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味“非遗”潮人盂兰胜会的保育工作及思考
□陈驰欣
编者按: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如何做好文化遗产的保育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版今天刊发《港味“非遗”潮人盂兰胜会的保育工作及思考》一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面是怒目獠牙的大士王、五颜六色的花牌、南货斋果,一面是老少咸宜的工作坊、热火朝天的比赛、VR游戏,传统的节日与现代的嘉年华能够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呢?
潮人盂兰胜会,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下简称“特区政府”)申报,2011年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相较于其他潮人“非遗”,潮人盂兰胜会代表的是一代代背井离乡、在外打拼潮人的集体回忆,是潮州文化在外地的生根发芽及绽放。
历史概况
盂兰胜会,道教称为“中元节”“中元法会”“中元建醮”,佛教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节”。在潮汕一般称之为“施孤”或“七月半”。盂兰胜会并不仅限于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整个农历七月份均可“施孤”。盂兰盆会起源于西汉末年《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佛弟子目犍连为了救赎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果实供养十方众僧,最后帮忙母亲脱离苦海。这个传说体现的是“孝”。五代十国梁朝时倡导孝道,梁武帝开始举办盂兰法会,“目连救母”的故事家喻户晓。
宋元时期,“各寺僧建盂兰盆会诵经,至晚营斋于焰口施食,放水灯照冥”(嘉庆《澄海县志》),此时潮汕地区的盂兰胜会,已由孝道转变到祭鬼层面。清代,盂兰胜会被赋予祭祖的功能。康熙《饶平县志》记载:“中元节,道经谓地官赦罪。盛具时物,祀祖先,亦晋新意。”清代中叶,潮汕地区通过善堂、村社及寺庙的组织举办盂兰胜会,自此,盂兰胜会形成两大主题——祭祀孤魂祖先和慈善济贫。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将佛教的盂兰节文化、道教的中元节文化、儒家的“孝道”文化,以及潮汕的祭祀文化融会贯通,蕴含丰富的宗教和节庆特色。香港潮籍盂兰胜会具体的产生时间已无从考证,历史最悠久的潮籍盂兰胜会是“潮州公和堂盂兰胜会”,至今已有123年高龄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潮人盂兰胜会迎来高光时刻,大大小小的盂兰胜会遍布港岛九龙新界各地,星罗棋布,潮剧表演常常通宵达旦,大小潮剧团应接不暇。但从九十年代开始,熟悉热爱盂兰胜会的筹办者和信众开始减少,年轻人不太参与这种在他们看来传统老旧的迷信活动,盂兰胜会面临青黄不接、资金不足的危机。
2009年,特区政府接获国家文化部的邀请,着手申报第三批国家非遗项目,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紧锣密鼓地准备申遗资料。最终,“潮人盂兰胜会”在逾30项本地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特区政府申报第三批国家“非遗”的四个项目之一。2011年,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人盂兰胜会的保育单位。
保育之路
虽然没有类似的保育推广案例可以参考,但从担起非遗传承的重大责任那天起,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就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属于潮人盂兰胜会特有的保育之路。
从2010年出版纪念特刊、举办讲座开始,到2013年举办盂兰胜会研讨会,潮人盂兰胜会逐渐受到了香港以及东南亚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与亚洲电视合作,推出“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呈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盂兰胜会》”专题节目,盂兰胜会的保育工作,迈出了往外走、往全港方向宣传的步伐。
2015年8月,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香港潮人盂兰胜会网站”正式开通。同年,《潮籍盂兰胜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回忆与身份认同》一书出版,成为第一本关于潮人盂兰胜会的学术专著,也为潮人盂兰胜会保育完成了基础性建设,为后面大刀阔斧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作为特区政府入选第三批国家非遗民俗类别中唯一的“新增”项目,潮人盂兰胜会由于活动场地较为分散,缺乏像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大坑舞火龙这样全民参与的品牌活动,在宣传推广方面存在不少掣肘。“申遗”成功后前5年的保育工作,都是以小型活动和出版宣传物为主,仍缺乏深入人心、形成常态的活动载体。
经过多方探讨,时任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陈幼南博士及总会属下的盂兰胜会保育工作委员会拍板决定举办“盂兰文化节”,意欲打造中国版“万圣节”。
2015年8月,首届盂兰文化节在观塘举办,主打活动为“抢孤竞赛”,这项活动创造性地将汕头潮阳及台湾等地的“抢孤”活动加以改进,变成一项竞技类活动。活动现场场面热烈,气氛活跃,为日后盂兰文化节的壮大开了一个好头。
从2016年开始,盂兰文化节移师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1号球场举办,新增了盆供堆叠赛、许愿区等项目,与漫画家合作推出的《盂兰的故事》漫画书也广受青少年喜爱。
2018年,盂兰文化节抢孤竞赛邀请到54支来自港澳、内地和东南亚地区的队伍。同时,还引进许多科技元素,比如与韩山师范学院合作引进其研发的机械鱼,通过VR游戏演绎“目连救母”的故事,吸引到大量的香港青少年前来参与。香港旅游发展局拨付了200万港币资金予盂兰文化节用于海外宣传,各种宣传全面铺开,盂兰文化节一时间名声大噪。
2019年,盂兰文化节邀请到政务司司长担任主礼嘉宾,新设“盆会胜影”主题区,将早年香港盂兰胜会的珍贵旧照融入展览中,还与本港院校合作创作盂兰话剧、举办亚洲盂兰文化祭、设立“色彩盂兰”工作坊,让大众了解潮人盂兰胜会的“前世今生”的同时,感受更具时代气息的盂兰文化。
近7年来,盂兰文化节在逐步打开知名度的同时,不少人将“盂兰文化节”与“盂兰胜会”混淆,有悖于当初希望通过盂兰文化节这个嘉年华似的活动保育潮人盂兰胜会的初衷,这成为保育单位亟须解决的问题。
2020年,盂兰文化节及筹办中的“潮汕历史及盂兰文化论坛”因新冠疫情肆虐而取消,但潮人盂兰胜会的文化探索却未曾停步。香港潮属社团总会走访各区盂兰胜会,了解他们的筹办情况,特别关注他们在疫情下的心声,将相关图片、文字通过社交媒体广为传播,顺势让大众的关注点回到盂兰胜会本身。同时继续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向政府申请项目资金,加大力度开展潮人盂兰胜会的历史研究及田野考察。
盂兰浅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潮人盂兰胜会中的潮州话、潮州音乐属于“1”,潮剧属于“2”,请神仪式属于“3”,佛教、道教、儒家、潮州祭祀文化属于“4”,扎作技艺、大士王、纸料(纸祭品)、戏棚搭建技艺、潮州糖饼制作技艺、潮州五色礼饼、潮州卤水食品制作技艺属于“5”,整个潮人盂兰胜会所涉及的非遗项目,包含但不仅限于此,是一个富含“非遗”元素的载体。非遗项目“潮人盂兰胜会”的10年保育工作,带给笔者以下几点思考:
其一,时代背景下的“非遗”保育。
不可否认,潮人盂兰胜会是一种与宗教紧密相连的活动,传统的盂兰胜会甚至还包含着封建迷信的成分。但由于其历史悠久,身上的这些印记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在新时代,对于这一类型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多的是从文化层面对其进行解读,因此也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准确把握保育重点,将其贯彻到具体的活动中。盂兰文化节中的“抢孤竞赛”和“盆供堆叠赛”,就是将“施食”和“供养十方众僧”的宗教环节转变为文体竞技娱乐活动。2019盂兰文化节,请神仪式中“走五土”被作为一个表演秀加以宣传,吸引不少市民前往观看。“文化节”“孝道”,这些潮人盂兰胜会保育的关键词,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阐释,宗教、迷信的色彩被淡化,主办方亦有意识通过舆论宣传,去改变人们心目中将“盂兰胜会”等同于“鬼节”的阴森恐怖印象。这一点,从主办方这几年屡次与宣传机构沟通,希望把“盂兰胜会”的英文从之前的“GhostFestival”“HungryGhostFestival”等统一为去掉“鬼”的“YuLanFestival”这个行为中,可以得到有力佐证。
其二,族群凝聚中的影响辐射。
潮人盂兰胜会承载的是100多年前背井离乡的香港潮籍人士共同的文化信仰和品格。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在潮人盂兰胜会的保育过程,通过每年派发香油款(赞助活动经费)给各区潮籍盂兰胜会,召开座谈会倾听筹办者的心声等方式,增强在港潮人身份认同,凝聚“家己人”。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意靠近,即使其本身并非纯粹属于潮籍,有可能是广府、海陆丰、蜑家/渔民,或是杂糅的盂兰胜会,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也持开放态度。这反映了保育单位的高瞻远瞩,希望通过吸纳更多的组织,团结更多的力量,为有朝一日潮人盂兰胜会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打好前期基础。
其三,保育之路上的变与不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性格与气质。香港潮属社团总会走过潮人盂兰胜会10年的保育之路,最大的感悟就是如何在保有原有的框架和精神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让潮人盂兰胜会在大众,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受到关注。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近两年开始有院校学生将潮人盂兰胜会作为课题,在对盂兰文化的解读上也有许多新潮看法。虽然有时难免令恪守传统的老一辈难以接受,但也许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开放包容地让年青人去想象和发挥,才有机会打开对话窗口,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中,将潮人盂兰胜会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本质传递给他们。这也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去保护传统习俗的原汁原味的一种方式。毕竟,如果后继无人,保育无从谈起。
从非遗项目“潮人盂兰胜会”的10年保育工作可以看出,在瞬息万变的当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从过去的节庆和信仰功能,转化为文化传承功能。以盂兰文化节为载体进行保育活化的“潮人盂兰胜会”项目,将社会目光引向潮人盂兰胜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也引导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潮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育和创新工作。潮人盂兰胜会在香港的文化保育历程,成为海外华侨和旅港乡亲与家乡联系感情的纽带,在香港当地汇聚起潮人家庭和团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是潮州文化广为传播的见证,其传递出的“孝于亲、慈于众”的精神,对当地构筑和谐社会亦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可鉴,当下可为,未来可期!
新闻推荐
科学调度抗旱“解渴”保供水 连旱之下蓄水量不足正常两成,潮阳区节水调水并重,管好用好库存水量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由于秋冬春连旱,潮阳区局部地区“喊渴”。对此,潮阳区立足“抗大旱、抗久旱、抗连旱”,将保供水和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