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惠可风”与“乐善不倦” 探访大安石寨村新寨清代两名人的人文情怀

汕尾日报 2018-12-09 09:17

□汕尾日报记者黄俊杰

在有名的古村落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各种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闪闪发亮,每每能让人挖出新意来。记者在探寻中,就发现了新寨自然村的两个名人黄德星与黄继显,他们“清惠可风”与“乐善不倦”,被人们津津乐道。

勤政清惠的黄德星

黄德星是黄易的裔孙,从小就家庭“重教崇文”的深刻影响,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参加科举,高中清雍正甲辰(1724年)科广东举人。他克承祖训,诗礼传家。据现在新寨村村民介绍,新寨黄氏大宗祠的内堂,有副长联就是黄德星写的:“不听妇人言不徇私自可同居九世;能承祖父训能教子何须择里三迁。”在这祠堂里众多的楹联中,这一关于传家教子的对联仍显得格外夺目。其中“不徇私”“能教子”的提法,对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和谐的家族是非常关键的。这副联正是石寨新寨黄氏大家族三百多年来团结、友善、文明、和谐地生活于两个大圆围墙之内的印证。黄德星还曾为石寨作校联:“法岫峰高,永作吾侪笔架;鉴湖波暖,长供我校砚池。”此联颇大气魄,由景入情,用地理环境,寄望族人人文昌盛,文风永存的感情。

据清代乾隆年间修编的《陆丰县志》记载,黄德星考上举人后,历任广西隆安、永福、雒容、怀远、贵县、苍梧诸邑令,升授全州牧伯,署梧州府知府。在广西那些年,黄德星洁己爱民,所到之处,都有德政。据新寨村民说,当年黄德星主政全州时,第一年,当地粮食歉收,黄德星下去巡查,发现满田地都是爬蟹,当地人不识它,因田园水稻受毁,故称其为“田老虎”。黄德星即刻派人将田地里的爬蟹全部捞上来,烹熟了吃,然后讲明原委,发动农民积极抓种,发展生产,这令当地人敬服。第二年,他下辖的地方有闫姓一族与潘姓一族因地界纷争而结仇,准备械斗。黄德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自己到闫姓人那里,满足他们的要求,拿出自己的俸银,来赔给他们;然后又再到潘姓人那里,用同样的方式让他们满意,顺利地平息了一场械斗。后来,闫、潘两姓无意中发现,原来是黄德星不计自己利益,做好事不出声,他们都很感动。

黄德星在全州主政时,也非常重视文化。其中,重修全州史志,就是他留给当地的贡献。据有关史料介绍,《全州志》原有康熙年代编修的八卷(1662~1722,善本),由知州黄志璋修纂。该志于康熙28年(1689)付梓;记事起于东晋,止于康熙二十八年。正文分八纲七十六目,约十八万字。因有人认为该志“事多简率,不足以观”。黄德星便决心在这个基础上,重修一本相对全面一点的《全州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恰好进士蒋良骐任翰林院编修(后官至通政史司、通政使)后,回全州探亲,黄德星得知后,邀请他与进士、山西阳城县知县(乾隆七年前后在山西阳城县)谢廷瑜,在康熙二十八年黄志璋本的基础上重修《全州志》,于是,就有了乾隆版本的《全州志》。后来,继任知州李宏湑对黄德星志的评论是“搜讨无遗,论断得体,条分缕析,了若列眉”,但也存在着“雠校偶疏”。乾隆十八年,李宏湑倡议续修,针对缺点续修删补之。便有了乾隆三十年(1765)本的《全州志》。

后来,黄德星调离时,全州人为他立了生祠,叫做贤大夫祠,祠堂上面挂着褒奖他的牌匾:“清惠可风”。黄德星为官三十五年,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任上去世。泉州南安人、官至广东广西提督学政、顺天府丞的陈桂洲为黄德星书写墓志铭,并详细讲述他的政绩。

赈灾乐善的黄继显

而黄德星的堂伯黄继显,也是一位被当时人称道的人。乾隆年间修编的《陆丰县志》记载他是“孝友真笃,乐善不倦”的人。

石寨东面约四里处增建的城寨俗称新寨也叫“和安里”,就是黄继显主建的。他“幼明大义”,原本也追求功名,曾经是国子监学生,并且在后来国子监学考中考上了第一名,成为“监元”。黄继显后跟随黄易,据乾隆年间修编的《陆丰县志》记载:“康熙甲寅闽逆子变,显在忠贞任所,左右维持,备尝艰困,事具家乘中。”据其后人讲,当时他与黄易的学生、后来官至通政司左通政的潘锦,颇有私交。后回家,转为经商,做起盐业生意,成为富绅。黄继显由成均考,授予县佐,后来捐了个县丞的官,也有了显贵。

记者在新寨他后人的门楼上,看到了一块保留了300多年的、有些破损的牌匾,上面写着:“青云雅望”四个刚劲有力的题字。牌匾右上题字是“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海丰县主事加一级纪锦三次徐志为”,左下角落款“监元黄继显立”。对此,黄继显的后人告诉记者,称黄继显因为无私赈灾三次,所以,这位县主事就写此牌匾表扬他。这种说法是误传。牌匾是县主事徐志写给黄继显的,目的是表扬黄继显在国子监考了个“第一”,希望他以后能够“青云直上”,而不是在于表扬黄继显无私赈灾三次;纪锦三次是指徐志连续被上级记功三次,“加一级”是指徐志享受比原来职位高一级的待遇。

但是,黄继显确实几次赈灾。乾隆年间修编的《陆丰县志》记载:“至其为人,孝友真笃,乐善不倦。康熙、雍正年间,岁饥,显屡次捐赈。又雍正五年,海邑修整文庙,捐镌七十二贤及先儒石牌于殿庑。”对此,当地人一致好评特别敬重他,说他“不愧是忠贞的子孙”!

据黄继显的后人介绍,当年,黄家与海丰一官宦人家,就黄家的封地海丰梅陇津一带的田地打起了官司,双方各执一词,弄得朝廷难以决断。最后,主审官员想了个现在看来很民主的做法,就是让梅陇津一带的农民佃户自己选择,谁认为黄家的,就插上写有“黄”字的旗子,谁认为马家的,就插上写有“马”的旗子表示。结果,农民佃户的写着“黄”字的旗子几乎在正片田地上,朝廷于是就判决此地归黄家,黄继显为此把这大片田地叫做“仁德租”。并且规定,减轻租赋;如果有农民生男孩、嫁娶或是办丧事,那一年就免交田租;如果有农民真的穷到交不起租,那收了租后就再分给他一些谷物等。当时,黄继显在梅陇津有三个大谷仓,海丰遭受几次水灾,黄继显就几次开放了谷仓,慷慨拯救灾民。

时代向前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美好的人文情怀永远闪耀光芒!

新闻推荐

红海湾,坚韧如弓的父性脊梁

□黄刚携一身咸腥的海风归来,无寐。旖旎满眼,涛声依旧。铺展地图,纸上,红海湾蜿蜒成一张待箭欲射的弓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