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向海图强 揭“黄金十年”大幕
建设中的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王烈 摄
深圳商报记者张妍
日前,由科技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中,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与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被同时点名,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重大平台和载体。
先行示范的深圳要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上率先破题,大鹏新区勇担排头兵、争做优等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大鹏新区成立10周年。新区要从“创业十年”迈向“黄金十年”。
在大鹏新区党工委2021年工作会议上,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军指出,要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努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言必行,行必果。牛年新春首个工作日,新区便召开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座谈会,旗帜鲜明彰显新区坚持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意志,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研规律的良好氛围,发出“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的动员令。
“双谷”叠加:生物健康与食品健康新高地
2月25日,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学研究所(下称“基因组所”)举办了“深爱”系列番茄新品种发布会,宣告该所国际顶尖科研成果,正式转化成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所,该所立足深圳、扎根大鹏,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突破,逐步奠定了深圳在国际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领先定位。
在这里,科学家们集中精力突破农业科研“天花板”,专啃“硬骨头”,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还实现了梦想。由该所所长黄三文所倡导和推动的“深圳国际食品谷”项目已列入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点任务”和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基因组所正是深圳国际食品谷的“智核”,发挥强大的引擎带动作用。到2035年,深圳国际食品谷将实现2000亿元年产值,累计拉动1000亿元社会投资,打造100个专业实验室、科研机构,引进100个国际国内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汇聚100个具有超强研发能力、超大生产规模、超高制造水平的食品企业。
朝着这一目标,新区已迈开大步。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新区现场签约光明食品国际有限公司、美国泰森食品有限公司2个重量级食品产业项目。
排牙山南麓,基因组所新所区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将建成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国家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同时,深圳也考虑配套建设深圳国际食品科学中心。未来这里将是深圳国际食品谷科创先导区。
排牙山北麓,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雏形已现,转入片区建设、产业导入、园区运营全面发力阶段。截至2020年底,坝光片区累计完成投资177.5亿元,完成土地出让38公顷,落地并储备乐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等产业项目117个。
2021年,深圳国际生物谷开发建设更是全面提速,1月20日,首个产业载体项目——生物家园主体结构封顶,绿岛国际、坝光文体中心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正加快建设。
“双谷”叠加,机遇叠加,优势叠加,大鹏已成为深圳生物生命与食品健康的科创及产业新高地。
“双区”启航:协同发展创造“1+1>2”功效
2020年11月,坪山、大鹏两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通过发挥两区发展生物产业的综合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原始创新能力显著的潜力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关键共性平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区域有机对接、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样板。
大鹏与坪山不仅山水相连,而且在BT产业发展上各具优势。坪山正加速形成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的全链条产业生态体系;大鹏则聚焦基因测序、干细胞临床等前沿医疗技术研究。
到底两区合作能否发挥“1+1>2”的功效?在2020深圳国际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上,两区首度联手,为生物界大咖们带来更丰富的元素。
新区科创经服局负责人表示,“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一脉相承,同时也是深圳“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的关键一环。2021年,两区将在联合招商、协同引进和政策配合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向海图强:将生态禀赋变为发展优势
海是新区的生态禀赋,也是新区的发展优势。
2017年,“DNA之父”沃森到新区参观时认为,坝光可以参照世界生命科学圣地、美国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的模式来打造国际生物谷核心启动区。冷泉港的起源正是要培养海洋生物科研人才。
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十三五”期间,新区吸引了包括沃森在内的诺奖得主、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8个。
过去5年,新区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生物、海洋等新兴产业,加速汇聚创新要素,全面塑造核心竞争力。全球最大、国内首个综合性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建成运营;深圳国际生物谷纳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十核”;深圳国际食品谷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国家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市级以上创新载体增长47%,全区专利授权量实现翻番,新认定国高企业16家,总数较建区之初增长7.8倍。
近3年,新区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励21项,专利授权量实现翻番。成功举办2020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生物医学国际论坛等国际性交流活动。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火眼”实验室、荻硕贝肯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在科技抗疫中作出了“大鹏贡献”。
深圳海洋大学、深圳海洋博物馆等一批“蓝色”重器纷纷落户新区,为新区向海而兴搭平台、聚合力。
2020年10月,新区在全市率先出台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谋划了14个第一批实施的改革事项,其中就包括了南澳码头用林用地用海审批、海洋碳汇核算等“蓝色”项目。
2月19日,杨军主持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第一次会议,新区谋划2021年改革工作要点时,突出“向海发展”的特点,抢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制高点。作为全市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区,新区要推进实施“向海发展”重大战略平台,要创新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探索建立海上经营活动监管机制。
展开新蓝图,新区要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到2025年,海洋产学研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滨海生态旅游特色更加鲜明,“智慧海防”全面建成,海洋文化软实力和区域海洋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初步成为海洋产业集聚、海洋创新踊跃、海洋文化浓郁、海洋治理领先的海洋大区。
海韵悠长,大鹏图强。
新闻推荐
深圳市第二医院分院南澳人民医院首获公立医院公众满意度排名第一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轩慧通讯员欧淑清、叶嘉琪)日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分院南澳人民医院系列改进医疗服务举措再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