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初创岁月
东方塭原貌(摄于1992年10月)
塭池之上建楼宇(摄于1997年4月)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汕头试办经济特区,初定在汕头市龙湖乡1.6平方公里的一片沙丘地上先行开发。
创建之初,特区建设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家都住在老市区,每天一早踩单车到特区上班,下午下班再踩单车回家,风雨无阻。中午在特区简单用餐后在办公椅上打个盹稍作午休。炎热的夏天,上下班更难受,上班往东跑,太阳从东方升起,下午下班西行回家,来回都得顶着炎炎的烈日。上下班单程超过5公里,一路又没树木及建筑物遮挡,光秃秃的,太阳无遮无拦地炙烤着,简直晒得人冒油。下午虽一般5点后可以下班,但都得等日头快下山没那么烈了才敢回家。1984年,特区先建了2幢住房,一部分人有幸住进特区新房,但特区生活设施均未配套,柴、米、油、盐、肉、菜等都得到几里路远的平原市场购买,看病还得到市内医院。这些生活配套均要在特区开发建设几年后才逐步完善起来。
我属于汕头经济特区的第一批建设者,特区建设之初的艰苦都经历过。而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当年那次惊险经历,一想起来还心有余悸。特区刚开发之时,有一天,我匆匆忙忙骑着单车到海关报关,以提取第一批建设用水泥。骑到中山公园溪边路上时,被一辆停在路中间卸货的手扶拖拉机的人撞到,连人带车掉进公园溪里,公园溪当时正放干水整修,不幸中的万幸,我掉下的地方刚好是一个缺口,没有堆上堵堤的石头,不然可能没命了。掉下去时,我本能地伸出左手撑地,结果导致左手掌关节、手腕关节粉碎性骨折,头皮轻伤……
虽然条件艰苦,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至今还让我怀念不已。
因为喜欢摄影,我用相机记录下特区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我还保存着两张照片(见图),在原汕头市郊区东面有一处叫“东方塭”的地方,1992年未填沙土建设之前是一片汪洋的塭池水,后来由于特区扩建,填土、填沙,建起了无数的楼宇。从金海湾大酒店到汕头国际大酒店之间,包括现在时代广场到开放广场及其周边,再到粮食码头这一大片,以前均被塭池水覆盖。
改革开放建设特区,是人生“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历练,忆往昔,心潮澎湃,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子海、林鹏)近日,龙湖警方快速出击,将一群在马路飙车、无故殴打过往市民违法人员抓获归案。1月6日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