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眼外伤专科主任陈浩宇:不断探索未知,医学才有进步
援藏期间,陈浩宇治愈了多名眼疾患者。受访者供图
4月的最后一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眼外伤专科主任陈浩宇刚刚结束援藏之行,重新回到了汕头的工作岗位。今年的援藏之行,陈浩宇共完成了12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为西藏的疑难眼底病患者带去了光明。
求新求变一直是陈浩宇的追求,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在眼科界被称为“医、研、教全能"三栖专家"”的陈浩宇不但在临床治疗上追求精益求精,更是不断在科研领域寻求突破,用科研成果促进医术的不断提升,这种理念也被他融入到教学中。
“我认为一个好医生,应该是能兼顾科研和临床工作的。”陈浩宇解释道,“目前对于眼病的认识并不完全,只有不断探索未知,尝试触达以往攻克不到的领域,医学才能有所进步。”
●南方日报记者王涵琦
通讯员郭腾李培煌
临床经验推动科研突破
“我是个很喜欢创新的人。”这是接受采访时,陈浩宇说的第一句话,而这也是他坚持科研的动力来源。
近10年来,陈浩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SCI收录期刊共发表论文1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期刊论文55篇;2016年,获得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2018年,入选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眼科医师奖。
眼外伤是严重的眼科疾病,往往累及眼部多个组织,合并出血、视网膜脱离、屈光介质混浊等问题。以往眼外伤需要等2周左右,淤积的血块融化后才能进行手术。陈浩宇想到可用脑梗、心梗中使用的溶栓药来进行化淤,便将其应用于眼科。这样的方式使患者3天内便可进行眼外伤手术,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在临床工作中,陈浩宇对出现的疑难病例也从不放弃追根溯源。今年1月份他发表的一篇论文里,讲述了这样一个病例:一名25岁的男性患者疑似因为右眼虹膜基底部出现肿瘤,导致视力逐渐下降,这一结论是通过对照以往的医学文献和病例得出的,但在治疗过程中陈浩宇发现,按照文献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不见效。于是,他抛弃了原先的设想,坚持追溯根本病因,在进一步诊断后发现,患者的病症实则是因一种真菌感染所致。经口服和局部抗真菌治疗,8周后,患者的虹膜肿瘤就完全消退。陈浩宇表示,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很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我经常对学生说,有些患者是可以用书本、老师传授的知识来诊治;也有一些患者的情况不典型,可能需要通过交流分享、学习论文文献的知识来诊治;但也有一些罕见的患者,需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思考,提出新的思路,才能实现正确的诊治。”陈浩宇说。
让科研成果造福更多患者
在传统的眼外伤手术中,面对极复杂难处理的外伤状况,眼科医生常常只能无奈为患者摘除眼球,但陈浩宇总会选择和患者沟通,尽力修复眼部外伤情况,为患者挽救眼球,哪怕只是保留眼球。
“对于患者来说,突然失去眼球是很难从心理上接受的。”陈浩宇说。医者仁心,他站在病人的角度选择尽一切可能保留眼球,即使只是暂时性的保留,但也能让患者从生理和心理上有个缓冲适应的时间。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眼部无光感的眼外伤患者有30%—40%的概率可以获得光感,甚至找回一部分的视力。虽然恢复光感的概率不高,可一旦成功对患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因此,对有意愿的患者,陈浩宇都积极地进行尝试,遇到夜间危急的患者,他曾一台手术从凌晨1时做到上午8时。
为了让眼疾患者获得更大的治愈机会,即便工作再忙,他也没有停下科研的步伐。陈浩宇表示,日常工作繁忙,白天他只能抽时间来进行科研,遇上因公出差或学术交流,时间就更短了。他还会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行科研探索,每晚至少2个小时,多年来从未间断。
目前,陈浩宇正从基因学的角度研究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这项研究非常难,总是不断地自我推翻先前的结论,”陈浩宇笑着说,“但也还要继续做,科研的每一项成果,技术的每一点革新,都将造福患者,推进医学更进一步。”
新闻推荐
5月中下旬疫苗供应相对充足平稳 汕头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5万剂次
本报讯(记者周敏)根据国家和省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部署,汕头市为居住在汕头市18至59岁的居民(且不限户籍)提供免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