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砂糖厝内有一段传奇故事 走南闯北拓“糖”路 “中正顺香”解乡愁
■ 谢初勤 文图
潮汕地方旧时有种植甘蔗的传统,尤以“竹蔗”为主,故土法制糖行业一直比较旺盛。
每年进入冬至,潮汕农村往往就会多出几座土糖寮,里边配以石绞、滚木、鼎灶等,以耕牛拉动绞盘石磨压挤蔗汁,再将蔗汁熬汤成饼,炼成糖。清乾隆版《澄海县志》记载:“邑之富商巨贾,当糖盛熟时,持重赀往各乡买糖,或先放账糖寮,至期收之。有自行货者,有居以待价者,候三四月好南风,租舶船装所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至秋风起,贩棉花色布回邑。往暹泰南亚各国者,则以时日风向相反者,秋至起帆,春末返乡,载以仁油、大米、大豆等物返邑里,皆获利甚丰也。”
清末民初,外砂至新溪一带有糖寮20余个,其中以下埔乡为盛,从该乡土尾至洲仔靠近新津河一带,可谓遍地皆是。光绪年间,外砂凤窖陈豪业在家乡建糖房,收购囤积红糖,开始了长年累月走“南糖北运”之商路,再从北地采购北货回到设在汕头埠的“广捷成”百货商店销售,由此发迹。关于陈豪业如何发迹,当地流传着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说的是陈豪业善于发现商机,并擅长伺机而动,比如他有好几次将红糖成品贮积仓库,却不轻易出手。有一年,潮汕遭遇罕见的大台风,蔗园遭毁严重,加之淫雨肆虐,地里的甘蔗糖分大失,以致当年一半糖寮都无法生产。而那些长年供货沪津和东南亚一带的客商因为断货而愁眉不展,陈豪业便借机将原来贮藏在仓库中的糖品运出供应市场,一举获得巨额财富。人们见此情况,纷纷传言:业祖爷原来不仅地上的事全知晓,连天上的事也懂大半。
陈豪业致富后,在村中修建了“诚祖陈公祠”(见图),祠堂名称所取的便是乃父陈雄诚的名号。嗣后,他又在村中扩大囤积糖品的仓库规模,花重金聘请能工巧匠,提高制糖工艺技术,将原来原始的土糖制法精心加工分类,制作出精细红糖、白糖、砂糖等多个品种,并广拓商机渠道,开始“走南闯北”的糖业之路。所谓南,即往暹罗、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所谓北,即华东华北一带。
由于陈豪业的生意越做越大,民国年间外砂一些过番的人也搭乘他的顺风船到南洋谋生。随着与当地侨户接触频繁,陈豪业深切体会到这些旅居异国他乡的侨胞除了谋生计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无时或忘。当那些一提起家乡亲人就涕泪横流的海外侨民的身影一再浮现在他眼前时,他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个戏班子,一个可以经常随他到南洋各地演出的本乡戏班子。他要用家乡戏去宽慰、安抚侨民的心。经过几番周折,陈豪业终于在凤美人手里买下一个名为“中正顺香”的戏班。他把戏班变成献给海外侨胞的一份特殊礼物。此举在暹罗各地大受欢迎,戏班所到之处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不仅普通侨胞喜欢听家乡戏,就连当地政府官员也纷纷盛邀戏班去做专场演出。陈豪业和他的“中正顺香”在南洋名声远播,大获成功。
民国十五年(1926),在商业界获得巨大财富的陈豪业花巨资在家乡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家塾,取名“业祖”,与之前的“诚祖”互相呼应,主要用途是供宗族子孙后代读书及居住之用。或许,在陈豪业心中,希冀着他及宗祠内的子孙后代能以此为起点,将家族的事业发扬光大。由于陈豪业原来是以制糖贩糖起家,因此,他所兴建的这些建筑物,也被当地人称为“糖房内”。潮汕人念“房”字为厝,所以,也叫糖厝内。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