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汕过年 别样精彩
赵芯艺。黄嘉锋摄
张金虎(右)。余丹摄
杨振。杨立轩摄
许瑞珠。王涵琦摄
张永辉。张伟炜摄
王宁(右)。蔡沚彦摄
刘文平。黄嘉锋摄
冷春寿。蔡旭英摄
在“留汕过年”的倡议下,不少在汕头工作的外地人已决定暂时放下对家乡的想念,留在当地过年。在他们当中,有曾参加援鄂抗疫的湖北“80后”,有本打算回老家补办婚礼的护士,也有主动留下来的工厂一线人员。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是一份浓浓的家国情怀——不给防疫添乱、不给交通添堵,他们自我牺牲服从了国家防疫大局。而对于他们来说,虽然少了团聚的幸福,但这种过年新方式也许将为他们带来守望相助的温暖以及不一样的年味、不一样的精彩。
●策划:廖奕文
统筹:辛均庆杨可
赵芯艺
汕头火车站留汕工作人员赵芯艺:
做好客运员
服务千万家
1月31日晚,记者来到汕头火车站看到,工作人员坚守在各自服务岗位上,指引旅客有序进站出站,耐心为旅客答疑解惑,现场各个环节秩序井然。
在验证口,客运员赵芯艺正专注地盯着进站通道,认真检查每一位旅客的有效证件。1998年出生的赵芯艺来自湖南长沙,是独生女,去年刚大学毕业,被单位分配到汕头火车站客运员岗位。“身为火车站客运员,每天要接触很多来自各地的旅客,过年不回家,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她说。
南方日报记者黄嘉锋
第一次没在家乡过年
“这是我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赵芯艺告诉记者,从小到大她都一直在长沙生活和读书,此次响应车站要求和“过年不回家”的倡议,坚定选择留在汕头过年。
对于女儿过年不能回家,远在长沙老家的父母也表示十分理解。“上次打电话跟家里说自己不回家的事,我妈说没关系,就是嘱咐我要多注意安全,年后有时间再回趟家。”赵芯艺说,虽然感受到父母的不舍,但必须以大局为重。
“平时回家很方便,从汕头到长沙就有直达的动车,只需6个小时。”赵芯艺说,在汕过年期间,她将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为平安春运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闲暇时间,就像平时那样在宿舍看看书、上上网,想家了就打电话或视频聊天。
虽然在汕头工作仅3个多月,但赵芯艺表示自己得到了不少锻炼。“这几个月以来,面对很多不同的旅客,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办法,心态方面好了很多。”她表示,自己将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以真诚的态度服务好旅客。
谈及在汕头工作的感受,赵芯艺说:“汕头是经济特区,今年还将举办亚青会,到时可以见到来自亚洲各地的人,挺期待的。”她表示,自己平时有空会到汕头一些地方走走逛逛,加深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不过,春节期间将响应号召,减少出门,以宅家为主。”
轮休期间随时待命
采访期间,赵芯艺带着记者走访候车室与售票厅,记者现场看到,在“潮之心”服务岗前,部分游客正在向车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咨询求助,后者为他们耐心指引。“这是汕头站专门为春运设置的服务岗,提供信息咨询、求助、特殊重点旅客服务预约等服务。候车室还设置哺乳室及配套的服务设施,为带宝宝的妈妈提供温馨、安全的喂养环境。”她说。
汕头火车站党总支部书记王壮伟介绍,根据“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春运工作理念,汕头火车站2021年春运增开8.5对临时旅客列车,共开行旅客列车36.5对,首次增加下半夜临客动车组。
“作为新人,目前我的工作任务不是很重。轮休期间,我将根据单位需要,随时待命。”赵芯艺表示。说完,她又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人群中,她与同事密切配合,有序组织旅客乘车。
铁路部门提醒,广大旅客春运出行需配合车站和列车工作人员做好测温工作,全程佩戴口罩,关注目的地疫情变化和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共同维护健康安全的出行环境。
张金虎
上海电气集团
运维管理人员张金虎:
就地过年
领略汕头风土人情
上海电气汕头智慧新能源电厂主控室内,运维管理人员张金虎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参数,生怕疏漏了关键数据。距离主控室几十米开外,国内首台8兆瓦海上风机缓缓转动,技术人员正在同步对风机进行检测。
“我们智慧新能源电厂运维团队共8个人,来自全国各地,云南、山西、河北等都有。今年受疫情防控形势影响,大家主动响应汕头市和公司的号召,留在汕头过年。”现年36岁的张金虎,去年10月入职上海电气集团,随后被派到汕头分管汕头智慧新能源电厂运维管理工作。
“来汕头3个月,因为工作太忙,我还没机会好好逛逛汕头呢。”张金虎说,春节假期,他将抽空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品尝汕头美食。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
连续3个月扑在项目一线
张金虎告诉记者,3个月来,自己只回过一趟老家河北邯郸,之后便一直在汕头智慧新能源电厂,见证了8兆瓦海上风机通过电力质监并网许可,以及实现并网发电。
记者了解到,上海电气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是广东省内最大、上海电气首个工业园区级的集风、光、储一体的“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该项目探索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条件下,通过“网—源—荷—储”动态控制管理技术,在保证严苛的供电可靠性和高品质电能质量同时,实现能源的自组织、自平衡、自优化。
“简单地说,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在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管理下实现发电自用,余电上网运行的管理模式。”张金虎说,2020年12月31日,汕头智慧能源项目实现并网发电,截至目前,已累计往外输送近300万度电。
“风机并网后,我们会根据不同的风况对风机进行不同的测试以及运行参数的调整。”张金虎表示,风机并网试运行后进入工程消缺阶段,在这个过程他们需要不断调试机器设备,发现缺陷并完善。就在1月29日,项目通过商业运行前的电力质监验收,代表汕头智慧能源项目进入并网发电商业运行阶段。
“上不了前线就不添乱”
项目一步步平稳推进,张金虎十分欣慰,而与此同时,对家人们的想念也与日俱增。“本来今年是计划回家乡过年的,但石家庄发生疫情后,我预判接下来的疫情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就主动跟单位说要留下来过年。”张金虎的家人都在河北,如今河北多地严格管控人员进出,张金虎深知往返河北有较大的风险,“咱们不是医护工作者,不能上前线,就不要给人添乱了”。
这是张金虎第一次在外地过年。“过往每年都跟家人在一块,今年过年在外面,虽然有点不习惯,但工作所需也没办法。”张金虎说,自己有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3岁,现在每晚自己也会跟孩子们视频聊天,聊表思念。
由于电网运行必须每日有人值班,节假日也不例外,张金虎说,目前他们已经安排了春节期间值班表,春节期间可能也会举行小范围的茶话会,和同事好好庆祝一番。
杨振
在汕工作的湖北籍“80后”护师杨振:
去年援鄂抗疫
今年服务亚青
来自湖北的“80后”杨振,是一名在汕头医疗系统工作的男护师,他曾是汕头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义无反顾远赴湖北抗疫,踏足家乡却未能踏入家门;如今,他是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的一员。今年,为了全社会疫情防控的大局,杨振再次做出“不回家”的决定,留在汕头过春节。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杨立轩
服务亚青会做好防疫工作
走进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办公室,忙碌的工作氛围随处可见。当前,距离汕头亚青会举办不足300天,各项筹备工作正循序渐进,而疫情防控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在执委会医疗卫生部,杨振每天的工作都排得密密满满。作为一名在医疗系统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他深刻意识到汕头亚青会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每天都时刻关注国内外疫情动态,并严格遵循国家卫健委的疫情防控要求,制定汕头亚青会相关医疗卫生方案。”杨振说,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的防疫形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疫情动态是当前的工作要求,他们不断学习借鉴近期国际赛事疫情防控有效做法,优化完善工作方案。
杨振表示,尽管汕头亚青会在今年11月举行,但防疫工作丝毫不能松懈。他们要及时做好各代表团沟通和情况通报,做好分级分类管控,确保不留死角、盲区,让各代表团积极参赛、放心参赛。
除了工作上做好防疫需要,生活中的杨振也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号召。春节即将到来,杨振已决定不回家乡,留汕过年。“当前多地疫情反复,我们春节不回家过年,不仅是工作的原因,也是出于防疫目的。”杨振说。
10年只回家乡过春节一次
事实上,作为一名在汕工作的外地人,这已不是杨振第一次春节没回家。
杨振的工作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一名主管护师,在参与医疗工作的10年间,他只在2015年的春节返乡,其余的春节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
“我的工作主要在急诊科,一到节假日就特别忙,所以没法回家过年。”杨振说,2020年,他本以为能回家乡过年,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踏足了家乡却未能踏入家门。
当时杨振担任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前往湖北支援抗疫工作。由于环境特殊,在湖北的日子,他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
当然,他的辛勤付出最终也得到了肯定。由于在抗疫工作中表现突出,杨振被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授予“先进标兵”称号,并荣获2020年“广东五四青年奖章”。
“今年春节,我在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工作,也是支援抗疫工作的另一种方式。”杨振说,春节不回家过年,主要是为了留在汕头协助亚青会医疗服务保障筹备工作。亚青会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主要有两个板块,包括运动员健康的保障和观众健康的保障。
“比如说,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身体出现不适时,需要医疗卫生部进行医疗护理。而亚青会场地多,容纳的观众也多,同样需要我们防止意外发生,确保观众的健康。”杨振说,尽管今年春节不能回家乡,内心有点牵挂,但能够凭自己的专业服务汕头亚青会,相比而言更为重要。他希望,借助自己的工作,为汕头亚青会贡献个人的力量。
许瑞珠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主管护师许瑞珠:
春节坚守岗位
已成多年习惯
穿戴好厚重的防护用品,紧了紧口罩……早上8时不到,许瑞珠在缓冲间“全副武装”,通过发热门诊的员工通道,推开诊室的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春节将至,前往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核酸检测的返乡人员越来越多。主管护师许瑞珠是咽拭子采集点和发热门诊的轮值护士之一,连日来她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今年春节,许瑞珠本有意随丈夫回肇庆老家,补办他们因工作而十几年都没能办上的婚礼。但疫情防控不能松懈,都是医务工作者的夫妻俩默默打消了这个念头,毅然选择了留汕过年。
南方日报记者王涵琦
把好筛查第一道关卡
“来,给小朋友量个体温。”许瑞珠边说边轻抬起小男孩的胳膊,帮他把体温计夹好,又向男孩的母亲询问具体情况,详细地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所有来到医院的发热病人都要第一时间在发热门诊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治,“预检分诊”是许瑞珠最重要的工作。
对每一名来诊患者许瑞珠都需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了解并判断发热患者是否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是否可能为新冠肺炎患者或密切接触者。根据不同风险级别和患者情况,她再将患者分别带至普通诊室、特殊诊室或儿科诊室,进行新冠核酸的采样,医生开具医嘱后按流程进行相关处置,对于待排除和疑似病例,则安排在留观室等待核酸检测结果。
“这项工作要很仔细。”许瑞珠告诉记者,作为筛查的第一道关卡,“不漏诊”是基本要求,而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和路线,避免出现患者间的交叉感染更是重中之重。几天前,她在筛查中就发现了一名来自上海中高风险区的患者,出示的健康码呈现红色。许瑞珠立刻将其带到特殊诊室接受核酸检测,完成血标本采集及影像学检查,随后将患者安顿在留观室直至检测结果出来,并对接触或使用过的诊疗器具进行消毒。
与家人同城却很难一同吃年夜饭
对于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发热患者,许瑞珠也要提前和CT室或放射科电话联系,并陪送患者沿指定路线到专门的检查室进行检查。
预检分诊实行24小时值班制,每个班次都有医生和护士坚守。许瑞珠和同事麦婉仪刚刚将一名情况严重的患者送至留观抢救室,根据医嘱给予必要的治疗并完成病例筛查,又有一对父母带着发热的孩子前来就诊。一上午,前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不断。
“我们穿的这身防护用品是不能中途脱掉的,只能换掉,”许瑞珠解释说,“所以不到休息时间都去不了洗手间,而且防护服闷热,即使是冬天,大家也常常满头大汗。”医用口罩的金属边压在许瑞珠的脸上,可以看到她的侧脸已经有了一道深深的印记。
身处抗疫最前线,许瑞珠坦言并不是没有担忧,“其实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发热门诊都是最紧张的部门”,因为在第一线,在发热病人集中筛查的地方,每天都要面对不确定的病人,风险自然是很大的。
但许瑞珠和麦婉仪都表示,即便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很多医生和护士都是自告奋勇申请到一线工作,不少人白班和晚班连着上也在所不辞。而今年的情况相比去年已经好太多,大家都接种了疫苗,“只要做好防护,风险就能降到最低”。
除夕夜、大年初一和初二,许瑞珠都需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和丈夫孩子同城过年,却依然很难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许瑞珠笑了笑说:“我做护士很多年了,也已经习惯了,这是选择这份职业所需要的付出,也是职责所在。”
张永辉
潮南印染中心污水处理厂
运营部工艺主管张永辉:
化思乡之情
为工作动力
“今年为进一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同时为响应政府"就地过年"的倡议,我选择留在汕头过年。这也将成为我工作以来第一个没回老家过年的春节,很新奇,也很难忘。”从厂区回到中控室,张永辉下意识地看了看大屏幕上的日期,随后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眼前图表与数据忙活起来。
张永辉是“90后”,老家在湖南益阳,现为汕头市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下称“潮南印染中心”)污水处理厂(一期)运营部工艺主管。往年,同样是在外务工,无论工作地点距离老家多远,过年前他都会争取回老家与家人团聚;今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日益复杂,他选择留在汕头过年,并想趁着过年值班期间将厂内的设备逐个检修一番,为保障春节后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下好先手棋。
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
从观望犹豫到决定留下
从去年6月起来到汕头上班的张永辉,跟许多人一样,今年决定留汕过年。
“去年春节前,我还在湖南上班,回老家跟父母一起过年。春节期间疫情突然来袭,我也一直待在家里,直到5月份才通过视频面试广东这边的工作来到汕头。”回忆起去年跟家人团圆的场景,张永辉不禁感叹“要是没有疫情,该多好”。他老婆在益阳上班,小孩今年已4岁。为了生活,张永辉只身来到广东拼搏,忙了大半年,本计划春节回家却又遭遇今年的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张永辉坦言,一开始看到广东倡导“在粤过年”“非必要不离粤”,他也持观望态度,心想着如果疫情防控形势平稳的话,自己还可以买机票回老家,“公司也下发倡议书给我们员工,倡议减少流动,最后我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决定还是留下来吧,不给国家"添堵"”。
实际上,在厂里,跟张永辉同样持有“不给国家"添堵"”想法的还有10名员工,有的来自江西、四川、山西、黑龙江等地。接下来过年期间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也由张永辉他们11人轮流完成。
“公司考虑到我们过年期间值班辛苦,所以相应给我们提升了值班期间的薪资待遇。”张永辉说,正月初一至初三,每天值班有三倍工资,初四至初七则是两倍工资。不仅如此,公司还发3000元钱给值班人员作为额外的伙食费补助。张永辉他们计划大年三十出去采购食材回到厂里食堂,11个人齐齐动手做一桌年夜饭。
谈及“年夜饭计划”,张永辉高兴地说:“我在老家平时也有下厨,到时也会露一手,做两道正宗的湖南菜给同事们尝尝,一起过个火辣火辣的年!”
计划年后再调休回家
张永辉他们给值班工作生活“加点料”的同时,始终不忘做好本职工作。据他介绍,过年期间虽然印染企业基本停工,但由于园区还有留守的员工,少不了产生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厂仍需要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净水泵房的提升泵、一期沉淀池的刮泥机、MBR膜池等设备设施都需要进行检修、保养和清洗,否则就会耽误年后的生产。”张永辉说,按照目前的值班安排,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只需上白天班,初三到初七就要“两班倒”,即8时到20时、20时到次日8时。
虽说到汕头上班才半年时间,但张永辉对这座海滨城市十分喜欢,尤其是汕头美食。在他看来,潮汕菜有太多好吃的,牛肉丸名声尤其响亮,他偶尔也会买几斤牛肉丸寄给家人尝尝。
对于今年独身异地过年,张永辉已经很坦然。“好在现在的通讯技术发达,动动手指就能通过视频跟家人互动聊天。”他说,在汕头上班这半年,他跟儿子通过手机视频聊天,儿子总会问他“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他也只能哄哄儿子“爸爸工作忙,很快就回去啦”,同时还网购一些零食和玩具寄给儿子,以示思念。
思念归思念,张永辉早已打算把这份思念转化为工作动力。他计划过年后找个时间调休回一趟老家,探望久未谋面的家人。
王宁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志愿者王宁:
留汕过年
是一种新鲜体验
下午4时,鮀城放晴,暖阳斜照于小公园亭的琉璃屋脊,周边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沐浴在阳光中惬意又温暖。
在来来往往的人群当中,一群身着黄色马甲的志愿者显得格外亮眼。他们穿梭于小公园开埠区的大街小巷,共同守护着这片区域的平安和整洁。
汕头市第二中学的高一学生王宁是这群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近来王宁在做志愿服务时有了许多感慨。
原来,祖籍在湖南怀化的王宁,以往假期都会提前与父母回到老家,与家人一同欢度春节。而今年,为贯彻各地疫情防控的决策要求、响应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王宁与父母商量后,决定留在汕头过年,“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汕头过年”。
南方日报记者蔡沚彦
在小公园感受别样“年味”
事实上,尽管如今王宁的学习生活都集中在汕头,但故土总是难离,“家”的情怀始终难以割舍。随着节庆氛围愈来愈浓,难免勾起了王宁在湖南老家过年时的回忆。
王宁告诉记者,以往春节回到湖南老家时,大家走亲访友,相互祝福,十分热闹。“有一年,堂妹还拉着我到街上去看舞龙灯呢!”王宁兴奋地说。
的确,每家每户热闹喜庆,就是家乡最真切的年景。然而,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按照“少流动”“少聚集”的要求,这“年味”便有了新的表达方式。
根据《汕头市“留汕过年八送关爱”行动工作方案》,全市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市档案馆免费对外开放并开展镇馆之宝展览和地方文化专题展览。这当中,不少展馆即坐落于小公园开埠区,届时将有一番别样的文化“盛宴”和新春“年味”。
同时,按照汕头市《关于在寒假及春节元宵期间开展“创文明迎新春”志愿服务活动安排的通知》,小公园开埠区志愿服务队也将在春节期间持续做好志愿服务工作,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感受汕头创建文明城市以来美丽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貌。
给自己一个“特殊的寒假”
目前,小公园开埠区志愿服务队已经有上百名固定志愿者和将近500名临时志愿者,平均每场大型活动就有9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随着汕头市创文进程的加快,如今,原先的小公园文明驿站已然全面升级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涵盖了应急救援、科教文卫宣传、志愿导游等一体化多功能志愿服务,同时作为省、市、区大型活动的临时联络点和指挥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故乡他乡,一样过年。既然已经决定留汕过年,王宁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便有了更多时间能够参与到小公园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参与志愿活动让人感到开心,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自2020年以来,在学校的组织下,王宁开始参与小公园开埠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内容一般是向游客提供指路引导、提供爱心茶水、维护小公园环境卫生等。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来做志愿服务,更何况这个春节,小公园也格外需要我们来支援防疫力量。”谈及此次留汕过年的感受,王宁告诉记者,“十分新鲜,也希望这次经历可以给我特殊的感受。”
刘文平
汕汕铁路工人刘文平:
工友如兄弟
过年不孤单
1月31日下午,在汕汕铁路六标位于潮阳新地特大桥连续梁项目工地上,身材壮硕的刘文平正在狭小的空间里灵活施展身手。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捆铁丝,寻着钢筋的交错处,熟练地将它们绑紧绑实。
当刘文平抬起头的一刹那,阳光照射在他原本黝黑的脸上,常年累月在工地上打拼的岁月痕迹一览无遗。这位来自江西吉安的80后大汉,积极响应“过年不回家”的倡议,与20多名同乡工友们一同留汕,为加快工程进度踊跃付出。“等再过几个月完工了,抽空回趟家。”刘文平笑着说。
南方日报记者黄嘉锋
一众同乡工友留汕过年
在干完手中的活后,刘文平先后走到其他工友身边检查指导作业。作为钢筋班组长,他悉心帮助工友解决操作上遇到的大小困难。“其实也没什么,我们都来自一个地方,大家熟得很,互相照应。”刘文平说。
据悉,此前项目部号召工人们都尽可能留在汕头,刘文平等人带头响应,最终大家纷纷决定留下。刘文平所在的工地约有近30人,大多数是来自同一个镇,其中有20多人确定留汕过年。“老梁前几天因其母亲突发心肌梗塞赶回老家江西看望,见老人身体好转,打算返回工地一起作战。”刘文平告诉记者,只有几名工友确实因为家里有急事才不得不回去。
今年37岁的刘文平在外打工已有多年,其与同乡团队辗转广东、福建、浙江、云南、贵州、新疆等地,一直从事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我们在一起多的十几年,少的也有五六年,大家经常在一起干活。”刘文平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他们为中铁十四局一干就是15年,同乡团队发展到目前已有七八十人。
“他们之间相互认识,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在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下,作业效率更有保障。”汕汕铁路六标项目部副经理蒋锐对记者说。蒋锐介绍,项目部将为每一位留汕工人补助5000元,同时工地老板也将补助每人3000元,“过年期间,项目部还将走访慰问工友们,发放节日慰问品”。
对于这些补助,刘文平与工友们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可以!”这时,施工现场几名工友同时附和,传来一阵欢笑声。
干完就转战下一个工地
去年9月底,刘文平与工友们第一次来到汕头,在新地特大桥连续梁工地上奋战至今。“这里的天气很好,基本上都是晴天,特别适合施工作业。”他告诉记者,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施工以来,刘文平每天7时开始作业,中午吃饭休息一个半小时,接着干到18时。“只要晚上不赶工期,我就会给家里人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他说,虽然身在异地,但好在通讯方便,可以随时了解家里情况,和妻子儿女保持沟通交流。
谈及留汕过年的感受,刘文平表示没有什么不同。“在哪过年都差不多,我们都习惯了。何况还有这么多兄弟在这,并不孤独,还很热闹。”他告诉记者,过年放假几天,准备和工友到附近市场买菜,就在工地住宿区简单吃个年夜饭,“喝点小酒,大家放松一下。”
刘文平表示,大家都希望加快工程进度,早点把目前的工程做完,再转战濠江工地。“预计今年5月份完成新地特大桥连续梁合龙,接着到濠江116米跨特大桥连续梁工地,也是汕汕铁路的其中一个工程。”刘文平说,只要项目需要,他们远在江西的老乡工友都愿意过来打工。
冷春寿
环卫工人冷春寿:
疫情过后
再回家看看
“我10年没回家过年了。”当记者问及今年是否回家过年时,来自湖南永州的环卫人员冷春寿平静地回答。
2021年,是冷春寿在汕头务工的第12个年头,如今他是广东顺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金平区鮀莲项目队长。本来今年计划好返乡过年,但环卫工作年前的繁忙性和疫情防控形势的叠加,让冷春寿再次选择留汕过年,“一是响应政府倡议就地过年,二是干好本职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
实习生蔡旭英
多年春节值守从心酸到坦然
冷春寿日常的工作,主要负责鮀莲街道赖厝、大场、两丰三个社区的巡查,每天骑着摩托车一遍又一遍地查看工人们是否准时上班清扫,垃圾桶是否摆放正确以及清理的情况等。“垃圾随时随地会产生,所以我们环卫工作是动态的,要做到随时检查,随时清扫。”冷春寿说。
回忆起第一次没能回家过年时的感觉,冷春寿用了“心酸”两个字概括,当时他和同样留在汕头的外地朋友们相约在附近景点走走,晚上则约上三五位老乡小聚一下,解解乡愁。
随着在汕头的时间越来越长,汕头的美食,例如牛肉、蚝烙以及各式各样的粿品成功捕获这位外乡人的胃,浓郁的工夫茶也让他有了茶瘾,清谈的饮食风格逐渐冲淡了他吃辣椒的频率与欲望。如今冷春寿把汕头当作“第二故乡”了,连续多年在汕过年,也不再觉得心酸。
冷春寿告诉记者,一年里头,他也会挑个十天半个月回乡走亲访友,但唯独过年的时候,出于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感,他选择留下。“外来务工人员构成汕头环卫工人的主力军,我们都回家了,环卫工作谁来做?”冷春寿说,年前的垃圾量会比平时多,所以该时间段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凌晨4时开始工作,下午5时下班,中间午休一到两个小时。”
“收到政策礼包很温暖”
今年由于国内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力较大,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就地过年成了冷春寿的主动选择。为了弥补缺失的陪伴,冷春寿会经常跟家里人视频通话,分享乐事趣事。寒暑假,他也会把家人接到汕头团圆,带着家人逛逛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礐石风景区等景点,让他们也认识了解自己的“第二故乡”。
此外,今年汕头以及公司为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年而出台的各种政策和礼包,也让冷春寿和一众工友们非常开心。冷春寿表示,今年因为疫情防控,所以公司没能和往年一样举办年会和员工聚餐,但公司为所有员工准备了大米和食用油,还特别定制了保温杯送给大家,让留汕过节的员工都能感受到公司最实在的祝福,以及汕头这座城市对他们满满的关爱和温暖。
“疫情只是短暂阻碍了我们返乡的步伐,等疫情形势有所好转,我再找个时间回家看看。”冷春寿说。
新闻推荐
■沟南社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成为市民游客打卡地。受访者提供■沟南社区水清、景美。受访者提供■在汕头市金平区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