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的故事为原型创作文学作品《海邦剩馥》 侨批里不止是钱,更是家国情怀

汕头日报 2021-01-21 02:01

在现存的侨批中可见当时在侨批局代客写信已成职业(辛镛 供)

水客送批塑像。许玉璇摄

《海邦剩馥》是以侨批为题材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许玉璇摄

□本报记者 许玉璇 文 摄

该书的作者辛镛告诉记者,他从2010年开始着手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历经四五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小说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很多事件的细节却都有真实原型。在国内发生的故事情节大多来源于他的祖父及故乡鸥汀乡亲们的讲述;国外发生的故事情节,则是他多次走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倾听侨胞们口述先祖的经历。虽然当事人大多已不在人世,曾经的侨批实物也基本散失,但那些激动人心的侨批故事,依然流传在坊间的口口相传中。

九死一生散尽积蓄为诚信

小说讲述的水客们在护送侨批时不但会经历人祸,还有天灾。主人公辛天佑在送侨批过程中多次遭毒打,甚至枪击,九死一生。人祸可以靠机智和勇敢尽量躲避,莫测的天灾,在当时简陋的出海条件下,却只能全凭天意。

辛天佑在一次从南洋护送侨批银信回家乡的途中,遭遇台风,虽大难不死,但也导致肋骨折断,随身所带的侨批银信全部失落海中,只剩下一本登记侨批名单的小册子。虽然海上遭遇风暴导致侨批遗失是天灾,不是人为过错,但辛天佑想到侨批是海外乡亲与潮汕家眷唯一的书信联系和生活接济,如果没有收到批银,很多侨眷的生活将难以维持。于是和母亲商量,将家中全部积蓄拿出来承担这次的灾难损失,依据小册子上登记的收寄数额和收件人信息,把钱赔给了他们。乡亲们了解了事情真相后,对辛天佑非常感激和信任,辛天佑收寄侨批的业务量也由此大增。

侨批之所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能生存并发展起来,靠的就是诚信两字。当时,很多侨胞及其家眷都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他们的书信、银钱往来,都是靠水客或侨批局中的写信先生代书,然后读给对方听,信里所说寄了多少银钱,靠的就全是水客的诚信。

代客写信的职业,在现存的侨批中可见端倪。这封用陈黉利行通信用纸撰写的侨批,就提到了这一职业。“……男于本月18日(即阳历12月1号)蒙守明君委任廊中朱业部写信之职,目前畧可苟安,请免悬念……”,“廊中朱业部”就是指侨批局中代人写信的部门。

担忧国难侨批局暗送经费

清朝末期发生的黄岗起义,潮汕人开设的侨批局在护送革命志士和组织侨胞捐资支持革命、输送革命经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说讲述了革命志士林志源为逃避迫害前往南洋经商、扶持辛天佑开设侨批局,一方面联络爱国华侨筹集革命经费,一方面以侨批局为掩护,暗中输送经费,护送革命志士张先生到南洋避难等。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又组织华侨捐资,支援新政府用于基础建设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

“……由"南洋侨批业同业公会"发起倡导,南洋各界侨胞纷纷踊跃为国捐资,短短两个月已得捐款折合白银五万两……”这些都是当时爱国爱乡的侨胞们真实行动的再现。

赡养亲眷含泪奋斗不报忧

小说有很大的篇幅讲述了潮人被内外勾结欺骗到南洋橡胶园劳作的真实情况,不少潮人来到南洋,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但他们依然一心为了家人的生活而含泪奋斗,且报喜不报忧。

小说中的人物阿涛被“卖猪仔”前往南洋,差点死于非命,给家人的第一封侨批写的却是“……儿自别后,一路托庇大人等之鸿福,水陆平安,于是月二十六日抵新加域,勿忧。望双亲玉体康健,合家吉祥平安。儿在南洋当勉力营生,克俭勤谨;一旦有成,即回唐山,奉养双亲弟妹……”只字不提自身的艰难苦况。

而在南洋创业的潮人,在殖民地的夹缝中生存,需要过人的聪明才智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才能站稳脚跟。侨批的发展历程就是其中一个真实的缩影。

当金融风暴来袭,侨批业也遭受重击,辛天佑和林志源想到和其它批局合作,成立同业公会,走联盟发展之路;殖民者通过各种手段掠夺民间财富,限制外汇,变相掠夺侨胞财产,他们又想出了“以物抵钱”的办法;当侨批款额数量大增之后,为保障资金和水客安全,又想到了利用银行网点进行汇兑的办法……

有的侨批中出现“外付番薯五十斤”的字样,汕头信局收到批信后,可支付实物,也可按市价折算成现金支付。通过这些巧妙的方法来规避当局的监管。

正是这些具有真实原型的侨批故事,构成了小说中纵横交织的人物活动、丰富复杂的生活画面,并从一个侧面反映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了近代潮汕和南洋各国的社会与文化面貌。

【专家点评】

说到侨批,人们会联想到过番、苦力、水客、侨眷等词汇。在整个银信流转、消息传递的过程中,代书先生扮演着重要而又被忽略的角色。当年,被迫漂洋过海的人,都是社会底层贫苦劳动者,他们文化水平低,大字不识几个。另一方面,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影响,留守潮汕故乡的妇女,知书识字的也很少。于是,涉及书写与阅读,便需代书先生协助。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澄城、隆都等过番人数较多的城镇,每地代笔先生不下二三十人。先生们不仅古道热肠,也精于人情世故。于是,琐碎繁杂的家常叨念如万斛入斗,在代笔先生那边过滤了一遍,凌乱无序的话语更成了条分缕析,鸡零狗碎也有了上下快慢。百余年后,我们再次翻阅这些行文蕴藉儒雅的潮汕侨批,仍可以感受到那种难以磨灭的情和义,那是一种生活虽然粗糙,却依然有着对远方的希冀和期盼。(辛镛)

新闻推荐

推动优待抚恤向“褒扬激励型”转变 汕头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高于省规定标准

本报讯(记者周敏)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长会议上获悉,汕头市退役军人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去年各级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