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市人大会议上的汕头好声音 汇聚强大力量迈上新征程
讨论现场
讨论现场
讨论现场
(第93期)
日前,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汕头市十四届人大七次会议相继召开,汕头代表团40多名省人大代表、300多名市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心系民生关切,在省、市人大会议上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发出了汕头好声音,以实际行动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汇聚强大力量,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贡献智慧。
城市提质升级
目前汕头市正积极谋划迎接亚青会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工作,各重点市政道路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已经改造好的市政道路路面平坦整洁,行车视野开阔。市人大代表张思东建议,汕头应该抓住筹办亚青会契机,在推进中心城区路网维修改造工程建设的同时,将天山路上林百欣中学门前的人行天桥、金砂中路和龙眼路口的金龙人行天桥、金砂公园门口的金凤城人行天桥、衡山路明珠广场的人行天桥等老旧人行天桥纳入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内容,对老旧人行天桥及时提质升级。她建议,对汕头已建的老旧人行天桥进行摸排,对已经影响城市交通或者基本丧失通行功能的人行天桥予以拆除或择地另建。对设计不合理,影响市民使用的天桥,应按照现在的设计规范进行改造,整修坡道踏步,加装扶手栏杆,安装照明设施,加建挡风雨棚等,尤其是按照无障碍标准增设盲道、坡道,扶手应设置上下两层,栏杆下应设置安全阻挡措施等等。同时,美化人行天桥的外观装饰,加装景观灯饰,让这些见证汕头城市发展的老旧人行天桥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城市景观的靓丽节点。张思东还建议,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品质汕头建设,以“有爱无碍”的城市形象迎接亚青会。她认为,无障碍设施并非只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和需要,也为老年人、儿童、孕妇、伤患、行动不便等群体提供便利,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因此要在全社会提升无障碍人文关怀的理念,传播无障碍文化,在设计和建设上更细致更人性化,在管理与维护上更走心更遵章依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小公园片区得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片区的楼宇和设施得到较为全面的修缮、改造与完善,现已初步恢复旧城面貌,具有打造旅游、餐饮、住宿、潮汕工艺品和土特产等行业的潜力及充分发挥华侨文化内涵的后劲,对此,市人大代表李跃宏建议升级小公园全域旅游规划,将小公园片区的道路进行统筹规划,设立特色品牌街进行潮汕传统品牌的推介,对于促进汕头华侨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打造汕头开埠区的亮丽名片,再现汕头特区的辉煌,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李跃宏还建议,在小公园片区周边的马路规划临时停车点,在各个停车点的进出口配备指引岗位,以及指引路牌,加强车辆的进出、停靠、行驶的管理,做到文明、有序、安全,让游客到此游玩既舒心又尽兴。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汕头是《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中规划建设的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但目前汕头的铁路路线与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差距较大,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大力度推进。省人大代表林东指出,当前汕头与北部生态区清远、韶关、河源等城市缺少高速铁路的互联互通,极大限制了汕头经济特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谋划建设汕头至河源至广州铁路(汕昆高铁)新通道可以形成一条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快速通道、实现粤赣两省革命老区的对外联系,发挥红色旅游资源,带动沿线城市旅游发展的快速需求,是完善区域铁路综合交通体系,形成粤赣与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之一。同时,也可以成为全国性交通枢纽规划当中的汕昆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林东认为,目前,汕潮揭都市圈的铁路呈现“两横一纵”格局。汕头与揭阳的人口基数以及轻工业都聚集于榕江南片区以及练江片区,该区域的人口高达800万以上,外来务工人口众多,对外出行需求量大,尤其通往河源至江西方向的客流需求强大,汕头至河源高铁带动效益巨大。他建议,着手对规划建设广州-河源-汕头铁路(汕昆高铁)新通道进行研究论证,并将该项目纳入广东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当下,随着潮汕环线高速、广东汕湛高速的开通,潮汕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主骨架基本成型,潮阳区其余12个镇(街道)均有高速经过,且设有高速出入口,唯独谷饶镇没有。谷饶镇作为厦深铁路潮阳站所在地,随着广汕高铁潮南站、汕头南站的建成运营,潮阳站如果没有高速路网的连接,将加速其“边缘化”,同时也大大影响了人民群众出行和谷饶经济社会发展。对此,市人大代表张速平建议,新增汕湛高速铜谷延长线,起点位于汕湛高速铜盂出入口,终点位于谷饶镇新厝桥东侧,全长6公里,通过搭建高架桥的方式在省道237上进行建设。该延长线建成后,将与目前正在建设的潮阳站进出站路(大坑桥至省道237段)以及正在立项的揭惠高速贵屿至谷饶连接线无缝衔接。此举将解决省道237(铜盂至谷饶段)交通拥堵问题;缩短潮阳、潮南两区到潮阳高铁站的时间,方便两潮人民交通出行;打通高铁-高速-机场的快速线,既缩短谷饶到潮汕机场的时间,也缩短谷饶到汕头市区的时间,彻底实现汕潮揭半小时经济圈,满足潮汕地区交通运输需求,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做好新时代“侨”文章
汕头市拥有丰富的侨务资源。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侨”字文章?市人大代表陈瑾建议,首先,作为全国唯一以“侨”为主题的国家级改革创新平台,华侨试验区要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关于支持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主动谋划,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条例立法工作,以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为契机,引进先进理念,创新体制机制,紧扣国际化,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探索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保护华人华侨离岸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完善离岸科创服务体系,构筑一流营商环境,围绕国家战略打好“侨”牌,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次,要通过引进华文教育研究机构,形成匹配省实验室级别的文科研究机构聚集地。引入知名侨类院校研究所,盘活本地教育研究资源,推动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在汕聚合,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主流教育体系高度对接。打造海外华文教育资源生产基地,依据海外华侨华人思维方式及话语体系,充实华文教材教辅内容;充分用好中华优质文化、潮汕地区老字号、方言、侨批等丰富文化资源,形成立体化方言教育传播路径,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传播内容生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海外华文教育交流体系建设,推动海外华校联谊会、海外华校研究峰会落户,孵化更多以“中国寻根之旅”为代表的新生代侨胞文化交流品牌,打造海外华文教师培训交流基地,加快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建设等。
华侨试验区设立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率服务和高端引领、创新引领、人才引领、现代引领的发展理念,建设已初见成效,集聚华侨华人交流、发展、创新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积极成效,但国家和省的具体支持政策措施尚未落实到位,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聚集发展创新平台尚未搭建完成,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也尚未成型,华侨华人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就此,市人大代表王伟忠建议,要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粤府〔2020〕33号),向上级反映争取《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赋予深圳经济、社会、民生事务等省级管理权限,以及依法赋予华侨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为建立汇聚侨资侨智重大开放平台,服务好“侨梦苑”建设,应利用特区立法权,尽快出台汕头经济特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条例,进一步优化落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理体制,使其在管理职责、建设、土地、文化、法制等方面有法可依,高效运作。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各类投资、生活便利支持,让海外华侨华人能享受“市民待遇”,提升对华侨华人的吸引力。根据国务院的设立《批复》,“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深度融合”是华侨试验区最为显著的区位特色。应该真正吸引到规模化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华侨华人资本到试验区参与建设,所以应积极争取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政策支持,在华人华侨出入境服务、永久居留、投资创业、就业安家等方面加快政策创新。要加快“侨梦苑”建设,落实一批已签约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例如华侨未来城、中泰(汕头)华侨中心、万侨智汇城和潮商产业创意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此外,华侨试验区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主旨,发挥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和对外传播基地的平台优势,同时传播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华侨卫视”或“华侨网络电视台”“华侨之声电台”等媒体,打造海外华语教育和文化传播交流基地。
疫情防控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近期,国外的疫情形势依然非常复杂严峻,国内多地也出现散发或聚集性疫情。市人大代表沈雪山认为,第三届亚青会即将在汕头市举行,今年的亚青会将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届时将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入境来汕参加比赛,防疫压力不言而喻。如何确保参赛选手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何制定严密的疫情防控方案,既考验着政府的能力和智慧,也体现着对办好人民满意体育的责任和担当。他建议,将疫情防控作为办好亚青会的头等大事,在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制定符合防疫要求、具有实操可行性的赛事疫情防控方案,将防控措施细化落实到赛事各环节和全过程。加强疫情防控宣传,使参与亚青会的全体人员充分了解防疫知识,掌握防疫要点,增强防疫意识,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严格风险管控,细化梳理开幕式现场、比赛现场、入驻酒店、来往车辆、赛事通道等各个风险点,并逐一明确防控措施和具体负责人,真正做到见事见人、定岗定人。严格专业保障,抽调卫生防疫专业人员编入赛事疫情防控组,充实配强专业防控力量。赛前按实战标准开展防疫演练,为赛事成功举办提供坚强保障。
如何做好农村地区的健康医疗工作也引起人大代表的关注。省人大代表佘京鹏认为,目前广东省仍有不少边远山区自然小村落,村中中青年大多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一些小村落没有常设医疗机构,由于资金、人员素质等原因,村医疗站的卫生医疗条件贫乏。而且这些村落大多交通不便,通讯条件也差,有的地方还没有手机信号,村民一旦患病便陷入困境。如此境况迫使一些村民患病之后,能忍则忍,可拖就拖,或采用土办法自行处理,因此造成疫情蔓延。佘京鹏建议,可采用巡回医疗方法,由当地医疗部门派出巡回医疗小组,在这些边远小村落进行巡回医疗。每个村落都设定固定的日期到诊,让村民都知道某一天会有医生前来看病。巡回医疗小组的医生最好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适应医疗对象“面广点散”的特点。同时,强化乡镇卫生院管控,就近向小村落村民提供电话等联系方式,方便村民的紧急求助,在必要时候紧急出诊。对患有重病或慢性病的贫困患者造册立档,定期跟踪复诊,并确保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待遇。
垃圾分类管理
汕头老百姓都习惯了下楼或门外就是垃圾桶的扔垃圾方式,如果推行垃圾分类,特别是启动“撤桶并点”,就要去较远的集中投放点扔垃圾,很多居民会感到很不方便,甚至会提出这到底是便民还是折腾的质疑。市人大代表王伟忠高度关注这个民生问题,他建议,市政府应先行出台《汕头市生活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工作方案》,加强垃圾分类监管,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同时优化居住环境,让居民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到“撤桶并点”的好处,先引导居民养成分类习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撤桶并点”打下基础。同时,加大财政投入,配合做好环卫中转站、多功能生活垃圾集中投放房及“撤桶并点”垃圾箱体摆放位置等新建、改建、迁建工作。增加生活垃圾分类、大件垃圾处置、建筑软垃圾(绿化垃圾)临时堆放处置、垃圾渗滤液处置等功能。
市人大代表谢丽玲也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建言献策。她建议,汕头市近年来多次对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质量进行评比排名,可在其中选取物业质量过硬、管理水平较高的小区,试点投放分类垃圾桶,给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鼓励居民购买家庭分类垃圾桶,设置小区垃圾分类引导员,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指引,并引导居民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试点一段时间后,可进行垃圾分类小区评比,评选出示范小区,以点带面,发挥带动作用。同时,循序渐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此外,尽快通过汕头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做好群众普法工作,落实垃圾分类的监督管理工作,明确各级政府和主管、相关部门职责,统一收集、运送不同类别的垃圾,杜绝“前端垃圾分类,后端垃圾大杂烩”的现象,提升市民满意度,形成良性循环,整体提高环保意识。
重大项目建设
汕头港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交通枢纽,列入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和“一带一路”重点建设节点港口,历来是粤东、闽西、赣南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门户,素有“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的称誉。当前,汕头港正处在由河口港向外海深水港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在近年来汕头湾内港口业务逐步萎缩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于2020年决定对汕头湾两岸码头进行彻底整治,湾内港口功能主要转移到外海深水大港——广澳港区。广澳港区是汕头港重点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外海深水港区,是交通运输部、广东省政府联合批复《汕头港总体规划(2012~2030年)》明确的汕头港中心港区,以及广东省《粤东港口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明确的粤东港口群核心港区和公共物流枢纽港区。目前,广澳港区已完成一期、二期工程建设,但难以满足粤东地区货物运输需要,不仅中远洋航线及班期难以拓展,而且缺乏散杂货泊位,无法承接汕头湾内港口功能转移,因此“十四五”期间亟待新建项目。
省人大代表吴淑卿指出,根据汕头港特别是广澳港区的发展定位和粤东区域发展需要,“十四五”期间拟在港区规划范围内新建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拟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包括2个10万吨级和1个7万吨级专业集装箱码头,7个2至5万吨级通用码头,3个滚装泊位(其中1个与通用泊位共用),以及疏港铁路广澳站场填海造陆。项目建成后具有集装箱、散杂货、滚装泊位和铁路站场等综合功能,可为广澳港区发挥粤东核心港区和公共物流枢纽作用,以及推动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然而,两个因素严重制约了项目前期工作的开展:一是按照项目建设需要,广澳港区三期规划新增约280公顷填海面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明确涉及围填海的国家重大项目范围的通知(发改投资〔2020〕740号)》精神,项目需列入国家级文件或规划,明确为国家重大项目,才能获准围填海。二是按港区规划和项目建设需要,须对广澳港区三期规划范围内的6个无人小岛礁(面积最大347.7平方米)进行连岛填海(即岛礁自然形态灭失)。根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审批办法》(国海发〔2016〕25号),灭失海岛需报国务院审批。为充分发挥汕头港作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和“一带一路”重点建设节点港口的作用,解决广澳港区建设涉及的用海用岛问题,吴淑卿建议,由省政府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推动,尽快将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并协调解决项目用海、用岛问题,推动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工程按期建设、投入使用,为粤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提出“1146”工程,将“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和以海工装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1000亿元级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作为四个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全力推进。2020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局积极配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推进粤东海上风电千万千瓦级重大基地相关研究工作。为争取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落户汕头,为国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省人大代表徐昱呼吁,恳请省向国家争取将在汕头专属经济区近海深水区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纳入《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请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给予支持,在汕头建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海上风电分中心;请省支持汕头市建设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集中送出、漂浮式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制氢综合开发等示范工程,支持汕头市积极发展海上风电配套产业,构建集风电装备制造、海工、运维及科研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汕头现有产业用地不足且布局零散。为有效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力促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汕头市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空间发展布局,规划建设面积164.2平方公里的广东汕头六合等8大重点产业片区。目前部分产业片区已完成征地协商,急需开展用地报批,初步估计两年内要开展征地任务约20平方公里。省人大代表姚创龙指出,2020年以来,国家、省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实施增存挂钩。但由于汕头市批而未供等存量土地总量较少,通过批而未供等存量土地处置获取用地指标的潜力十分有限。目前即使全力推进,短期内也仅能实施处置近3000亩,其余在短期内是无法供应的(其中包括部分中心城区历年“一年一批次”城市用地,实施方案短期内无法落实;部分存在分布零散、配套不足、需待整合等问题,短期内不具备供应条件)。因此,目前汕头市8大重点产业片区基本没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供报批。对此,姚创龙呼吁,恳请省对汕头市8大重点产业片区规划整合和用地工作给予大力帮助支持,在三年内专项下达汕头市重点产业片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周敏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袁笙
新闻推荐
直面问题症结 破解企业“痛点” 市政企“直通车”第三次工作会议务实高效,备受企业家好评
面对面座谈,直奔主题,直面问题,不谈空话,在市政企“直通车”第三次工作会议上,务实高效的会风给每个参会企业代表都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