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党建堡垒 打造红色新村—— 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强化党建引领“红色村”建设侧记

汕尾日报 2018-06-14 15:42

□汕尾日报记者 林一秀 文/图

新山村农会旧址(义平社)新貌

踏进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乡村独有的绿水青山,平坦干净的道路,带有“红色记忆"的老房子,还有房屋外墙一幅幅精美的壁画……靓丽的村容村貌让人耳目一新。

“2015年,我们村被定为海丰县42个省定贫困村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基层党组织建设‘强’起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靓’起来了,沉睡的红色记忆‘醒’过来了,集体经济收入‘涨’起来了,村民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新山村党支部书记吕湖泳感慨道。

长期以来,新山村是一个缺乏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的贫困落后纯农村庄,村民普遍以传统农耕为主,收入来源单一,部分村民仍处于贫困线下,截至2015年,人均收入仅6900元。对比往日,今天的新山村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底,新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万元,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3元,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337元。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新山村发生了如此喜人的变化呢?

“近年来,我镇在市委、海丰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通过强班子、重培训、抓队伍、严管理,全力推进新山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建设,充分发挥出党建引领作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海丰县委常委、附城镇党委书记林建新道出了原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出了领头雁的作用,是新山村发展变化的关键。新山村通过村级换届选举,选好配强“两委"班子后,村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两学一做"活动,经常性开展党的政策、理论学习培训,切实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领富带富能力;还通过开展党员挂钩联系群众、挂牌亮身份作承诺、“我是党员我争先"等志愿活动,把全村56名党员有效动员组织起来,让党旗在基层飘扬。“省委书记李希到新山村调研时,我向他介绍了我们村党支部建设情况,他也说我们的工作做得好,让我们要继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吕湖泳对记者说。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起来了,新山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了。作为全市有名的红色文化村,新山村的革命烈士(仅民政部门在册登记)有吕培其、吕铭珍、吕焕标等18名,村里还存有农会旧址(义平社)、老灰町(农军训练场)等多处革命遗址和烈士故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市县镇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利用红色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打造红色村,讲好红色故事。为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红色村规划建设工作,新山村聘请深圳龙岗设计院,以发展休闲农村观光+红色文化教育为建设目标,设计制订了《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同时推进“三清三拆"工作,启动“三整治"项目规划建设。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拆除破旧危房83间、3190平方米,拆除露天茅厕620平方米,清理乱堆物料和垃圾1770吨,清理沟渠、池塘淤泥2290立方米;实施了红色文化长街、大塘休闲景区、村庄雨污分离系统、外墙立面粉刷等项目工程建设,改造了整村自来水管网、供电、电信、电视线路,设置了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标志标识;还邀请了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村的油画家,对大塘周边及红色长街的墙面进行艺术彩绘,绘制红色主题和传统文化特色壁画多幅。新山村还计划投资500多万元全力推进革命遗址修缮开发工作,规划建设红色文化长街,重点修缮农会旧址、农军赤卫队部旧址和18位烈士故居,新建革命烈士纪念馆、红色广场,致力打造红色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已投入投资200多万元,基本完成了农会旧址(义平社)、部分烈士故居的修缮,在义平社及吕焕亮故居布展了农会革命历史、烈士人物简介和革命物品,修整了社前广场、社后花园,全面整治红色文化长街及周边的环境卫生。经过精心打造后,新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靓"起来了,沉睡的红色记忆“醒"过来了。新山村吸引了大量县城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游客和旅游开发公司前来观光、考察。鉴于此,附城镇、新山村决定走“特色扶贫、产业减贫"之路,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红色文化等资源,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推动工程。除了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以大塘为中心、环湖3D壁画为亮点的大塘景观公园,增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底蕴和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吸纳能力;还计划通过整合包装,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深挖乡村生态旅游潜在价值,积极招引旅游产业投资公司、创意开发团体、美术摄影协会前来投资创业,打造集民宿、本地特色餐饮、艺术工作室、创客空间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村庄,推动实现村集体经济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据介绍,目前已有2家旅游投资公司多次前来洽谈合作开发事宜。

“我们村的党支部工作做得很好,新农村建设后,党员干部每周都会开会研究如何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经常到困难户家里看望关心慰问,了解他们的需求。"村民吕民说。为了帮助村集体经济收入涨起来,新山村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两大重点,立足丰富土地资源,发挥传统农业产业优势,在深圳市龙岗区对口帮扶下,引进建设了600亩袁隆平高产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使每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基本实现了贫困户挂靠产业、稳定增收;立足城郊区位优势,发动有劳动能力、但缺乏就业技能、就业门路的贫困人口,参加县镇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务对接。目前参与培训并成功就业的贫困人口达70户97人,每人月平均收入2500元,而且每户每年最多可获就业奖补资金4000元。除此之外,该村还实施了先锋模范带动工程,充分发挥外出党员和乡贤在外就业创业的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引荐就业、招募合作、传授技术经验等模式,拓展村民就业渠道,有效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两年来,累计带动外出就业人数达到320多人,每人年收入约3.6万元。同时,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将该村800亩土地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向种养能人流转,既可每亩每年获得1200元的租金收入,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据统计,2016、2017两年度该村共脱贫87户、272人;余下 22户、76人通过产业、就业帮扶,预计在2018年底实现脱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