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回忆收取侨批的幸福时光 “最开心是听到派批员的呼喊声”

汕头日报 2021-04-24 01:57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来西亚槟城寄汕头侨批服务社的侨批总包。

曾俊钊珍藏的侨批。

1976年购买侨汇物资申请表。

本报记者 陈文兰文/摄

75岁的曾俊钊,是侨批家族记忆的承载者。近日,他在彬园警史馆接受采访时说,时至今日,他的记忆深处依然保留着送信人“你家人从南洋寄信来啦”那宛如“天籁”的呼喊声。

时光流逝,记忆永存。一幕幕熟悉的情景,把曾俊钊的记忆拉回一家人收取侨批的难忘岁月……

一纸侨批 与泰国亲人沟通的唯一途径

曾俊钊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大约在1920年,曾俊钊的奶奶从泰国来汕头定居。从那时起,家里就开始收到侨批。在那个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写信成了奶奶与泰国亲人沟通的唯一途径,信件内容琐碎而日常,却是缓解思念亲人之苦的唯一办法。至今,曾俊钊还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奶奶的两位来自暹罗的亲戚到汕头读书,一直在他们家居住,后来,其中一位亲戚考上了河南师范学院。

实际上,如此情形不只出现在曾俊钊家里。百多年来,潮汕地区不少同胞为养家谋生,远赴南洋打工,侨批便成了他们与家里唯一的维系。华侨们远在他乡,最挂念的就是家人的温饱、健康乃至终老。因此,他们托人捎回家乡的侨批里大意都是:“父母兄弟安康否?我生活得很好,附上港币xx元……”这些侨批资料见证了潮汕群众的日常生活,真切流露了亲人之间的亲情。

“以前的人写信很遵循格式,也很有感情,真的可以说是见字如面,每个字都蕴含了思念之情。”曾俊钊说,每次看这些信,就仿佛在与海外亲人对话,尽管跟他们素未谋面,但这种亲人间的牵挂通过书信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侨批中不乏“双亲大人尊前”“跪禀”“敬禀者”等抬头,有的侨批还在“收信人”之上和结尾处均加盖上“如意”“顺吉”等吉祥印章,既是向家人报平安,也包含着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千里迢迢 番客寄来凤凰牌单车

泛黄的信纸,工整的手写字体……眼前这些寄予无尽情感的纸张,仿佛向世人诉说着过往的光景。“侨批如一条经济生命线,始终连接着侨胞眷属的生活来源。”作为“侨批后人”,曾俊钊说,这些薄薄的纸,被折了又折,有些边角已被蛀蚀,残旧的纸张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当年亲戚们千里迢迢寄回来的每一件物品,比如,凤凰牌自行车、奶粉、面粉、方糖、衣服等等,在侨批上均有迹可循。

“上世纪70至80年代,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但购买很难,因为统购统销,得凭票供应。”曾俊钊回忆,当家人告诉他泰国姨寄来一辆“二八大杠”时,他激动得差不多整宿没睡。现在的小年轻对“二八大杠”这个名词可能不太熟悉,当时他们习惯把轮子为28英寸的自行车称为“二八大杠”,大横梁,又重又结实。

曾俊钊记得,自行车分装成几个箱子,然后再用一个大藤篮子装起来。“我把大藤篮子搬回家,自己组装。”曾俊钊告诉记者,“二八大杠”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那么简单,当时自行车被称为“结婚三大件”之一,他刚好准备结婚,自行车成为了风光的彩礼,这在那个年代很让人羡慕。

幸福时光 全家人围坐一起念侨批

说起当年的收批经历,曾俊钊来了兴致。“农历新年历来是出洋华侨寄批的高峰期,那时海外寄信不像现在,侨批一来一回要一两个月,一年大概能往来三四封。”曾俊钊娓娓道来家中往事。在他印象中,每次收到来批,家里欢声笑语一片,如过节般热闹,奶奶常常把侨批捧在手中如获至宝,然后让家人念给她听,尔后全家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街坊邻居每每听见送信人高喊自己的名字,便会兴高采烈地跑出家门。”说起这些,曾俊钊仍历历在目。“派批员有时直接把钱和批派送到家。”曾俊钊说,有时则只是送来一张“侨批通知单”,自己凭单到局里领取。

侨批已退出历史舞台多年,但它如同一座文化富矿,静待着世人加以开发。在曾俊钊看来,侨批文化历久弥新,这一封封侨批背后,传承着侨乡丰富的民俗文化,涵盖了侨乡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个层面。

“当我看到一封封侨批,一股熟悉的乡情就会油然而生。”曾俊钊说,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传承侨批精神。

专家点评

收取侨批的幸福时光,永远定格在当年亲历者的情感记忆之中,现在回顾来看,当时是怎样的复杂心情呢?每一封批信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是潮汕侨文化的重要载体。时代在变,在数百年勇敢开拓、艰难创业历程中形成的华侨精神仍具有闪光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传承和弘扬这一精神,助推汕头发展。(朱奕毅)

新闻推荐

多措并举促进人才集聚 汕头高新区2021年公开招聘博(硕)士研究生工作收官

本报讯(记者郭丹)阶段来,汕头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多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