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镇能量”看汕头“镇兴之路”
去年,笔者曾在《汕头日报》发表过题为《强化“镇能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章,提出了汕头专业镇的自我提升和自我革命,认为要解决汕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就必须深挖“镇能量”,做强县区经济的基础,镇兴则区活,区活方能市强。笔者在来汕头之前,曾在东莞工作生活数年,对东莞镇域经济发展感受深刻,本文也简单以东莞的镇域经济发展为借鉴,再谈汕头的“镇兴之路”。
东莞镇域经济发展模式
1、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发展概况
东莞作为直筒子市,实行市管镇街模式,相较于三级行政构架,东莞的扁平化模式有其特定优势,政务成本低,行政效率相对较高,当然也有其弊端,比如容易出现资源利用碎片化、各自为政等现象。但不可否认,在“市管镇”体制下,东莞持续放权强镇,充分激发了镇域发展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体制灵活性,走出了享誉全国的“东莞模式”,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1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482.5亿元,镇域经济全面开花,15个镇进入全国百强镇,28个镇全部为全国千强镇。
强大的镇域经济是东莞得以从一个农业县跃居新一线城市的基石,各镇基本都是行业明星,虎门服装、长安五金模具、石龙电子信息、寮步光电数码、大朗毛织、桥头包装印刷、清溪光电通信、大岭山家具、厚街鞋业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
2、东莞镇域经济从“散打”到“组合拳”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主要以“三来一补”为主模式承担国际制造业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形成“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换发展”的粗放模式。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后,沿用原县级市直管镇模式,由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各镇街的派出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以属地管理为主,探索简政放权,释放镇街活力,这时候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为特点的东莞农村工业化道路模式,一时间东莞“满天星斗”,镇街全面开花。不可否认,这一“放养式”发展为东莞日后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更是在竞争中培养出无数的单打冠军。但是这种粗放模式往往以生产成本最小化为原则,通过租用农村集体用地,建设大量的镇村工业区来换取短期的利益。
进入新世纪,东莞也开始意识到这种镇域单打模式存在的瓶颈,随着镇街土地资源的减少,“诸侯经济”弊端不断放大。而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核心的发展新思路拉开镇域间协同发展之路,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倒逼了东莞的转型升级。通过利用镇街边缘地带,东莞先后建立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和东莞生态园,将松山湖、生态园作为区域统筹平台与周边镇联动协同发展的试点。并在不改变现有行政体制的前提下,继续深化“统筹”战略,把全市划为六大片区,谋划14个重点发展先行区。用经济区域的概念代替行政区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镇域经济从封闭走向联动,极大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品质和产业层次,推动东莞“镇能量”再上一个新量级。
汕头“镇兴之路”再思考
东莞的镇域经济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对汕头的“镇兴之路”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避免走“诸侯壁垒”的老路
东莞镇域经济起步早,并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早期人口成本红利,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经济,单打独斗”造成的资源浪费尤为突出,难于避免镇街间无序的内耗竞争。汕头要做大做强镇域经济,首先要全市一盘棋考虑,镇街怎样发展,走什么路,既要考虑自身优势特点,又要有全局眼光,避免走诸侯经济老路,不再重复东莞早期“村村点火”的简单模式。各县区和镇街要结合全市发展规划,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激活镇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从汕头和东莞的比较来看,汕头市域面积比东莞还要小200多平方公里,但是所辖镇街道数却比东莞多1倍,汕头本身的镇街规模就偏小,没有合力的“单打”不仅难于培养出“明星镇”,而且会使原本不多的土地资源过早过快浪费。所以新时代的镇域发展,要有经济区域的概念思维,争做鲜花,有时也甘做绿叶。
2、推进“人的城镇化”进程
东莞镇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的快速城镇化,人才愿意扎根乡镇,而不是往城区拥挤。乡镇要发展终究要依靠人,东莞外来人口数倍于本地人口,大量的人口常住乡镇,多年来东莞不断探索农民公寓、人才公寓、共有产权住房等类型建设新模式,审视人与城镇的关系,推进“人的城镇化”进程。纵观汕头实际,乡镇缺的不是人,而是人才,因为城镇化进程滞后,没能为人才创事干业提供必要的沃土。
做强汕头的镇域经济,就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种进程不是一种简单的“造城运动”,而是要注重人的城镇化,关注公共服务均等化、本地外地居民和谐协调等方面,让本地人愿意留下来,外地人愿意搬进来,打造共享型集约型城镇,解决镇域发展的“缺人”之痛。
3、探索产业集群跨镇域合作模式
探索新时代的汕头镇域经济发展,要朝产业集群跨镇域合作的长远方向,东莞近年来力推的片区镇域组合拳值得汕头学习借鉴。一是产业链的构建与拓展合作模式,提倡专业分工,镇域产业群间打通上下游供应关系,同质产业之间要深化社会分工。以服装为例,汕头外砂和澄华的毛织服装、两英和谷饶的针织内衣都有很强的产业规模,其上下游可以涉及毛料布料供应、专业机械制造、创意设计等,如果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汕头本土化,就能打通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产业合力。二是共建共享型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更倾向于横向发展型,是技术、信息等层面的合作共享发展。三是互补合作型模式,就是要做到既“错位”又“合作”,比如澄海的动漫IP优势可以和龙湖、潮阳的服装,金平的食品、文具、餐巾纸业等行业进行互补合作,通过动漫IP授权,提升相关产业附加值和品牌认购力,从而建立起强大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
镇兴则区活,区活方能市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才能做大汕头的经济堆头,做实汕头的经济基础。以东莞、中山、佛山为代表的镇域经济成绩显著,汕头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学习先进模式,吸取经验教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最优模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着力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作者单位: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敏)为进一步提升汕头市陪护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具备专业素质的陪护服务人员,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