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荟萃 厚重历史 探访海城兰巷吴氏将军第

汕尾日报 2018-11-04 10:41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穿过热闹的街道,记者在海城镇干部带领下,来到相对僻静的海城镇兰巷,探访有600多年历史的将军第纪念馆。

崇文尚武 功名赫奕

将军第前面的阔町,左右各竖立了五副旗杆硖。听将军第后人说,这十副旗杆硖,是近年重修时安放上去的,由于数量太多,地方又有限,吴氏后裔不得不从20副旗杆硖每副挑出一根,再进行配对,组成10副。

兰巷吴氏先人自福建莆田迁入海丰,至第七代吴昌祚始有功名,遂创建祠堂一座,即今之将军第。明清两朝,兰巷吴氏人才辈出,有文武官员48名。其中有庠生、国家生多名,贡生8名,文武举人各1名,进士1名。还有2名一品夫人。文有儒学训导、通判、迪功郎;武有将军、都尉、骑尉、千总、把总。有“爷孙一室三将军,父子同朝数及第"之美誉,故此祠堂被御赐为“将军第"。

记者去年曾到海丰赤坑赤花楼村采风,赤花楼也竖着进士吴占、举人吴英的旗杆硖。听将军第后人说,赤花楼吴氏也是从将军第出祖的。

历史上的将军第规模庞大,左右有文武馆,前后有练武场。如今,保存下来的只剩下左畔文馆之吴氏书塾。

兄弟将军,“忠勇"犹在

步入将军第,仿佛进入一座明、清时代的博物馆。事实上,这里的陈列品大多已被海丰博物馆确定为文物。

将军第为三进两天井结构; 分前、中、后三厅。前厅中央,台柱式丹红色花岗岩石碑,刻写着将军第的文字介绍。左右两侧墙壁,贴着将军第重修前的影像。踏过第一个天井,可瞥见两边摆放着的花草盆景,混杂着沉甸甸的练武石。

中厅为文物展示的地方,巨大的红底漆金将军第牌匾,高高地横挂在门额上,十分气派显眼。厅中央的上方,御赐“将军第"小匾额居中,“弘扬三让"与“梅里高风"分挂。开基祖夫妇及其父亲三人画像悬于下方。“赐进士出身"牌匾分立前方。30多幅吴氏先祖的全身画像墙上三面环挂,或身明朝官服,或戴清廷红色带顶,时间跨度达600多年,是研究明朝两代朝服的重要资料。让记者诧异的是,这些画像形神毕肖,几乎可以与现代摄像技术相媲美,显示了画家高超的技艺。

左右墙各有一句大字楷书对联,左:父庇六韬诏子述;右:弟留一甲待兄先。对联传为刘炳庆(廪生,江西人,曾任陆丰县知县)所撰;南土余翰卿所书。这副对联的典故出自兰巷吴氏第十七将军吴丹山和十八代将军吴占、吴英。吴丹山虽是将军,但功名不如两个儿子;吴占、吴英是亲兄弟,哥哥吴占中了进士,弟弟吴英中了举人。从对联中不难品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意味。据海丰县志及吴氏族谱所载:吴占,号胜鳌,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中式广东乡试武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会试中式第46名进士,殿试钦点为三甲第37名武进士出身。初以各地军卫守备人选;次年,奉旨任广东崖州协镇都督,绿营军官副将,诰授武功将军,官秩从二品。吴英,字伟之,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已卯科中式广东乡试武科第二名武举人,被被诰封为武翼都尉,享受武秩从三品待遇。

高高的透明玻璃柜陈列在左右侧的墙下,里面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文物。有墓葬出土的钱币、瓷器,有先祖用过的笔墨书砚,甚至有职任上办案所用方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最引人瞩目的是武器架上的刀、枪、剑、戟。这些曾经叱咤战场的武器,如今已裹上的岁月风云,锈迹斑斑。

后厅“永思堂"是摆放吴姓先人灵位的地方,精美的神龛诉说着吴家昔日的辉煌。

明代建筑,碑记完好

将军第具有明代建筑风格,主体墙壁十分的厚重,可分内外墙,内墙为三合土夯筑,外墙用蚝(牡蛎)壳砌成,具有浓郁的沿海建筑风格。为了留存历史的记忆,重修时特地将部分蚝壳砌垒成外墙。

吴氏宗祠倡建者吴昌祚,明崇祯九年(1636)丙子科拔贡生。他年幼失母,及长以孝闻事父,中年丧父,尊伯兄如父,分家产以仁让,捐金倡议购建宗祠,立租田以赡儒,著宗规以训育族人。崇祯年间,海盗刘香猖炽,劫掠海丰,民多遭其难,又值饥荒,昌祚慷然赈济百姓,施惠于民。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海丰知县李炫为旌其德,特捐资建造县西五里之黄泥坎桥。

将军第文物荟萃,尤其是前厅天井走廊的碑刻,为现代人研究明清海陆丰族群生活,生产和治安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佐证。祠堂内,有立于清乾隆五十八年的禁示碑,文曰:兰巷吴祖祠前河沟公禁:不许拦斛鱼虾致伤粮稻,如违不分老少亲疏,即将斛斗锄头投交保练公同禀究,绝不殉情,面石示禁。

“族规碑"立于乾隆二十三年,由时任族长吴仲宁主持制定,碑中详细列明十三款禁示,从祀奉礼仪到衣着打扮;从长幼有序到敦睦邻里;从读书科考到偷盗处罚,林林总总,洋洋洒洒。最后一款特地规定“祖宗敦伦孝友者随大小奖赏"。

“抚部院功德碑"高1.87米,宽0.55米。名为“功德"内容却是“禁示"。碑文开头之“特授广东惠州府正堂加五级又随带加一级纪录十次吴宪示"即系兰巷吴氏子孙。该碑于乾隆四十一年农历十月廿五日竖于鲘门埠大街,后随社会变迁和城镇建设发展需要,遂被丢弃埋没,至2001年将军第重修时,才被将军第后人找回。清代的后门港埠,山海交错,渔盐土产丰盛,是惠潮二十余县的商贩往来贸易之地。清乾隆三十九年曾有一伙不法之徒,流串后门搭寮窝匪,开场聚赌,危害地方。该地乡民徐茂金、黄仲良等分别向海丰县正堂、广东省抚部院呈控。海丰县正堂即发文禁止,以维持治安。至乾隆四十一年,抚部院逐级批转公文,发帖后门港埠,取缔棚寮匪类赌徒,勒石竖碑严禁。该碑为研究清代海陆丰渔盐生产、社会治安等提供重要依据。

新闻推荐

海丰消防重视学习消防救援衔条例

汕尾日报讯(记者洪晟强通讯员林广声)近期,海丰县消防大队多形式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救援衔条例》。该大队召开专题学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