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运作6周年,汕头华侨试验区渐成城市投资热土 侨乡新高地 扬帆谋新篇

南方日报 2020-12-08 06:54

超600亩的津湾、东海岸公园,成了华侨试验区“会客厅”。杨立轩摄

12月初的汕头,气温骤降。但冬日的低温仍阻挡不住市民外出游玩的心,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以下简称“华侨试验区”)直管区——东海岸新城,刚刚建成超600亩的津湾、东海岸公园游人如织,成了当地最新的“网红打卡点”。

事实上,除了津湾、东海岸公园“走红”,华侨试验区自2014年挂牌运作以来,正逐步成为汕头特区投资兴业的新高地和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6年来,从围海造城到发展成为城市投资热土,从一片片工地到构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从公共基础设施空白到公园绿地相继开放……如今,行走在规划面积480平方公里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一路风光旖旎,伴随着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亚青会主场馆、汕头大学东校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方覆盖多功能的滨海新区正慢慢崛起。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杨可杨立轩

大建设

建成40公里市政路桥

12月初,走进东海岸新城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项目、地下综合管廊、津湾、东海岸公园、塔岗围片区市政道路等重点民生项目的建设现场,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回顾华侨试验区挂牌6年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

华侨试验区直管区包括东海岸新城和珠港新城,总面积28.82平方公里。东海岸新城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分为新津、新溪、塔岗围三个片区。自2014年以来,汕头市多方筹措资金,加快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约185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建成市政道路桥梁约40公里,包括新津片区3座大桥及东海岸大道、阿里山路等,总投资约115亿元;已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幼儿园5个,总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

今年6月,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对华侨试验区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一批工程建设项目,支持华侨试验区构建多层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营。

据了解,华侨试验区正紧抓省政策支撑的重要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其中,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建设,截至目前项目一期、二期工程量已完成60%,项目三期已启动开工建设;总约36.78公里的新溪片区、塔岗围片区主次干道建设全面推进;总长约15.55公里的新溪片区综合管廊项目加快推进,预计年底前完工;新津片区C组团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建成交付使用;东海岸大道北延后段建成投入使用;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五十米绿化带、东海岸绿地公园也基本建成。

此外,完成海堤“三化”(绿植化、生态化、生活化)、外砂河口红树林修复;国家示范性高中、侨韵文化旅游商业带等民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汕头中心医院异地重建项目有序推进;新溪、塔岗围片区绿地、泰星路(阿里山路—泰山南路)污水干管及提升泵站等配套项目也已全面铺开。

值得一提的是,华侨试验区还强化规划引领管控作用。开展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规划检讨,推进塔岗围片区B、C组团局部控规修编,完成《中国(汕头)华侨大数据中心发展规划》编制,提升总体规划水平。

兴产业

精准招商赋能现代产业

区域要实现发展,不仅要有基础建设配套,还需产业引领。

自成立以来,华侨试验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建设发展的“一号工程”和“第一动力”,着眼新经济项目,围绕人工智能、供应链金融、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集中发力,持续引进了一批高端和投资规模大的产业项目。

在人工智能领域,搜狗(汕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华侨试验区正式落户,开展各类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和试点运营,为汕头引进了新业态。

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华侨试验区签约了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试验区管委会与广东移动汕头分公司以及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在打造绿色能源合作数据中心领域深入合作,开展绿色能源数据中心共建合作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广东移动持续加大在汕头的新基建投入,在推进以AI算力中心为主的绿色能源合作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华南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开展“前店后厂”经济合作模式、搭建5G+数字科技产业基地、共建5G+智慧教育合作联盟、开展基于5G+AI+云的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实践等六大领域,与华侨试验区开展深入合作,合力将汕头华侨试验区打造成引领粤东地区高端智慧城市和5G在管理和产业运营领域的示范性区域,为汕头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阿里巴巴“推城出新”活动也加速了制造产业数字化进程。华侨试验区积极与阿里巴巴对接,探讨在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和智能应用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借助国际海缆汕头登陆站优势,谋划设立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布局跨境金融和跨境电商服务。

华侨试验区的特色金融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增强,精准发力供应链金融试点创新。试验区积极承担省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工作,目前已有2家供应链金融试点企业获得省金融监管局支持并落户,初步形成以华侨试验区大宗商品服务平台、两家供应链金融企业为格局的“一平台,两试点”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华侨试验区还与汕头市龙湖区启动双区联动创新,在创新孵化、金融服务领域互融互通。一批龙湖区新经济企业通过“白名单”渠道挂牌华侨板,华侨板也将为龙湖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综合创新服务。其中,成立于2019年的龙湖区新经济研究中心与落户于华侨试验区的创新孵化平台“启迪之星”签订协议,将围绕新经济企业孵化、活动交流、产业对接和项目融资等领域展开具体交流和合作。

引人才

创新制度打造人才“归谷”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成立仅6年的国家级发展平台——汕头华侨试验区,更是如此。近年来,汕头华侨试验区多措并举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大人才驿站柔性引才力度,深入实施引才聚才优惠措施,全力“筑巢引凤”,打造人才“归谷”。

其中,人才大厦的建设,就是华侨试验区打造人才“归谷”的生动实践。2018年,面积约5800平方米的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正式启用,设置了“一站式”服务窗口,无缝对接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建设,协助高层次人才办理入户、入学、出入境、就医等服务措施,为他们提供精准、贴心的“零跑腿”“不找人”服务。

2年多来,这个创新创业重点平台,发挥了“聚才”“聚项目”的作用:来自北京的国家级孵化器启迪创业孵化器和北欧创新中心是第一批进驻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的企业;国家级孵化器清华大学“启迪之星”的入驻,成为吸引高端双创人才的“吸铁石”,现已成功引进孵化20多家初创企业;广东工业大学在汕创新研发平台“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引进,则将大力提升华侨试验区创新研发能力。

如今,政府搭台、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的形式,已逐渐成为试验区人才对接的常态。

今年以来,华侨试验区加大人才驿站柔性引才力度,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大赛和人才招聘培训活动,先后承办推城出新之“玩美之城”汕头超级产地批发节启动仪式、清华大学汕头校友会“三创”大赛等活动55场次,为人才引进创造更多契机。

与此同时,华侨试验区深入实施《华侨试验区新引进人才双补贴暂行办法》《华侨试验区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及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助办法》等3项人才政策措施,兑现人才政策申报,吸引港澳台、海外华侨华人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技术和创业项目落地试验区。

今年8月,华侨试验区发布《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给予实质支持,涉及的方面包括活动、平台、场租、创新创业、运营等措施。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以及省“扬帆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入选人才、市“金凤计划”和“特支计划”入选人才直接创办的企业或主持的项目入驻可获得相应资金支持,每年将对各创新创业平台进行考核,根据不同的等次予以相应的经费补助,以此切实促进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以及优质双创企业和团队的引进。

■数说发展

预计2020年全年,试验区规划范围480平方公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约226.41亿元,其中直管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约19.42亿元,比增30%

直管区现有在建项目42个,年度投资计划164.07亿元,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4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0%

限上批发零售业完成销售额约92亿元。截至10月底,试验区规划范围480平方公里内,存量登记注册企业6624家,注册资本601.33亿元

其中直管区市场经济主体共1081家,新增255家,比增30.87%,企业注册资本459亿元

今年来共出让土地9宗,累计用地面积721.12亩,总金额约95.23亿元

新闻推荐

汕头市参加省艺术节创历史佳绩 潮剧《秘密交通站》获一等奖,《绣虎》获二等奖

本报讯(记者林蓁)12月6日晚,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在广州友谊剧院落下帷幕,汕头市创参加省艺术节以来最佳成绩:市文广旅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