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加大“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工作 非遗文化绘就南澳街区新名片

深圳晚报 2021-03-25 09:28

▲与香火巧妙搭配,草龙在月光下乘着夜色舞动。

▲东山渔歌的传承记录了南澳人对海的感情和生活的热爱。

▲“海胆粽”制作中,水里的海胆、山上的糯米、林中的芒叶是三大主角。

深圳晚报记者 朱冀

15岁之前,“家”在南渔社区居民何连胜心里只是个概念。“海上的生活很艰苦,但也有着独特的乐趣。”何连胜回忆着,小船和大海构成的世界十分美好,风吹浪涌、夕阳下撒网、唱“咸水歌”、生活自给自足,与普通人不同,当时的南渔人自出生起就与大海心灵相惜、熟悉海浪的每一种情绪、了解海风的每一次诉说。

1

以舟为家,以渔为生

谈到非遗文化的传承,绕不开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保存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深圳地区因地处沿海,居民多与渔业生产关系密切。大鹏新区南澳渔民较集中,双拥码头更是深圳著名的渔港。“我的家曾经是条长十多米,宽四米左右的渔船,船的上面有拱型的篷。”大鹏新区南渔社区居民的先祖属于岭南疍家人,1947年,和大部分南渔疍家儿女一样,何连胜在船上出生。几条狭窄的船既是何连胜一家老小的居所,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

渔民,亦有称为“疍民”,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逐水而居,漂泊无定,自成一独特的社会阶层。其生活可以说是完全“看天吃饭”,运气好时会满载而归,运气不好可能一无所获,而这却练就了他们敢于拼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也因此衍生出独特的渔民文化风俗。

2

草龙寄托美好生活愿望

生活环境的艰苦,也让南澳疍民的重要节日庆典更加具有特色,最热闹的莫过于大年初二的“过年舞火龙习俗”。《宝安县志》记载:“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南澳镇的疍民区。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

“扎草龙的时候不要急,要慢慢地、平均地加入干稻草,每次拿一小把塞到"龙身"之中,再用稻草扎好,打个结……”谈起舞草龙制作,如今已是第三代传人的何连胜总是精神万分。以前,每逢过年,有威望的人家组织青壮渔民白天上山割野草,在黄昏前扎制成33节至60多节的“火龙”,在天后宫前焚香烧纸拜天后、祭海神,然后在锣鼓和鞭炮声中,沿海滩向停靠在海湾的家家户户船艇拜年、向海祈愿。最后,在沙滩上将“火龙”焚化拜祭,意指龙归大海,希望风平浪静。“之前大家以船漂泊,岸上没房没地,不能贮放火龙材料,只能年初二那天上山割草。”何连胜告诉记者,火龙的制作工艺和时间都十分讲究,要用较硬的剑草和比较柔软的净草编制。

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耍龙”,当天“化龙”,俗称“一天龙”的“舞火龙”习俗就这样完成并延续着。

3

渔家嫁娶习俗沿用至今

朴素的日常生活外,南澳疍家人在迎亲的大日子也更加注重仪式。“渔民娶亲”之日,迎亲旱船队需要模拟划渔船的形式,数十人浩浩荡荡地把新娘接到,然后一边跳舞一边簇拥到新郎家。

南澳的迎亲舞有司鼓、司锣。手持葵扇的“媒婆”角色和另一位成年男士装扮成的“阿公”手持新鲜榕叶为队伍核心,后面跟着的就是戴着渔民帽的渔家闺秀打扮的女性。按本地习俗,迎亲舞只在上午进行。

渔民娶亲当日,当地和外地的朋友都如约而至。在紧凑的锣鼓声中,有新郎新娘的即兴表演,唱咸水歌及逗弄新人的风趣情节。朋友们都连唱带跳,甚至男扮女装,真的热闹非凡。

“以前是用船接亲,现在没有那种小渔船了,但是形式还是保留了下来。”南渔社区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渔民陆续上岸生活后,其子女结婚时便由船上娶亲转移到了岸上。现如今完整的娶亲方式以演出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时常会在晚会里出现。

4

多形式传承让“记忆”档案“活”起来

“威风凛凛的舞草龙、妙趣典雅的娶亲礼、软糯清香的海胆粽……”这些曾经的非遗文化,如今逐渐转化成了南澳的街区新名片,近年来,南澳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加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目前已有两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舞草龙、渔民娶亲,两个市级项目东山渔歌、南澳海胆粽,以及一个区级项目东渔妈祖祭。今年,南澳还计划将对展示南澳疍家文化及海洋文化的传统活动——南澳赛龙舟进行挖掘、整理,申报区级项目。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以非遗文化助力旅游发展,把非遗文化融入市场,以市场滋养非遗文化,推动非遗焕发新光彩。举办“非遗”文化特色党校,常态化开展宣传推介,让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理念深植辖区干部群众心中;依托“非遗美食妇女微家”,建立了“非遗”帮扶就业机制,为妇女提供“非遗”美食手艺培训及灵活就业岗位,每年培训、服务妇女和青少年1000多人次,带动近100名妇女灵活就业;积极推动促成了以南澳舞草龙和渔民娶亲婚俗为雏形的非遗舞蹈课程——《形韵》,课程被评为广东省“非遗进校园”十大精品案例;原创歌曲《草龙飞舞吉祥来》,为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奠定基础。

“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经营相结合,不仅能让文化得到传承,还能壮大非遗手艺人队伍、留住乡愁、传承文化。”南澳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多形式宣传推广,推动非遗文化、产品融入寻常百姓家,把非遗文化融入市场,用良性的传承模式发光、发热。

东山渔歌

东山渔歌历史悠久,具体起源时间已难考证。新中国成立前,渔民地位低下,被称为“疍民”,严禁上岸定居,长年累月生活在船上。生活单调、枯燥,更谈不上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唱歌,成为渔民们的重要文化生活。他们用歌声来抒发他们对大海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东山渔歌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合唱、对唱、领唱与齐唱,有问答,有斗歌,丰富多样;东山渔歌语言生动活泼,完全来自渔民们活生生的口头语言。

东渔村天后祭

东渔村天后祭充满了对天后的崇敬之情。天后是渔民心目中的保护神,是善良博爱、助弱扶贫的化身,同时也是人们当时的精神寄托。

南澳海胆粽

南澳人自古就有端午节吃海胆粽、看海上龙舟的特有风俗。每年农历二月,此时的海胆品质最好,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最高,用海胆包粽子,别具独特风味。南澳海胆粽口感既有海胆的鲜美,又有粽子的软糯、芒叶的清香,还有配料的提味,食材之间相得益彰,令人食欲大增,可做主食也可做饭后茶点,是疍家饮食文化的代表。南澳海胆粽的产生、形成和传承,一直伴随着南澳的发展,其历史可追溯至两百年前。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只在半天云村及其所在周边地区流传,并且每年只在端午节前,由民间家庭手工制作,以手传口授的方式传承。

新闻推荐

大鹏新区1000套人才房开启配租月租最低每平方米10.9元

招商东岸公寓3月9日,大鹏新区住房和建设局发布了关于受理大鹏新区单位人才住房配租申请的通告(2021年度第一批次),面向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