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特区呈现” 龙湖文联创作舞台剧《金色龙湖》成功试演
由龙湖区委指导,龙湖区文联创作的舞台剧《金色龙湖》近期在翰苑会堂试演成功。该剧讲述了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初创时期的故事,献礼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该剧以今年龙湖区文联“讲述特区发祥地故事”征文活动中,挖掘出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而成,通过特区初创阶段四个不同时期的场景,运用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表现手法,化繁为简、以小见大,最后以寸波尺浪汇聚成汪洋大海的艺术手法,重现特区初创时期普通劳动者的创业故事,给观众留下了个性鲜明、印象深刻的“特区呈现”。
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位于现龙湖区龙湖村西北侧1.6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草创阶段,特区建设者们在既乏资金,又缺机械的艰苦条件下,硬是用肩挑手提,以“拓荒牛”特有的坚韧、忍耐、智慧完成初期特区城市建设的雏形。这是《金色龙湖》第一幕所表现的情景,在工程师李彬和他的大学同学吴华一系列充满误会又不失诙谐的对话中,观众再一次重温40年前特区人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美好情怀。作为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的创业短板在剧中也有所体现,但这些热情似火的建设者运用了独有的聪明才智,在“五通一平”的基建阶段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构筑起早期特区发展的雏形。而第二幕则侧重表现特区工地建设推进过程中,由原来的荒凉逐渐充满“烟火味”的过程。从艺术表现的切入口而言,这一幕选取的角度更小、人物的“站位”更“低”。但是,观众却可以从“低”而“高”,以俯瞰的视角读出特区当年的不易与坚韧、艰辛与荣光!
剧中以饮食店老板阿鸿为主角,通过他从特区还是一片荒滩沙地就开始做餐饮生意直到特区建设初具规模,以这样一个看似与特区建设毫不相干的人为主线,貌似偏离主线,其实是有深意潜藏其中的。一幕观毕,特区的规划、设计、建设都在一来一往中呈现出来:完全开放的建设理念下,特区管委会办公大楼没有围墙,与海关、宾馆互为依托,两边低中间高,既突出特区欣欣向荣的形象,同时扩大了公共资源的共享;大楼5层以下租给企业办公司,5层以上行政办公;从海关到银行再到行政管理,各项报办手续均可这个小区域里一次性办完;特区的高效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而第三幕则通过一次外地管理部门与特区企业的一次小冲突,反映特区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学习国际先进生产工艺,打造“汕头特区造”口碑,努力发展工业实业的积极实践。作为压轴的最后一幕,则在较为浓缩的篇章中,剧情以反衬的手法,小中见大,在极简极陋的条件下,特区机关怎样为企业保驾护航、怎样招商引资和服务发展,塑造了当年特区政府高效节约的工作作风,在观众的心目中树立了标尺形象,是全剧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当年的汕头经济特区是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硬是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开拓勇气和“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情操建设起来的。作为“历史幸运儿”——龙湖村西北侧那片金色的沙地,现在早已玉宇琼楼,成为汕头市中心城区龙湖区的核心区域。
40年沧海巨变,不变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当前,龙湖区继承发扬新时代特区精神,为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核心城区,奋力前行、走向辉煌!
(谢初勤)
新闻推荐
汕头市龙湖区社会组织打造党建品牌“益善荟” 青年企业家争当 公益事业“生力军”
龙湖区青年企业家协会组织对外交流学习活动。受访者供图在启动为期5年的“百企帮百户”扶贫济困活动项目后,汕头市龙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