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书店

汕头日报 2020-12-27 01:00

如今,我所在城市的实体书店,除了新华书店,民营的还坚持着的,已经历历可数了。我常去逛的那家算是坚持得久的了。

那天当我想去那书店看看时,却见他们正在做结业前清算。熟悉的书店经理破例让我进去挑书。但我的心情沉重,匆匆浏览后即逃了出来。临出店时,他还对我说,不挑几本?以后就没了。

我居住的这个城市开放得较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放的气氛浓郁,读书的氛围也很浓,催生了众多的民营大小书店,还有一家是开在一个喧嚣的市场里面的,成了很另类的存在,却也并不显得奇怪。而除了这些民营书店,还有不少书摊,就更简陋了,在某个角落,地上铺一袭彩色塑料布,书就摆放在上面。那时的城市不大,我骑辆单车就可以逛遍那些书店,买到了不少好书,滋润着我渴学的心田,让我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出我们那时渴书的情景。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前后,包食物都是用旧书报纸,通常店铺都放一本书,谁来买什么东西,他就随手撕一页来包。而这包食物的书页,那时就成了我的读物。我想,这大概不是我个人的记忆,或者会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浪漫的时期,不说北京等大城市,就连我所居住的这个僻远小城,也处处漾动朝气,开放的风气,带动着城市脉搏,大家都拼命学习,遍地开花的民营书店就是最好的见证。

你还别说,民营书店所卖的书可都是代表当时最前沿读书方向的书,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几乎同步。比如,当时一本《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才推出不久,我就在这儿的民营书店买到。由此书带来的陈寅恪热,这里同样出现,我就第一时间买到了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同时买到的还有钱锺书的《管锥编》。而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还买到了岳麓书店出版的周作人著作单行本。那时,周作人的书几乎绝迹。能够在我们这个商埠城市买到如此高品位的好书,这充分说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儿读书的品位是相当高的,跟最前沿的大城市并没有什么隔膜。不要看这座城市是日近长安远,其实,它是个开放的地方。在五四时期,它就很快地接受了民主、自由的思想,人们尤其年轻人的思想相当活跃,风气也很前卫,比如男女的交往,就相当大胆,新潮女性中就有“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冯铿和女诗人许心影。

有如此传统和如此背景,这个城市的蓬勃生气就可想而知了。而民营书店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蓬勃涌现也就并不奇怪了,这属于顺应时势,应运而生。当然,却也不排除跟汕头人的善于经营很有关系,但前提是要有所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兴起,浅阅读逐渐代替深阅读,还读纸质书的则多转向网购。据说,现在不会网上购书的是落伍的人,会失掉许多好书的。于是,曾几何时,大小的民营书店就不断关张,逐年减少,已稀如星凤了。

依依往事,逝水年华。远去的惆怅,思绪万千,但记忆是美好的,当年买书的快乐,依稀犹在。

新闻推荐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分享饮茶健康知识 “汕头人身材苗条与爱喝茶有关”

刘仲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饮茶与健康”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喝工夫茶是潮汕人日常生活、待人接客必不可少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