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十四五”建设大幕拉开,1至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30% 布局新兴产业: 在区域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
海上风电和海工装备产业是汕头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余丹摄
连日来阴雨连绵,但阻挡不了汕头奋力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潮。
位于东海岸新城的亚青会主场馆工地上,1300多名工人正全力冲刺收尾工作,目前总工程量已完成约95%。在新建体育场和体育馆的同时,汕头还对全市23个原有场馆进行升级改造,已有3个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其他工程也在快马加鞭。
今年是汕头“亚青年”,该市以承办第三届亚青会为契机,力求“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有力促进城市品质和影响力提升。
事实上,办好亚青会只是汕头实现“十四五”开好局的一项重要任务。锚定远景目标,找准发展定位,汕头已绘就“十四五”发展蓝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汕头工业生产保持恢复性增长,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220亿元,比增逾30%,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工业制造业的驱动下,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黄嘉锋
打造东翼产业发展主战场
产业强则经济强,制造业是各类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各类制造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医药、工艺玩具、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音像材料等八大工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但近年来随着汕头市产业结构的提质优化,原有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体系已不能完全符合新时期汕头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需求。汕头意识到,只有抓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能级、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才能在激烈比拼中脱颖而出、赢得一席之地。
以广东省优化重大产业布局为契机,汕头提出制造业发展新思路新方向,即未来重点发展八大制造业产业体系,包括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印刷包装和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
数据显示,2020年这八大重点发展制造业规上企业数、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税收总额分别占全市的87%、82%和69%。其中,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占汕头市经济比重在60%以上,是全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汕头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汕头市经济比重在15%左右,有发展规模、链主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支撑,有潜力培育成为汕头市新的支柱产业。
着眼未来,汕头一方面将做强做优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坚持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绿色化方向,着力固链、补链、延链、强链,适应个性化、智能化生产模式和消费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创新,推动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主动嫁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和工业设计,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曲线两端延伸。另一方面将培育壮大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产业链短板,开展产业链招商,导入重大项目,着力招引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汕头重点打造四大新兴支柱产业,除列入八大制造业之一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之外,还谋划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其中,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重点支持创意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发展,打造1000亿元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强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500亿元级文旅产业集群和全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农业,突出精细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打造百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优化拓展产业空间布局。汕头谋划建设临港产业园,发挥汕头高新区、汕头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开发区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国家级功能区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汕头六合、龙湖龙东、澄海莲花山、濠江滨海、潮阳海门、潮阳金浦、潮南两英、潮南井都等八大重点产业片区,推进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为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载体空间,助力汕头打造沿海经济带东翼产业发展主战场。
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汕头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龙湖工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区,濠江区获批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获批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50家增至648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近年来,汕头打造区域科创中心的内涵不断充实,牵引带动能力得到明显强化。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汕头注重发挥创新驱动在建设活力经济特区和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中的引领作用,引领粤东地区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十四五”时期,汕头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和支柱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争取在重点发展领域取得突破;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孵化和人才载体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到45家以上;加快集聚一批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创新人才汇聚高地。
在推进创新驱动的同时,汕头着力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塑造发展新优势。将争取华侨试验区成为跨境人民币和资本项下金融创新的试点区域;扩大金融服务对周边区域、薄弱地区的覆盖面,力争成为全国普惠金融示范区;争取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政策落地,建设沿海经济带金融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作为粤东中心城市,汕头将高效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其中,建设粤东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积极申报汕头港进口商品指定口岸,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商贸高地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目标,打造区域商贸高地,力争到2025年,规划建成2个城市级核心商圈,5个片区级商圈及特色商圈,建成6个50亿级专业批发大市场,建成10个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00亿元;把握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力争取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范围。
此外,贯彻省“支持汕头创建现代海洋城市,提升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有关部署,积极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建设现代海洋强市,着力加快构建海洋新格局、加快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强化海洋综合治理能力。
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
立足经济特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汕头致力增强发展聚集力和辐射带动力,引领带动汕潮揭都市圈加快发展,策应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海西经济区,辐射闽西南、赣东南,努力答好新时代区域发展新考卷。
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汕头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承载力的关键一步。就高速公路发展来说,“十三五”期间,潮惠、揭惠、汕湛、潮汕环线高速公路汕头段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27公里,较2015年增长199%,高速公路密度达10.3公里/百平方公里,这极大提升汕头及粤东地区人民群众出行条件,起到强力支撑汕潮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作用。
“十四五”期间,汕头将发挥位于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优势,强化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功能。加快建设汕汕铁路、漳汕铁路,构建以厦深高铁、广汕漳高铁、沈海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甬莞高速公路(2+3)联接广深与厦漳泉的东西向主通道;以广梅汕铁路、梅汕高铁、汕昆高速公路(2+1)打通北上腹地进而西连京九(铁路)、北接瑞梅(铁路)、东通梅坎(铁路)的大通道。整合铁路、公路和航空实现省内核心城市1小时、粤港澳大湾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2小时、国内主要城市3至5小时通达,逐步成为面向对外开放与合作,服务沿海、全省及全国的高水平综合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构建“一轴两带两走廊多组团”发展格局,加速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城乡优势互补的现代都市空间格局,加快打造内秀外名的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内海湾为核心,以沿海发展带和城镇提升带为支撑,以榕江生态科技走廊和韩江潮侨人文走廊为依托,以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文旅强镇、农业大镇为节点,功能定位突出、资源优化配置、区域深度融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而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打造东翼区域性教育、医疗高地,则是汕头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有力举措。打造区域教育高地方面,规划实施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周边地区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宜学宜业宜居宜游大学城。打造区域医疗高地方面,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提升临床、公卫、科研、中医药、医改发展新高度,全面建设健康汕头、卫生强市。
作为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汕头还将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推动潮汕文化传承创新,塑造新时代汕头开放包容文明新形象。其中,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到2025年,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逐步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同时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以“文化+”为主线,形成“文化+美食”“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此外,全力推进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计划至2025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88%以上;到2030年,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持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贯彻落实总体安全观,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汕头”。
关注
汕头描绘“活力特区”蓝图
用足用好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
在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启示中,汕头深切认识到,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汕头、发展了汕头。新时代汕头要更好扛起实现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的历史使命,必须继续用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持续激发经济体制改革活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
汕头明确,将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高水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工作部署,争取省以清单式批量授权改革事项、赋予更多经济管理权限。
在全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方面,汕头接下来将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借鉴国内先进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做法,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发挥改革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的“乘数效应”,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聚焦审批服务便民化和“数字政府”改革部署,强化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协同联动,实现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证通办”“一码通办”“跨城通办”;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建议、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健康的新型政商关系,营造亲商、重商的良好氛围。
在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方面,记者了解到,汕头将建立健全市域社会治理领导机制,完善权责明确、高效联动的三级纵向治理架构,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区(县)组织实施、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同时,将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统一规范、处置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化工作格局。
建设高质量发展活力特区,还必须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侨务工作。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有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500多万人。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近九成为侨资。
新时期,汕头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挖掘保护华侨特色历史文化遗存,全面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建立惠侨政策体系;建设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打造一个华侨历史文化博览街区,建设十个“最美侨村”,谋划“百大华侨家族寻根”“千潮厨味·四海同寻”“万商共创推进双循环”等“百千万”活动品牌;创新开展新时代侨务工作,引导潮籍华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加强与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合作。
此外,主动肩负起广东省“两翼齐飞”的历史使命,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汕潮揭都市圈,积极对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以汕头为中心的汕潮揭都市圈在东南沿海的战略崛起。
新闻推荐
亚青会主场馆完成工程量95% 1300多名工人全力冲刺最后收尾工作
本报讯(记者蔡晓丹陈史实习生李秋雨摄影报道)“一日一变化,一月一新样。”这是记者这一年多来,多次走进亚青会主场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