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景楼前荷花开 百年宗祠古韵浓
古村档案
编号:0500022
●村名:万丰古村落
●地址:
●坐标:万丰社区位于新桥街道中心路旁。距新桥街道办事处约1.6公里,相邻自然村东有上星社区、上寮社区、西北有坣岗社区、西南有马安山社区,《万丰村志》上对这个总占地面积3.62平方公里的村落形容为:“一艘永不沉没的战舰”。至2015年年末,有户籍人口2075人,外来人口约8万人。
●文脉:据载,万丰村原名邓家蓢,因靠近海域,留有疍家痕迹,又因“疍”与粤语“邓”谐音,故名邓家蓢,后改为万家蓢。新中国成立前万丰属沙井乡,土改时属坣蓢小乡,1955年初更名为万丰,取“万家丰收”之意。1958年公社化后自立为万丰大队,后又与坣岗大队合并为坣蓢大队,1977年由坣蓢大队分出,恢复万丰大队,1984年初大队改乡,1987年成立万丰村委委员会,2004年7月改为万丰社区。
万景楼:
明代城楼和苏州园林建筑风格
每年夏天,位于新桥街道市民广场西侧的万景楼总是热闹非凡,吸引了大批的市民前来:扛着长枪短炮来摄影的,带上全家一起随意游览的,寻着文化气息好奇而至的……只因万景楼内的满池荷花又迎来了盛开的时节。
修葺并扩建于近年的万景楼,始建年代已无资料记载。杂糅了明代城楼和苏州园林建筑风格,朱漆大门、巍峨城墙、歇山式屋顶、悬挂的迷蒙红灯笼无不透着古色古香,令人以为这是一座古城,心驰神往。
城楼下两侧临街是经营字画古玩、中西乐器、盆栽花卉的门店,古朴中带着一丝慵懒的悠闲,使人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从万景楼大门往里走,迎面照壁书有“礼让谦贤”四个大字,这是万丰随处可见的祖训。照壁下面排列石雕子鼠、寅虎、辰龙等十二生肖兽首,不禁令人联想到铸造于乾隆年间圆明园的著名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照壁后面草书“承前启后,杂粹古今,弘扬文化,代出人才”十六个字为兴建万景楼的宗旨。转过照壁,赫然开朗,绿树掩映下,亭台楼阁,太极、书法、文物诸馆分列其间。右边水榭前便是市民最中意的荷花池,夏日这儿俨然成为赏荷佳处,颇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之意境。荷花池畔,是一座宽大的戏台,节假日时,在此可以观赏到独有万丰特色的曲艺表演。不远处是放生池,一尊观音菩萨的雕像亭亭而立,端庄典雅。相传观音菩萨又名妙善,是妙庄王的三女儿,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后来在大香山修成了正果,化身为千手千眼观音。千手遍护众生,千眼遍观世间。
放生池再往左是一个巨大的石雕像,石像所雕为万丰社区的历史文化根基代表——万丰人潘楫。
此外,万景楼内还设有万丰粤剧社、万丰文展馆、万丰图书馆等。
今天的万景楼已经成为新桥街道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一路之隔的市民广场和新桥文化艺术中心相互映衬,成为广大游客前往新桥街道旅游的必去景点之一。
潘氏宗祠:彩色壁画栩栩如生
万丰社区户籍人口不多,90%为潘姓。关于潘氏的起源,有资料如是说:周文王的后代毕公高之子季孙封于潘国(今河南省荥阳县),国灭后,其裔孙就以国为姓,故是潘氏,由于潘氏发迹于荥阳,后世遂以荥阳为堂号。潘姓人迁徙南方,始于南宋末年,因蒙古人南侵,迁南雄珠玑巷朔村,后迁现宝安区福永镇怀德社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五世祖潘义察从怀德迁往邓家蓢。潘义察为万丰潘氏开基之祖,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村里有邓姓、潘姓、叶姓、廖姓、莫姓、郑姓杂居,十世祖潘甲第改邓家蓢为万家蓢。
万丰潘氏,子孙已六百余年繁衍。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记录着潘氏家族辉煌与传统的潘氏宗祠修建于社区中心的万家蓢149号。
潘氏宗祠堂号为“钟山堂”,宗祠始建于清朝晚期,1987年重修。建筑风格为广府式祠堂,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四廊庑布局。坐西向东,面阔10.9米,进深26.3米。正门上方以红砂岩石匾阳刻楷书“潘氏宗祠”四个大字,前堂大门两侧设塾台,整个建筑为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做外墙,红砂石墙裙,长条麻石墙角,屋顶为硬山顶,平脊,以绿琉璃瓦覆面,选考究木料做木构梁架,屋檐以木雕为饰。走进宗祠,前厅横匾“礼让传家”,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庑,左庭内壁《雷震子求父》的彩色壁画栩栩如生,似方才雕刻完工般,保存得完好无损。正厅中央上方悬挂着“钟山堂”三个金字牌匾,跨过以四扇佐以山水勾勒的彩色壁画为装饰的木门,见内堂神龛上供奉着“潘氏列祖列宗之牌位”,龛前设一香案供香客摆放供品,正前方两米余处有一圆形落地香炉,村民们每逢初一、十五及节日,在此上香祭祖拜神。整个宗祠内壁,山水、仕女等内容各异的彩色壁画比比皆是,保存较为完好。其木雕、石刻、灰塑亦处处可见。哪有半点历史刻下的痕迹?
怎会没有历史?最为熟知的并是宗祠内所保存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万丰村迎上改革浪潮、勇于创新引进企业投资从而走上致富之路的照片,其中一张名为“万丰模式-永远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照片更是见证了万丰往昔的辉煌,只是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浸润早已变得朦胧。
如今的潘氏宗祠被列入万丰社区老年人最为重要的休闲场所。每天上午,得闲的老人都会踱步到此,打牌、晒晒太阳……过着悠闲的晚年生活。
1998年潘氏宗祠公布为万丰村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13日列入沙井镇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其确定为宝安区第四批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钟冈公祖祠、述冈祖祠、圣学祖家塾:
历史渊源流长
说到钟山堂潘氏的代表性人物,潘氏族人所熟知的大抵就是万景楼所见的石雕人物——潘楫。生于1503年的潘楫号钟冈,是本地乡贤。他是一位禀生,一生治学严谨,著有《钟冈诗集》《文房余稿》等诗文,曾得到当时尹春湖公的赏识。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有音乐理论著作《律吕图说》存世。广东左布政使游应乾评其“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绪”,他还参与过《东莞县志》的修撰工作。潘楫的才华、行为与品德为全县树立了榜样,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入新安县乡贤祠,被誉为理学老贤。万丰古村的钟冈公祖祠正是为他而建。
钟冈公祖祠显得有些破败,祖祠正面以红砂石做墙面,侧面为清水砖铺砌。硬山顶,平脊。屋檐曾有石雕镶铸,却已被磨平了棱角。正门横匾原有阳刻“钟冈公祖祠”几个大字,不知在何时被人用泥巴给抹平。大门已不知去向,张开的口子正诧异地望向路人。院落里杂草丛生,隐约可见残垣断壁,了无生趣。或许是怕人误闯入内,村民用木板和铁皮把这唯一通往颓废的通道堵住。也不知何年何月,一棵榕树悄无声息地在此生根、发芽。肆意地向上生长,终于冲破层层阻碍,从窗户、从屋顶探出头来,打量着外面的世界。
时代的发展进步好像遗忘了这个角落。周边的平房已经成为来深建设者的居所,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生活的孩童们在祖祠前的空地上嬉戏着。原住民已搬迁至出行便捷的地方居住,没有人知道这座祖祠的来由。一旁原沙井街道所立、刻有“钟冈公祖祠”字样的石碑亦已让人涂得难以辨认。若不是有潘氏后人带路,这座古老的祖祠恐怕真的会被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
2012年5月23日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将钟冈公祖祠列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
与钟冈公祖祠的颓靡有着鲜明对比的是潘氏后裔为潘楫儿子所建的述冈祖祠与圣学祖家塾。
所谓虎父无犬子,潘楫不仅自己艺文有所造诣,教子也有方,长子次子皆学有所成。据载:潘楫长子潘甲第(号肖冈),少得父教,青出于蓝。专治《春秋》,明嘉靖年以《春秋》中乡试,授惠州府海丰县教谕,升潮广耒阳县,广西贵县知县,著有《遐方迩言》《宝安堂集》。
次子潘甲科(号述冈),明代因长子潘颐乡贡生赠乡进士儒林郎,其后裔为其选址于万丰社区万家蓢路87-89号建祠,称为“述冈祖祠”。二进三间一天井,面积185平方米,1998年被列入万丰村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完好。
而潘氏四房圣学公房祠,位于万家蓢路147号,二进三开间一天井,面积176.5平方米,曾办过私塾,人民公社时期改为万丰卫生院。1992年重修,1998年被列为万丰村文物保护单位。
万丰广场:见证繁华与落寞
潘氏宗祠正对面是旷阔的广场,广场正前方有一座约三层楼高的方形建筑,内里架空,平时可储物,又可做一个大型演出舞台,草书“万丰广场”几个独立招牌字屹立于上。原来这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赫赫有名的万丰广场。舞台正上方的阁楼上堆放着许多长长的竹竿,愈发显得杂乱无章,边上的房间早已人去楼空,没了往昔热闹的场景。
要知道,改革开放以前,这个位于万家蓢路108-2号的万丰广场可是万丰大队进行集会、演出的唯一场所,每每喇叭声一响,村民们便搁下手中的活计自发地前来集合。开会的、看热闹的,总将广场前的空地挤得水泄不通。
对万丰广场,最有感情的莫过于80岁的潘寿柏老人,已退休赋闲在家的他,每天坐在离广场不远的潘氏宗祠门前,默默地看着有些寂寥的万丰广场,脑海里不自觉地回放着往日的片段。
潘老伯曾是万丰唯一的一名医生,他当年上班的地方就在广场旁的小房间里,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地“镇守”在此处,问诊开药,守护着乡里邻居们的身体健康,见证着万丰广场从繁华到落寞……
辉煌只是过去,辗转间,万丰这颗耀眼的明珠陨落,归于寻常。潘寿柏老人也从当年的年华正好已走近耄耋之年。随着就医水平的提高和条件的改善,他将医术传给后辈后,已不再行医。他偶尔来宗祠坐坐,也会在广场前走走,看世事变幻,云淡风轻。正是铅华洗净,静品人生!
1998年,万丰广场被公布为万丰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镇围围墙:古代万家蓢的村防设施
生长在和平年代、未经历过战乱的人不会明白,边陲小村为何会出现有防御作用的围楼?站在万丰古村落的福镇围围墙旁,叹诧于这座残留于高楼间的“矮小瓦房”存在的起因。
据史书记载:位于万丰社区的福镇围围墙,是古代万家蓢的村防设施,砖瓦结构。那时时局动荡,时有战乱,生存环境恶劣,村民们为了防御,以内向性形式聚族而居。村中原建有围门、箭楼和围墙,易守难攻,其功能与土楼相仿,凡遇有天灾人祸,由各房派人把守,保卫全族的安全。如今仅存围墙一段和墙上箭楼一座,箭楼残高约3米,围寨墙高约1.2米,残长6米,厚1.2米,均用青砖垒砌,从砖的规格和形制来看,应是明代遗存。
围门的底层不高,站着就能摸到屋檐,屋檐上早已长满苔藓,在灰色瓦砾的映衬下,显得越加鲜活,杂草也在屋檐生了根,站立着,在风中摇曳着。围门的第二层正中央是一个狭长的窗户,想必这就是当年守哨的村民用于观察敌情的瞭望口了。许是后人为了防止有人由此入内,以三根约拇指粗的铁条为栏加固,形成了一道屏障,只是铁条已是锈迹斑斑,裉成赤色,从缝隙里渗透出来漆黑幽暗交融,阴森森地,逼视着与之对望的路人,转身,仍觉脑后有一种被窥视的胆怯。围门里面原本堆满了杂物,如今一道铁门将围门挡在了行人的视线以外,又用铁把将军将其彻底封闭。围门成了附近居民停放电动车的场地。
相隔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段围墙,但已成了杂物的堆放地。一切都静止了。只有那细雨纷飞,散落在屋檐上,又在瓦片的沟壑里汇成水流,滴滴答答地坠落着,坠进岁月的长河里。而围门外墙的墙体,并在这“滴滴答答”声中,渐渐脱落、斑驳,只有那裸露在外的一块块砖头仿佛在向人静述着围墙过往的一切。
2000年6月13日福镇围围墙围门被公布为沙井镇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5月23日,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将其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叶汐 文/图
笔者手记
游览完万丰古村,未被细述的有与万丰村一起跌宕起伏,开创了历史先河又在繁华中遗憾落幕的省级影剧院——万丰影剧院;有只因传承感恩,为纪念潘氏先祖颠沛流离时曾得西汉陈平仗义相助,而修建庙宇世代敬祀的陈侯古庙(注:1998年公布为万丰村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切,都是万丰的成长历程,都与万丰的子民们息息相关。历史就在那儿,静静地等着有心人去发掘、记录、弘扬。
保护历史文物并不是在它面前竖一块石碑、注明出处这么简单。希望将来有一天,“保护历史、传承文明”不再是形式,人们可从忙碌的时光里抽离出来,沿着先祖行过的路,去走一走,看一看,为这些有幸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做点什么。
叶汐
新闻推荐
园山街道办与海丰县城东镇大嶂村结对扶贫以来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帮助改变村容村貌
本报讯(侨报融媒记者尹萌通讯员蒋小平)记者近日从园山街道办了解到,该街道与海丰县城东镇大嶂村结对开展对口扶贫以来,先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