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卫星:沙飞是中国革命摄影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新快报 2021-05-30 01:24

■号声 沙飞摄

■运弹药。沙飞摄于1938年

■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沙飞摄于1940年

■联大与抗大举行男子篮球比赛。沙飞摄于1941年

沙飞

“我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沙飞眼睛放着奇异的光

她数次向子女提起此事,说“从此,沙飞变了”。

1936年初,沙飞拿回一本外国画报给妻子王辉看,王辉清楚记得:“沙飞激动地说,当时一个摄影记者的照相机一直打开着,随时可以拍摄,他拍下了这历史的场面,一下子出了名。我要当摄影记者,我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王辉注意到,沙飞说这话时“情绪沸腾,眼睛放着奇异的光”。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人民革命摄影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沙飞不是他的真名,他原名是司徒传,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司徒家族”,而来自广东开平司徒家族中的几位艺术家,对沙飞有着持续而强烈的影响,尤其是著名艺术家司徒乔和在早期电影事业声名显赫的司徒慧敏的影响。

谈起他如何从事摄影,还得从他的那次“蜜月旅行”说起。

1933年,沙飞与当时同为汕头电台同事的王辉结婚,为了给甜蜜的时光留下痕迹,他们决定购买第一台相机,从此,沙飞对此“小黑匣子”爱不释手。不到两年,便摸到了正道——写意需要,写实也需要——毕竟是摄影,能够在写实的基础上寄寓意,正是中国摄影人梦寐以求的。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东北沦陷,国难当头,摄影人应该更大地发挥手中相机的价值。

他曾在文章中写道,“摄影在救亡运动上既是这么重要,摄影作者就应该自觉起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重大的任务。”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杜江认为,沙飞最早深入敌后,成为八路军第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及敌后我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希望像一粒小小的沙子

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

1935年,沙飞到南澳岛拍摄当地民情,并非简单采风,沙飞要用一个个真切的镜头呼唤国人:日本人正在觊觎我东南边陲。他的作品在多家媒体发表,用照片传递明确的意图和强烈的民族情感。“把所有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都用到处理有意义的题材上——将敌人侵略我国的暴行、我们前线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各地同胞起来参加救亡运动等各种场面反映暴露出来,以激发民族自救的意识。同时要严密地组织起来,与政府及出版界切实合作,务使多张有意义的照片,能够迅速地呈现在全国同胞的眼前,以达到唤醒同胞共赴国难的目的。”他写道。

也是同一年,沙飞加入黑白影社的同时,同样毕业于广东省无线电学校的好友李桦,此时已创作出《怒吼吧!中国》这样的木刻名篇。美术史学者蔡涛认为“可以说,这位年长5岁的学长,为沙飞提供了一个最关键的人生参照。1936年8月底,在李桦委托沙飞前往上海捎信给黄新波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是现代版画会主办的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的联系人。这个展览,可以说把两位昔日的报务员,同时带入了战前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中心地带”。

此后,沙飞放弃待遇优厚的职业,去上海求学,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在上海与鲁迅相遇,拍得了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的珍贵场面,以及十余天后鲁迅去世的重大影像信息。他要发表拍摄的鲁迅照片时,想给自己起一个笔名。他在自己一张穿西装的照片背后用钢笔题诗:“浪漫性情浪漫游,寄情湖海与山丘。羞与众生同媚世,心中唯有梦中人。”沙飞热爱祖国,向往自由,希望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因此,便用了沙飞作为笔名。

摄影团队对抗战和解放战争

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经过短短两年的寻索,沙飞找到了一个他认为极为重要的摄影理念:摄影武器论。这理念足以让他手中的照相机发挥出巨大能量,让他和更多摄影家发挥摄影的特长,唤醒民众,为国效力。他曾说,“我决定站在革命的前进的立场上,为民族的解放、人类的解放而牺牲一己,与黑暗的旧势力奋战到底,并决心做一个前进的摄影记者,用摄影作为斗争的武器。”

1937年8月15日,沙飞在《广西日报》上向公众宣示自己的摄影武器论思想,呼吁摄影人应以相机为武器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火热斗争之中,随即起身前往华北抗战第一线,履行诺言。

《人民摄影报》原总编辑、沙飞研究会常务会长司苏实认为,在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环境中,沙飞及其亲手创立的摄影团队,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拍摄了多幅长城照片

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沙飞在中国摄影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品,除了纪念鲁迅先生的系列作品外,就是以长城为对象的系列作品。沙飞有中国人特有的长城情结。他1937年10月到河北涞源杨成武支队采访,拍摄了多幅八路军与长城的照片。为强化宣传抗战的效果,他选择适当时机发表,用心良苦。沙飞拍摄的长城组照,在不同时间发表,照片说明文字是不同时间、地点。主要作品有《塞上风云》《挺进敌后》《战斗在古长城》《战后总结会》《八路军在古长城上欢呼胜利》等。

照片突出强调长城抵御外族侵略的象征属性,通过长城的伟岸雄浑,展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批作品的取材仍是处于自然状态的长城、山峦,但八路军战士的行进或战斗情形则不少是模拟。作品看似现场记录,却非单纯传播性质的新闻照片,实质是带有强烈情感、思想成分的艺术创作属性。这些作品很好地实现了唤醒民众、鼓励士气的作用,在以后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不断被引用,已经证明沙飞这批影像中蕴含的象征性、情感指向属性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卫星认为,一个千百年来习惯于农业文明的古老国家在遭遇一场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民族战争时,摄影的介入就绝不仅仅带来一种视觉的“被动性的神秘”,而一定会是沙飞所说的“一种锐利的斗争武器”。在这个意义上,沙飞被列为“中国革命摄影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沙飞的话

我认为摄影比木刻来得真实,而电影虽好,但必须有大的资本和后台老板。从事文学的人是很不少的,而摄影是非常重要但却没看到过有一两个进步的摄影家。社会上一切的人们都把这一工作看成是休闲娱乐的玩意。我不满于当时的摄影和画报工作,更不满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因此我决定站在革命的前进的立场上,为民族的解放、人类的解放而牺牲一己,与黑暗的旧势力奋战到底,并决心做一个前进的摄影记者,用摄影作为斗争的武器,通过画报的发表和展览方式去改造旧社会,改造旧画报,同时改造自己——但当时只想到改变自己的生活。

——1942年,

沙飞《我的履历》

没有艺术修养,则一张照片的画面必然会平淡无力和缺乏美而不易使人感动。没有科学的知识,则即使拍得了一张很好的照片,亦会因冲洗、印晒、放大等必经之手续中某些缺陷而失去了成功的保证。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和新闻记者收集材料的方法,就不能把握住现实,不能顺利地去进行工作,不能完成重大的政治任务。

——1939年,

沙飞《为吴印咸<摄影常识>作序》

人物介绍

沙飞

(1912年5月5日-1950年3月4日),原名司徒传,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为《人民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和《解放军画报》的前身《晋察冀画报》的创始人之一。

新闻推荐

伏季休渔服务不止 爱心驿站惠渔便民

深圳晚报讯(记者李超通讯员廖明敏曾超)5月1日起,南海进入伏季休渔期。近日,盐田边检站为最后一批错峰回港的港澳流动渔民、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