名新开发的油田上,工人们在炼油厂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笔墨新颖,富含时代气息。画作采用焦点透视法,炼油设备、厂房、工人的造型写实生动,展现了画家扎实的素描功底,以及运用中国画描绘物象的纯熟程度。水库工地、发电站现场、石油城风貌、秋收春种场景……这些在历代中国画中没有出现过的建设劳动题材,却在岭南画派画家,尤其是关山月、黎雄才先生的笔下,结实、丰富而生动地展现出来,充满了时代色彩、生活气息与笔墨新意。像关老到抚顺露天煤矿体验生活后创作的《煤都》、黎老以32米的长卷再现武汉三镇军民修筑抗洪堤坝的《武汉防汛图卷》等,都极为震撼人心。
自近日起到6月27日,这一批岭南画派名家描绘祖国建设、风貌的代表性作品和写生稿,集结成“翰墨绘新图”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出,全面立体地呈现了岭南画派艺术家们关照现实的爱国情怀与革新笔墨的实践精神。就此,记者和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常务副馆长韦承红进行了交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
三大板块展现岭南画派
表现时代精神的新高度
岭南画派是二十世纪初期崛起于中国现代画坛的中国画流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高举“艺术革命”的大旗,锐意改革中国画,对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山月、黎雄才等艺术家继承了“二高一陈”的艺术革新精神,将画笔与时代变迁、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作出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画现实题材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他们无论在审美意识,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将岭南画派表现时代精神的理念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呈现。
第一板块描绘了日新月异的建设场面。当时,有人认为,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趣味和笔墨意境无法很好地表现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难以承载“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功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术界就“如何改造中国画”“如何在创作中继承优秀的民族绘画遗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开启了中国画改造的序幕。1954年2月2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山水画创作问题座谈会,明确了“中国画写生”的创作途径,自此,一场以写生为基础和创作导向的“新国画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工农一线生产场地中,都留下了中国画家的身影,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第二板块展现的是物阜民丰的图景。经过深入农村、工厂生产一线进行写生创作,岭南画派艺术家们练就了敏于观察、精于造型的本领,他们不断地探索最适合表现现代人物与生产场景的笔墨形态,以传统中国画线描为造型基础,为建设者及他们所创造的美好新生活画像。如关山月带学生到汕尾渔村等地写生后创作的《渔歌》《纺线图》等作品,很好地将传统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第三板块为画家们笔下的江山新貌。自古以来,关于山水画革新的实践层出不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岭南画派艺术家引领风气之先,走遍大地神州,不断地向山河湖海及城乡风貌寻找新的题材,汲取新的视觉经验,画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山水画。
对话韦承红——
岭南画派的核心是变革精神
广州日报:本次展览以关山月和黎雄才先生的作品为主,他俩在描绘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韦承红:高剑父先生在新国画运动中,就提出来要关注生活、关注民生。而关老、黎老在20世纪四十年代,便已追随高剑父先生倡导的理念,到祖国的西南、西北采风写生。虽然当时一方面也是为了躲避战火,但他们沿路的写生活动,使得他们在将绘画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方面,以及笔墨语言上,都获得了极好的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倡导艺术为人民服务、为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们能很快地转换过来,用笔墨来描绘各种劳动建设场面。我们可以看到,1956年美术界掀起了一个写生运动,组织大批画家到各地写生,对于很多传统的国画家而言是第一次。但关老、黎老很早就介入了,所以他们转得快,转得心应手。
广州日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岭南画派一直特别强调写生,就在于写生能让笔墨跟随时代发展?
韦承红:是的,譬如说你看到外面的景象,那么多东西,选取什么进入画面?肯定不能包罗万象。尤其是面对宏大的建设场面,取舍就更加关键了,既要留住形,更要突出质。只有经过长期的写生训练,才能更好地用自己的笔墨语言来呈现主要内容。
2017年我们做过黎雄才的手卷展,就将他早年的写生历程和手稿都展示出来了,从中可以看出他艺术上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他能够驾驭得了像《武汉防汛图卷》那么复杂的场面、那么多的人物关系。这次的建设题材部分,观众也可以看到黎老画的工地,像三门峡水库,手法相当娴熟,几乎到了高剑父先生所说的“想画哪样就画哪样”的境界。
而一些传统的中国画家,如果他们此前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训练,要他们用毛笔来勾画建设工地,往往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见写生训练对笔墨语言的拓展是有很大作用的。
广州日报:所以这种现实关怀和写生意识,也是岭南画派一直到现在都特别有意义之处?
韦承红:对,岭南画派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变革精神。有些人误以为撞色撞粉的画法就是岭南画派,那只不过是很表面的、技法上的东西。像关老就一直在尝试,在创新。有时候他会追求比较生和拙的效果,甚至让一些业内人士都看不太懂。其实那是他着意在避免程式化,不断随着题材去调整笔墨,开拓表现方式。
广州日报:那像关老、黎老通过写生所获得的笔墨体验,跟高剑父先生那一辈相比,也有比较大的区别吧?
韦承红:高剑父先生是那个时代写生观念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这种转化还属于起步期,中国画传统中是没有先例可参照的,所以自然会生涩一些,并较多借鉴日本手法。他自己也表示过,还在一个实验阶段。到了关老、黎老,他们已经将写生变成一种越发娴熟、成熟的艺术实践。
新闻推荐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打出民生保障“组合拳” 帮扶资金秒变“救命钱”
新建的盐町头小学成“网红”打卡地(记者陈晓薇刘淑芳)记者从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获悉,深圳第二轮对口帮扶汕尾近三年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