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湾构建“旅游+渔业”发展模式 努力打造国家级海钓基地
海钓爱好者的“战利品”
汕尾日报讯(记者 黄浩洋)近年来,红海湾开发区大力发展海钓产业,着力构建“旅游+渔业”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硬件设施,持续提升优质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国家级海钓基地,助推滨海运动特色小镇建设。目前,该区已举办了四届全国性矶钓赛事,海钓品牌效应正逐步形成,海钓运动朝着标准化、规范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每年这个时候,北方钓场受气候影响,鱼群开始变少,许多海钓选手只能往广东或者福建沿海寻找温度适宜的钓场。目前已有“广东省海钓竞技培训比赛基地”、“中国钓鱼俱乐部联盟休闲垂钓基地”等称号的红海湾,拥有72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海岛,生态环境优美、海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接待条件完善,加上举办了四届海钓赛事,于是全国的海钓选手海钓首选地址就是红海湾。“由于气候舒适、温度适宜,每年这个季节,在该区遮浪半岛附近海域的天然礁石旁集聚了大量鱼群。这些鱼群成为我们的香饽饽”。海钓爱好者如是说。
被誉为“海上高尔夫”的海钓运动是一项小众运动,但是对提升红海湾品牌有着重要的作用。该区海钓赛事负责人告诉记者,海钓运动的团体零星但覆盖面广,像此次红海湾杯海钓比赛参加的选手就跨越了12个省、市、自治区,还有韩国和日本等地区的选手。举办海钓赛事可以增加红海湾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可让这项运动在红海湾扎根。记者了解到,海钓品牌效应的连锁反应下,地方酒店、旅游项目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升。“夏季之后红海湾观光旅游迎来淡季,如果淡季还有很多人来海钓,我们就提高了收入。”一位负责驾驶观光游艇的本地居民这样说道。
近年来,该区全力推进海钓运动,使海钓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坚持高位推动,每年向全国海钓爱好者发出邀请,使前来参加海钓的爱好者逐年增多;优化海钓场的选址,登记造册海钓礁石;采取政府举办赛事,并加强指导的方式拉动民间海钓产业链,促进红海湾海钓项目朝产业化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猪舍环境不佳是引起猪泪斑的重要原因。文/图南方农村报记者李萧佳猪的眼泪,你视而不见?殊不知猪泪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