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衙村渡口边的“大夫第”宅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地下交通联络点旧址,数十名地下党员曾藏身在此 堡垒户里护革命 生死相依鱼水情
在三面环江的龙湖区大衙村,渡口边坐落着双座相连的“大夫第”宅院。随着岁月流逝、革命战争年代的远去,这座古朴幽静的宅院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但当地村民对此处宅院的历史仍熟记于心——这是革命堡垒户沈楚湘的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地下交通联络点旧址。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该旧址,探寻深藏在“豪宅”里的红色故事。
★现场探寻
革命旧址焕发时代光芒
在龙湖区大衙村党委书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村里添盛1号的“沈楚湘家”。步入宅院,映入眼帘的是大气的“双背剑”建筑格局,房梁上精巧的木雕依稀映射出当年的“豪宅”风采。院内是层层叠叠的大院套小院,穿过迂回曲折的巷道、通廊,有宽敞亮堂的院落、天井,更有数不清的房间。“大衙村落三面环江,是潮安、澄海、汕头三地交界处,水陆交通方便,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沈楚湘家这两座大厝防备森严,在革命时期,这里是重要的掩蔽点、联络点、转动点,代号"总统府"。”大衙村党委副书记蓝梓光介绍说,村中还有代号为“东宫”“西宫”的活动地点,但其旧址如今已找不到。
宅院内大大小小的房间,是当年沈楚湘为中共地下党组织提供的宿营地。“最多的时候有几十名地下党员藏身在这里,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当地村民说,沈楚湘非常支持革命,在敌人不断“围剿”搜捕和屠杀的威胁中,她不顾自身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仅为中共地下组织提供宿营地和粮食,还常为他们放哨送信,帮忙安排渡船等,配合武装队伍进行活动。
穿梭在宅院中,记者注意到,面向韩江渡口的院墙上有一字排开的通气口。蓝梓光说,这便是当年革命士兵的瞭望台。他们藏身在大宅内,通过这些小窗口可以随时观察到对岸和江面上的动静,安全地为党组织放哨送信。宅院也有明门暗道,便于地下党员的出入。在蓝梓光的带领下,记者从宅院的一扇偏门走出,通过一条隐蔽的村中小路,很快就到达了大衙渡口——这就是那些年革命先辈无数次来往大衙村进行活动的秘密路线。要说这条路线有多隐蔽?从小在大衙村长大的蓝梓光坦言:“以前这里比较偏远,荒无人烟,村里人到了夜晚都不敢孤身来这里。”
小巷深深,当年不知有多少伤员病员被或扶或抬,千里迢迢到此寻到藏身喘息的机会;院墙斑驳,见证了多少斗志昂扬、信念坚定的革命志士在这里重整旗鼓再出发,义无反顾地踏上腥风血雨的新征程……这是大衙村的红色革命印迹,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一段革命历史。
★红色足迹
掩护革命活动、地下交通联络的重要一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衙是从汕头进入澄海的重要途径,而沈楚湘家便是一处重要的中共地下交通联络点。
沈楚湘家又名“添盛”。“添盛”是大衙村民蔡民健于清末民初兴办的商号,而后蔡民健循例捐官获得大夫官衔,遂在大衙兴建两座大夫第。后来,添盛号传至其孙蔡华安(人称“大舍”),由于大舍在抗日战争中后期经常到泰国打理生意,其妻子沈楚湘(人称“大舍娘”)就成为家中主事人。沈楚湘出身于潮安县富户人家,知书达理,接受过新思想,支持抗日活动,同情共产党的革命工作。由于她家境殷实,两座大厝防备森严,坐落于大衙村内,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因此,大革命时期,沈楚湘家曾被作为中共地下交通站和秘密联络点,不少革命同志曾到此处,后中断一段时间。在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许杰担任中共冠山支部书记后,利用大姓、强房的封建宗族关系开展统战工作,掩护革命活动。他与对岸大衙村的沈楚湘取得联系,建立革命掩护点,代号“总统府”。该处作为重要掩护点直至抗战胜利、全国解放。
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8月26日,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第四突击队从佘厝洲化装袭击潮安江东井尾乡公所,缴获步枪二十二支及物资、册籍一批,当晚转到大衙隐蔽,并在沈楚湘家开会总结经验。
据了解,1949年3月,澄海县转动点、联络点、掩蔽点达40多处,形成比较完整的地下交通网,使从汕头市到凤凰山区的交通线畅通无阻。在掩护革命活动、地下交通联络中,这些重要掩蔽点和转动点在党组织动员下,竭尽全力予以支持,涌现一批坚强的堡垒户,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大衙沈楚湘等。
本报记者 蔡僖婕 文/摄
新闻推荐
有句俗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每年放假,不少人就会撇下熟悉的一切,飞向自己向往的陌生地方。然而,你真的用心阅读过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