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码头岸桥司机: 离地50米,日装卸300多标箱
岸桥驾驶舱里,司机魏洪禹望着下方全神贯注操作着。
司机拉着长长的钢索吊着集装箱往班轮上送。
在50多米甚至最高80多米的岸桥上行走检查设备,是司机们日常的工作。
对讲机和琳琅满目的开关、按键是每名岸桥司机工作的标配。
魏洪禹在岸桥最远端平台上检查设备运作情况。
一只集装箱被岸桥司机精确放进集装箱轮箱位上。
堆场上堆放着密密麻麻集装箱的广澳港区二期码头。
详情请扫二维码
在汕头港广澳港区,水天一色的蔚蓝下,庞大的岸桥一字排开, 满载着五颜六色集装箱的货轮停靠在码头装卸货物,作业车来回穿梭……牛年伊始,港口码头的生产,繁忙起来了!
在码头,一艘艘进港船舶货物的装卸,便离不开操纵着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岸桥司机,在几十米的高空中,他们凭借精湛的操纵技艺,保障着集装箱货物的高效流转。魏洪禹便是其中一名经验丰富的岸桥司机。
近日,记者前往采访时,魏洪禹正在12号岸桥作业,他全神贯注地操纵着起重机,将集装箱装载到泉州往天津港的“仁建16”大船上。沿着岸桥铁楼梯往上爬几米,记者来到一个小小的电梯间。这嵌在岸桥巨大“钢铁大脚”里的电梯,最多只能容纳4个人。在电梯里按下2楼这层楼,电梯足足往上爬升了50多米。在二层平台上,经过一道狭窄的走廊,进入了岸桥司机的驾驶舱。
魏洪禹端坐于驾驶舱的最前面,前方和脚下,均是全景式玻璃窗,前可眺远方海景,下可望脚下集装箱拖车和巨大的集装箱轮。这工作场景,对于有恐高症者而言,或许已经两腿发软。而魏洪禹在这里一待,经常就是8小时,不足3平方米的操作间成了他大展身手的地方。
在地面上看起来硕大的集装箱,从离地50多米的岸桥驾驶舱看,只有手指头那么大,起重机要去“抓”的集装箱4个锁角,也只是个小黑点。而且,岸桥驾驶舱运动起来,整个驾驶舱摇摇晃晃,人根本没办法站稳。只见魏洪禹轻轻操纵手柄,到了“点”,见缝插针,一“掐”一个准。从着箱、起吊、堆箱,一连串动作稳、准、快,如行云流水,巨大的吊具也如同一只灵巧的手臂,仅用时2分钟,两个集装箱就转移到船舶上。一个工班下来,魏洪禹能装卸300多标箱。
魏洪禹告诉记者,去年春节前后稍显冷清的码头,今年却是一派热火朝天,从大年初一到初六,到港的内外贸货船就有27艘,岸桥司机们24小时轮班作业,完成了3万多标箱的装卸。
“我是广澳港区第一批岸桥司机,2005年来的时候,这里只有2台岸桥,3名岸桥司机,一年完成几万标箱。去年,我一个人就装卸了6万标箱。”魏洪禹说。如今在广澳港区,还有30多名像魏洪禹一样,在一线岗位兢兢业业工作的岸桥司机,他们经年累月在岗位坚守和付出的同时,也见证了港口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船舶,越来越大的吞吐量,越来越智能化的操作!
港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去年,汕头招商局港口全年完成129.8万标箱,逆势大幅增长39.6%,增幅在全国沿海港口名列前茅。新的一年,汕头招商局港口将继续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集装箱主业,将广澳港区建设成南北航线中转中心和粤东地区东南亚航线中心,并提升港口科技含量,逐步打造成为区域现代化、专业化和智慧化集装箱港区的标杆。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陈史 柯晓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蔡晓丹
新闻推荐
爱心播异国 妙手解病痛 汕头援加纳医疗队获加纳卫生部颁发行医执照证书,为当地病患群众排忧解难
由汕头市首次整建制组建代表国家、省委省政府执行援外医疗任务的中国(广东)第10批援加纳医疗队(11名队员均由汕大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