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鸿雁一声愁断肠

汕头日报 2020-12-12 02:39

■ 廖若晨

潮汕侨批以其民间特色鲜明、跨国特征显著、记载系统翔实和内容丰富多彩而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可以说,近代潮汕诸多方面的建设,离不开海外华侨的大力襄助。而这些捐助很多时候都是凭借片言只语,仅为一句“都是家己人”就不计得失、不问缘由而慷慨解囊,这样的事例在潮汕侨乡屡见不鲜。在侨乡提起侨批这一事物,人们总是对其倾以无限的深情。长期以来,侨批所承载的并不仅仅只是沟通海内外亲人之间的问候或钱款往来,更多是维系着侨胞与家乡亲人的感情,在促进侨乡经济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更实现了海外侨胞报效桑梓的热切夙愿。

在著名侨乡隆都走访时,目睹一封封纸张发黄、字迹漫洇的批信(尤其是当事人出示珍藏多年的批封那种虔诚敬畏的神情),让人为之深深感慨。这里的每一封批信几乎都蕴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曲折离奇、缠绵悱恻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思念。

情感、情思、情意,在这儿是被大写的。

背井离乡。望断天涯。数尽飞鸿。含辛茹苦。筚路蓝缕。骨血相附。血浓于水……这些记载着铭根溯本、恋根顾家、忠孝笃诚、眷恋乡土的批信,无一例外以“见字如面”为开头——见字真能如面否?一片字纸,飞越重洋;数语叮咛,翻越重山,一声见字如面,便如尚未割断脐带的婴儿一样,将母体与游子紧紧牵连在一起!

这是一份何等朴素的问候,又是何等奢侈的牵连。朴素到几近呢喃,诸多信中尽是鸡零狗碎、汤汤水水的家常琐语;奢侈到天高海阔,一眼便将生死看到边际。其实,这些写批的海外游子大多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们离家前大都生活在自然经济居绝对主导地位的农耕社会,世世代代各依乡井,在固定的土地上日耕夜息,并把这样素朴的劳动当作一辈子维持生命和延续子嗣的重要途径,他们对土地及家的依赖情感早已根深蒂固。这种从祖祖辈辈培育出来的乡土观念,早就铸就了人们安土难迁的恋乡心理。如早期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移民,无不保持着这种源自乡土社会特有的文化心态,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对那一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和家园存在着难以割舍的依恋和热爱。

这种思根报本、眷恋家园的情结并没有随着异国他乡的残酷生存或艰辛拼博而释稀或消淡,而是伴随着时空的迁徙、思念的执著而愈加浓烈!为了表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他们不仅将祖辈传下来的观念、习俗等传统带到海外,更期望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省吃俭用积攒财富以衣锦还乡,在家乡购田地、起大厝、置产业,光宗耀祖、福荫子孙。

家园、家乡、家国等概念,在这里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

而唯一赖以寄托这种浓如血、深如海的情感的载体,就是侨批。

尽管愿望是美好的,信念是坚定的,希冀是强烈的,但是,那些念念不忘故土、不忘根本、不忘饮水思源的海外侨民的希望并不是都能一一得以实现。因此,一封侨批如鸿雁,飞南又往北,情之所系、根之所系,千丝又万缕、藕断丝也连,在这里,但凡一点牵涉故乡的物什,都可能被无限地放大,以致成为海外游子心中至高无上的图腾。若不是基于这种炽热而执著的情感,人们就无法解释那些在侨民地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劳作求得生存空间之后,便忙不迭地把省吃俭用的一点收入迅速寄回国内,以应家人之需。而一旦收入较丰,则会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房舍、书塾和祠堂,兴办教育、卫生、医疗、体育、交通及其他改善生活环境的公益事业,或资助故乡抗灾赈灾、济困扶危,更有甚者,还不惜投以巨资,帮助国家兴办实业,发展民族商业,乃至于援助革命爱国运动……

由省城来潮汕扎根写作侨批题材的作家陈继明在客居汕头数月之后,曾感慨道:“在潮汕,光一个侨题材就可以供给创作者无尽的素材,那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宝库……远的不说,仅是那些第一次由唐山甫踏上他国之乡的侨民,他们在码头上写的第一封侨批,就值得写上一部大书!”

乍听,有点愕然。仔细一想,却又确信此言非虚。

新闻推荐

汕头港海关加强口岸安全防控 推进监管作业场所规范管理

海关关员到所辖监管作业场所进行夜间巡查。许仰宇摄12月3日晚,汕头海关所属汕头港海关派员对所辖监管作业场所进行夜间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