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新闻,收听歌曲……当年拥有“电匣子”意味着有了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式收音机,一家人的美好回忆
1954年3月2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发出的“市民收音机入户验讫凭证”。
老式收音机像微波炉
如约来到林先生家里,记者见到了这台颇有年代感的老式收音机。它长约40厘米、宽22厘米、高16厘米,机身被木质材料包裹,看起来很像家用的微波炉。收音机正面有两个大转钮,一个调台,一个调音量。“电子管收音机的音质特别好。”林先生笑着说,这台收音机十分经久耐用,他们家使用了几十年。如今因为很久没有使用,内部零件有些生锈损坏,因此,不再敢插电使用。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是居民家中的高档家用电器,人们所说的“电匣子”,也就是指收音机。林先生今年60出头,这台上海东方电子厂生产的“东方”牌收音机是他爷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购置的。至于具体怎么来的,林先生已记不清了。印象中,收音机是当年的奢侈品,爷爷爱不释手,每天都要用它来听广播。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身边有一台电子管的收音机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林先生告诉记者,收音机是他们一家人及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包括各种新闻、资讯、戏曲等等。
当年购买需要开证明
林先生小心翼翼地捧起“老宝贝”深情地告诉记者,那时文化生活没现在丰富,所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收音机前,听听新闻,了解天下事,听听样板戏,放松精神。闲暇时候,一杯茶,一台收音机,就是一个愉快的下午。
不出家门就知晓天下事,当时很多重要事件都是从收音机里听到。采访当天,记者在彬园警史馆见到了一张1954年3月25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发出的“市民收音机入户验讫凭证”,具有一定的文史价值。“当时购买收音机可没那么容易,需要向公安局申请。”彬园工作人员说,审批通过后,才能拿着批条去店里买,买完后还得再回公安局进行登记。
随着改革开放,收音机也见证着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林先生说,家里有了收音机以后,每天早上和晚上,家里人都会拧开收音机,听听新鲜资讯或音乐等。后来,随着时代发展,电视机逐渐普及,收音机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但手持收音机的出现,又掀起了新潮流。“出门在外,拎着一个收音机听,那是很洋气的事情,有的人听上瘾了甚至会追着你听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产收音机向小型化发展,可以放入口袋中迷你机,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青春岁月的美好陪伴
每个老物件都是时代的象征,每个人讲述的故事,又是那么似曾相识。“家里这款收音机有两个波段,一个中波、一个短波。”林先生说,中波用来听国内的广播,短波可以收到海外多个短波电台。为了不让他偷偷收听海外广播,爷爷还故意把短波按钮弄坏了。
几年前,电视连续剧《潜伏》迅速走红大江南北,剧中有这么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主人翁每晚九点,准时打开收音机,坐在旁边拿起纸和笔认真记录电台发出的数字,随后按照对应的文字进行解读。曾经远离人们的老式收音机再度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勾起许多人童年的回忆。
收音机里播放的广播剧、歌曲和英语,陪伴林先生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就在那时,林先生成为邓丽君的歌迷,直到现在,《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仍是他喜爱的歌曲,而当时“英语900句”栏目让他百听不厌,受益匪浅。
如今,随着岁月更迭,电子产品快速更新换代,当年家家户户飘荡的收音机声响早已弥散在了时光里,惟有眼前这台60多年的收音机,还能唤起那段与收音机相随的岁月记忆。林先生说,对于他以及经历过收音机时代的人来说,收音机是岁月长河中的深刻记忆,讲述一个时代的情怀,唤醒一个时代的记忆。
老物件
背后的故事
记忆中,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组成的“三转一响”,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庭奢侈品,听收音机是当年汕头人单调生活里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
年逾六旬的林先生家里,仍珍藏着一台“东方”牌收音机。林先生告诉记者,这台收音机陪伴一家人已60多年,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也刻下了时代变迁的烙印,让人们在追忆逝去的似水年华时,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子海、林鹏通讯员颜晓丹)近日,汕大医附一院·武汉亚心医院联合心脏外科中心成功救治一名81岁老爷爷,妙手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