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出精品 汕尾渔歌队训练花絮

汕尾日报 2018-10-21 12:20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孙彦修

10月28日,汕尾市渔歌队将晋京展演。

为了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汕尾市渔歌队召集一百多名渔歌手,已经苦练了一个多月。因为场地原因,市渔歌队分为两个小队分别在城区文体局和市马思聪艺术中心排练,并按计划进行了三次联排。10月16、17日连续两个晚上,记者分别前往两处训练基地“探班"。

大家都来关心渔歌

为了打造汕尾渔歌精品,中国民协、省文联、省民协都十分重视,在经济上、人才上给予支持。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积极配合,请来了省专家顾文浩、熊春红当导演,司徒亦武任录音师,提高了整台渔歌的专业水准。市音协、舞协积极参与,本地专家陈锤、钟训成、陈务可、林仁游也热情参与,并将出席在京举办的汕尾渔歌汕尾研究会。

在联排现场,记者看到省导演不厌其烦,一次次地纠正演员的出场时机、站位,一次次地调试灯光。一次次地打磨并没有让演员们厌烦,相反,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精益求精,决心将最好的汕尾渔歌献给全国人民。

在排练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城区渔歌传承基地名誉主任、本地文化热心人士黄宜合。多年来,他大力支持渔歌传承基地的建设,并赞助部分音响器材,为队员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演艺环境。这次汕尾渔歌队晋京展演,他又捐了30多万元。对渔歌的挚爱,使黄宜合也成了半个专家。他在现场提了两个颇有见地的建议:其一,当老船长向晚辈讲述过去捕鱼的故事时,因条件所限,每次出航都要“求神拜佛",黄宜合建议唱到“求神拜佛"时,双手做“拜"的动作。其二、喜悦的渔女用盛满鱼的箩筐将一个渔家小女孩抬起,每次都是用盛鱼那一边,黄宜合建议用箩筐底将小女孩抬起。这两个建议都很合理,被渔歌队采纳。

花絮

花絮一:此次参加展演的演员年龄最大的78岁,是汕尾第二代渔歌传承人苏少琴和钟献元,年龄最小的是才6岁的林心悦。巧的是,林心悦是苏少琴的曾孙女。苏少琴说起这次晋京,那是相当地高兴。1957年汕尾渔歌曾进京展演,但因水土不服没有上台。这么大年纪还能赶上在北京民族剧院给大家展示才艺,再也没比这个更让她开心的了。苏少琴还说,她的女儿、第四代渔歌手钟鸿玲也将参加这次展演。一家四代三人同台演出,是渔歌史上的佳话。

花絮二:汕尾渔歌传承基地的苏利民告诉记者:这次参演的演员大多是新港街道渔民,有部分是在国家单位工作的人员,有部分是经商的新港街道人,他们都是渔民的后代。汕尾渔歌第四代传承人李香桂告诉记者,现在渔民捕鱼和以前不同了,以前一走好几天,十多天的也有,让家里人提心吊胆,她的老公现在有两条船,请十几个工人,随着渔汛走,最多两三天,有时当天就回来了,还能用手机随时沟通。所以渔歌的内容也产生了变化,有不少歌颂共产党、歌颂新时代的新歌。

花絮三:记者深深感受到,渔歌是要用“听"的。当《风拍茶叶响咧咧》一上场时,其雄壮的曲子,配以号子般节奏的鼓声,加上表演者雄浑有力的嗓音,顿时被引入乘风破浪、战天斗地的豪迈情怀中。原来这首渔歌表现的是渔民们扛着新造的龙舟下水试航的场面。怪不得这么“够力"。

新闻推荐

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整治了乡村水道,新建了桥头公园,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图为该村新貌。汕尾日报记者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