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荡春风 老区新市焕新颜 改革开放40年汕尾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汕尾日报记者 施育玲通讯员 汕统宣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改革开放40年来,汕尾市上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大开放推进大改革,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特别是建市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目前全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大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一是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40年,汕尾市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阶段。汕尾建市正处于这一时期,1979-199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GDP总量由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4.67亿元提升到30.85亿元,但由于汕尾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总量很小。第二阶段:急流勇进、加快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汕尾市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到2012年GDP总量达到了607.7亿元,比1992年增长13.6倍,1993-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比同期全省年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2.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1%,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1.2%,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步。第三阶段:新潮拍岸、奋力争先阶段。在这个阶段,汕尾市经济发展稳步上升,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13—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比同期全省年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8.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6.8%。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850.91亿元,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76.9倍,年均增长11.8%,比建市前(1987年)增长38.4倍,年均增长13.0%。人均GDP从1978年的286元增加到2017年的28628元,增长了40.7倍,年均增长10.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77亿元,比1978增长114.6倍,年均增长13.0%。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汕尾市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7.3:25.7:27.0调整为2017年的14.6:45.1:40.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40年间调整下降了32.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9.4个和13.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52.7%提高到85.4%,工业和服务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一产业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到201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5.21亿元,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了17.7倍,比建市前(1987年)增长了7.1倍。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4.42亿元,比1978年增长10.5倍,年均增长6.5%。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建成了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果、蔬菜等集约化、规模化“三高"农业产品基地,形成了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摸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粮食总产量达44.39万吨,粮食亩产从1988年的236公斤提高到317公斤;水果亩产从1988年的318公斤提高到546公斤;茶叶亩产从1988年的69公斤提高到108公斤。
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大踏步推进。汕尾市积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发展战略,深入对接深圳全面对口帮扶,大手笔投入打造“1+4"产业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全市工业化进程稳步前进。改革开放初期,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1.2亿元,2017年达到383.59亿元,增长了213.9倍,年均增长14.8%。其中,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8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53.01亿元,年均增长16.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9.1%上升为2017年的41.5%,提高幅度比第三产业高出9.2个百分点,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信利光电集团、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德昌电子、海丰华润电厂、红海湾电厂等大型企业主导作用凸显,201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9.9%;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0.8%和19.9%。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42.8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5.8倍,年均增长13.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2.62亿元,比1978年增长369.3倍,年均增长16.4%。信息传输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尤其是旅游业,“红蓝绿古特"资源得到有效开发,4A级景区达到7家,3A级景区达到2家。2017年,旅游总收入130.23亿元,比1988年增加340.9倍,年均增长22.3%。金融业发展迅速,2017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30.36亿元,比1987年增长260.1倍,年均增长20.4%;2017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02.72亿元,比1987年增长64.3倍,年均增长14.9%。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13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7.46亿元,年均增长29.1%。
二是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汕尾市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扩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得到加强。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669.33亿元,年均增长23.3%;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共5337.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7.3%上升为2017年的78.7%。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汕尾市公路通车里程5582公里,是1988年的4.5倍。高快速路网建设全面铺开,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目标;铁路建设从无到有,取得重大突破,深汕城际捷运、厦深铁路开通运营,广汕高铁、汕汕高铁、深汕高铁、龙汕铁路前期工作启动。市政路网建设如火如荼,汕尾大道完成改造升级,红海西路的建成通车打破了“半截路"僵局,东城路加快改造建设,汕马路、通航路、红海中路、红海东路、香洲路、康平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全面拓宽优化,旧貌换新颜。国道324线陆丰穿城段改建工程、海丰莲花大道、陆河大道南段、汕遮路、华侨南三线公路等县区重要干道加快建设,形成了缜密的交通网。
三是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取得明显成效。汕尾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充分利用侨乡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商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201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29.3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3.0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47.1倍,年均增长16.2%。投资软、硬环境大为改善,投资领域不断扩宽,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外资从传统的制造业扩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汕尾市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闽粤赣十三市交流合作,实现全市口岸通关一体化全覆盖。2017年,汕尾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1.0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比1987年增长46.6倍。建市以来,汕尾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4.16亿美元,年均增长12.6%。
四是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汕尾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扩宽,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收入持续增长。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1元,是1978年的276.4倍,年均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6元,是2000年的5.0倍(2000年开始开展城镇住户调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87年的2.1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68.68亿元,增长了215.0倍。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生活质量大为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00年的5880元提升到2017年的18497元,增长了2.8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从1988年的666元提升到2017年的11123元,增长了18.8倍。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档次不断升级,冰箱、空调、移动电话、电脑、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2017年,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7.60万辆,比1992年增长40.1倍,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达10.2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198.17万户,比1994年增长205.4倍,国际互联网用户54.03万户,比2004年增长51.3倍。
五是“创文"“创卫"取得实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汕尾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创文"“创卫"活动,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与居住环境不断优化,城乡环境脏、乱、差的面貌彻底改变,成功创建成为省卫生城市,获“广东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汕尾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完成电机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发展任务;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目前,汕尾市电动新能源公交车占公交车总数的90.4%。汕尾市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中小河流得到有效治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7座,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首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初步建立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2017年,汕尾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8.0%和96.56%,比2011年分别提高28.0个和36.6个百分点。汕尾市推进绿化大行动,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62.26公顷,已成功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
六是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汕尾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创强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化取得突破,陆续创建了32个广东省教育强镇,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公办中小学课室多媒体电教平台全覆盖。2017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9%,比1988年提高68.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2%,比1988年提高73.1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1.13万人,比1988年增长2.4倍。普通高等学校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普通高等在校生由2002年0.12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0.61万人,年均增长11.4%。
文化事业成效明显。汕尾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7年末,全市图书馆藏书33.50万册,比1990年增长4.0倍;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07%。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实现了全覆盖。文化市场管理、地方遗产的保护挖掘得到加强,文艺活动丰富。西秦戏、正字戏、白字戏、汕尾渔歌等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汕尾市荣获“广东省小提琴艺术之乡"称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汕尾市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2017年末,全市拥有卫生事业机构床位数0.85万张,比1978年增长5.2倍;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数16.88人,比1978年增长4.9倍;卫生技术人员1.18万人,比1978年增长3.9倍。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市第二人民医院(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实现汕尾“三甲"医院“零"的突破。总投资16亿元、建设规模800多张床位的中山大学深汕中心医院已动工建设。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汕尾市加快运动场馆和休闲公园建设,体育健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国民体质明显增强。市全民健身广场、沿品清湖走廊健身园等大型广场相继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遍布城乡。成功承办2010年亚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及全国、全省帆船、帆板、国际象棋、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网球和武术等赛事。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7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0.78万人,比1988年增长56.5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06.15万人,比2001年增长98.7倍;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到100%。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不断夯实,汕尾市被纳入国家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义务教育补贴、高铁和高速公路资本金、蓝色海湾整治等一批扶持政策落地。
新闻推荐
汕尾日报讯(记者陈善可)国庆假期,市区餐饮业兴旺。记者走访发现,各大饭店厅堂内座无虚席,不少酒店、大排档更是“一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