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红色领航 绿色发展”理念 潮南红场镇大溪坝村走出特色振兴之路

汕头日报 2021-02-04 01:16

山青水秀的红场镇大溪坝村。本报记者 陈史 摄

经历了连续多日的严寒,1月21日一早便阳光普照,天气明显回暖。上午10时多,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从数十公里外的潮南区司马浦镇开车来到山清水秀的红场镇大溪坝村。漫步来到党建文化展示区的李多年母女事迹铜像前,父母俩驻足观看并向孩子简单讲解。“听说大溪坝村最近被评为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我们今天就带孩子过来游玩,感觉这里的环境很好!”这对夫妇告诉记者。

“爱死死胶己(要死死自己)”,这句朴实无华的潮汕话,折射出一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牵出了一段悲壮的往事。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派经常组织围剿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李多年是大溪坝村一名普通农妇,有一次其女儿余秀叶在大溪坝村大埕被国民党官兵抓住,敌人逼她说出红军和革命群众的去向。李多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敌人争辩,面对威逼利诱,她守口如瓶并对女儿说:“什么也别说,要死死自己!”最终母子俩先后被凶残的敌人枪杀于大溪坝村桥头。李多年母女的事迹在潮普惠一带广为流传,激励一代代革命志士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前赴后继。

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来到大溪坝村,一路但见路旁林木郁郁葱葱,小溪流水潺潺,绿水青山之间诉说着老区乡村的昔日斗争往事。写满岁月沧桑的红军戏台和红军军营、李多年母女事迹纪念铜像、排金山战役石刻、闽粤赣三省边区第一次党代会旧址所在地余氏祖祠、刻有红军标语的巨石,无一不散发出别样的革命风采。

位于红场镇南部的大溪坝村,创村于清顺治年间,因村前为大溪冲积的沙坝而得名。全村现有户籍人口1600多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或经商。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便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很好。

记者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来到位于半山腰的闽粤赣边区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余氏祖祠”。同行的村干部介绍说,193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南方局派李富春、邓发、方方等在此主持召开中共闽粤赣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东江各县代表70多人。1930年底,潮普惠工农兵代表大会也在这里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潮普惠县委员会和潮普惠县苏维埃政府,从此苏区开始了长达5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32年该祠堂被国民党张瑞贵部焚毁,1950年依原貌重建。

据红场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红场镇委和大溪坝村党支部按照区委提出的“提升组织力、树立新形象、引领价值观、走出致富路”总体思路,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修复和还原,收集整理革命斗争史料和经典红色故事。同时,将党建元素与红色文化紧密融合,致力打造党性教育的“红色阵地”,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大溪坝“红色村”建设项目现已完成村入口景观、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展示区、党代会旧址修复、石刻群文化公园等,大南山革命纪念园各个项目正稳步推进中,红色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和修复。去年,该村被中组部确定为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村。

大溪坝村现有党员39名,村“两委”成员5名。在区直各单位的指导帮助下,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红色村”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村基层党建整体提升,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该村以创建示范党支部为抓手,深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标准化水平,实现区域党建互联互动;以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为主体,深化“头雁”工程,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培育新型农民,着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大溪坝村还充分借助优越的生态条件和红色底蕴,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理念,将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挖掘旅游经济和文化潜力,以革命历史旧址、红色党建宣教带为重点,以山地特色农业为串联,探索集红色旅游、乡村休闲、山地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该村在做好第一期10亩砂糖桔加茶田混种项目日常管养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第二期12亩凤凰白叶单丛种植基地,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

本报记者 王开颖

新闻推荐

培育发展动能 建设美丽乡村

■沟南社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成为市民游客打卡地。受访者提供■沟南社区水清、景美。受访者提供■在汕头市金平区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