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民间的亮色

汕头日报 2020-12-19 01:30

从2014年开始,《香港商报》与汕头公益基金会合作,连续7年组织全国各地作家走访汕头,宣传汕头。我也因为客居岭南的便利,连续7年来到汕头。

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曾经的天灾人祸迫使汕头百姓“下南洋”谋生。他们辛勤劳作,节衣缩食,稍有积蓄便委托回国的亲友和同乡捎带银信,赡养长辈妻儿。于是“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侨批便应运而生。一封薄批,几句嘱言,再加或多或少的辛苦钱,为家乡亲人送上深深思念和拳拳关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侨批史就是潮汕海外移民史。许多侨批惜墨如金,只为节省请人代写的字价,省略了海外闯荡多少荆棘坎坷,多少辛酸血泪;专门带送侨批和物件的水客,踏波蹈浪,维系着隔海相望的苦苦亲情,绝无错失。一生所本,唯诚信二字。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表现出一个族群顽强的生命力。

汕头处于粤东顶端,被形容为“省尾国角”。7年前我第一次到汕头,看见即使是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屋舍陈旧,街道破落的基层乡镇依旧可见。

然而,这里的人们并没有气馁。在潮南县,我们看到色彩斑斓的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图挂在没有任何装饰的简陋空旷屋子的白墙上,鲜明地显示出赶上时代的脚步、以与“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相称的辉煌崛起的信心。

在汕头无数的城市头衔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弘扬社会道德风尚上所做的切实工作。

多年来,汕头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宣传爱心人物,持续开展“全民立德行动”,一个个汕头好人,树起了一个个让社会动容的精神品牌。他们存在于社会各阶层,有舍身救人的军人、捐献意外死亡的亲子器官的外来工、山村教师、基层干部、军人家属、普通工人,以及企业家,既有平凡的公民,也有贡献突出的俊杰。即便是那些社会地位也许并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小人物,甚至包括因为各种过错受到法律惩处、刑释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赢得社会普遍认可和尊重的失足人员,他们的故事,也一样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这些被标榜的人物都是常人,他们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只是用闪光的品质创造出朴实的奇迹,照亮了社会生活。

汕头是潮汕文化的核心区域,汕头民俗是中原与百越以及外来文化融合的结晶;汕头话保留着古语音、古语法和古语汇;汕头饮食因为食材得天独厚的品质,唯求本色,原汁原味;汕头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汕头农人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汕头在宋时便称海滨邹鲁。晚清,废县学,办新学。民国,参照西方学制办起中小学。抗战后,有了高校。改革开放,潮侨更是捐资捐学——汕头大学有着国际一流的设施,大院迎面高楼的浮雕对比着知识的强大和无知的渺小;潮汕三市的千名寻亲志愿者,踏遍潮汕大地和省外十数县,让数百名因为战争、饥荒流落的八九十岁潮汕乡亲回到了儿时的家……

所有这些,根植于一种深厚的传统。7年前我从公益基金会的老会长老张那里听到的三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老张一直在家乡工作,年轻时担任过县级负责人。说起往事,他说他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父亲是他第一位人生导师。父亲在他离乡求学求职的前夕叮嘱了他三句话:一,热闹的地方不要去;二,钱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三,有烧香的心才有吃饭的命。

三句话,简单朴实,却说的是做人的根本:一,堂堂正正。遇事独立思考,不跟风,不盲从;二,清清白白。不贪婪,不虚妄,自强自立;三,实实在在。有敬畏心,向好向善,正直踏实。老张将此作为人生信条,受用一生。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时代内容,这三句话始终像三脚铁锚一样,让老张在大大小小的颠簸中保持着稳定。无论是怎样的狂风暴雨,潮涨潮落,都不迷失方向。

在我看来,老张父亲嘱咐儿子的三句话,其意义的丰富深刻,并不下于无数哲学大师指导人生的千言万语。从当年的侨批到而今的公益事业,闪烁着汕头民间的一种可贵亮色。而深蕴在其中一脉相承的那些质朴的人生哲理,便是这种亮色的强大精神内核。

新闻推荐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粤东旅游中心” 汕头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意见

为全力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近日,汕头市正式印发《汕头市人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