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出国”贝类新品种“南澳金贝” 南方海区推广20万亩创产值超50亿

汕头日报 2021-01-04 00:42

它状如扇子,全身金黄,颜值杠杠,不仅抗逆性强,养殖效益高,而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成为人们大快朵颐的一道美食。它就是诞生于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的宝贝——“南澳金贝”,是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汕头综合试验站站长郑怀平带领团队采用定向选育技术,历经6年攻关,培育出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并曾经被推广到马来西亚养殖,成为我国首个“出国”的贝类新品种。

6年攻关育成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近日,记者走进深澳镇吴平寨村临海的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汕头综合试验站育苗室,只见这里有一个个蓝色“大桶”,郑怀平教授和学生拿着手电筒正在观察桶里培育的宝贝。“这些桶是装有海水的育苗池,刚出生的金贝肉眼难以辨识的,不起眼的小白点已经有300微米大了,这个金黄色点则有1.4毫米,一般400微米大左右就能装在袋里下海养殖了。”郑怀平告诉记者,“南澳金贝”源自于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华贵栉孔扇贝,但经过长期的人工养殖,扇贝产量低、品质低、价格低、病害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使得华贵栉孔扇贝养殖产业严重滑坡。

于是,2008年开始,郑怀平教授便带领团队以高值、特色、抗逆为目标,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华贵栉孔扇贝新品种培育理论和技术研究。“由于刚开始带的学生比较少,加上当时交通不便,记得2008年我有大半年时间吃住都在南澳,金贝选育研究主要是自己在做。2010年起,带的学生越来越多,慢慢开始南澳、汕大两头跑的生活,很少有周末和节假日。”郑怀平坦言。“南澳金贝”的培育涉及到亲本选择、单个种贝快速催产、单配授精建立家系、新品系筛选和纯化、类胡萝卜素含量快速检测、抗逆性快速定量检测、苗种扩繁、养殖示范等诸多技术环节。郑怀平教授始终埋头苦干,经过4代选育、2代中试示范,于2015年成功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

南方海区推广20万亩吸金50亿元

记者乘船到试验站附近100多亩专用试验海域,一眼望去,蓝蓝的海面上漂浮着一个个用绳索连接的蓝色浮球,整齐有序,蔚为壮观。小船靠近一个浮球边,一名学生拉起绳索,用力把固定在绳索的笼子拉上船,解开笼口,仔细察看笼子里金贝的生长情况。“每个笼子有10层,3厘米(壳长)以上的稚贝每层可养殖15~20个,养殖成活率高、生长快,产量也不会显著低于每层30个的传统养殖方式,亩产大约2000公斤左右。”郑怀平告诉记者,“南澳金贝”具有感官品质高、营养价值高、养殖效益高、抗逆性强“三高一强”四大优点,其富含类胡萝卜素和DHA,比普通扇贝更耐低温、高温、抗病等,解决了原有养殖品种品质差、抗性弱、产值低等问题。“从投苗到上市大概需要15个月的时间,随着金贝逐渐长大,期间需要3到4次人工分苗,虽然海上分苗作业劳动强度很大,但养殖效益显著,每亩纯收入2万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南澳金贝”育成后,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通过与养殖企业、合作社、地方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自2015年以来,已在广东、福建、海南等我国南方海区累计推广20万余亩、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不但助力养殖企业发展,而且为社会提数万个就业机会,带动渔民脱贫致富。2015-2016年,“南澳金贝”还被推广到马来西亚养殖,成为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贝类新品种,积极地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

目前,“南澳金贝”在汕头市的养殖面积大约5000亩左右。“我们在深澳镇养殖“南澳金贝”4年多了,面积大概有400多亩,采用筏式笼养方式,一年有大半年时间可以收获,产品主要销往本地及珠三角一带。”深圳市海聚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黄小胜告诉记者,如果天气和养殖环境正常的话,亩产大约2000公斤左右,每公斤批发价约15元,总体收益还是挺不错的,还带动30多人就业。

本报记者 刘文钊 陈史

新闻推荐

办好一次会 搞活一座城 二十二个亚青会场馆建设项目已累计完成约百分之六十七的总体工程量

2020年,“亚青会”三个字几乎贯穿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汕头朝着“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目标稳步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