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拥华:在国画山水创作上的矛盾与兼容
《陕北纪事》(国画)蔡拥华作
●阿平
观赏蔡拥华的国画山水作品时,总觉得其作品中充盈着一种矛盾感,但又能不动声色地予以平衡、化解,使之达到一种对立统一;画面常常奇峰兀起、壁立千仞,但又林木呼应,景物点缀,浑然一体;构图往往以险居奇,但又合乎自然,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没有违和感;布局空灵简约,但细赏之下,又似乎思绪纷繁、欲说还休。说是抽象吧,一些具象景物的描绘又不经意地穿插其间,别具意蕴;说它水墨淋漓吧,画中又深藏渴笔焦墨,涂抹泼写,勾勒晕染,耐人寻味;说它属于传统文人意趣吧,但让人觉得光影交错,墨堆笔刻,不同的艺术元素融汇其间。总之,其作品在意蕴景象、墨韵笔触、线条肌理、光影透视等许多方面耐人回味,在各种渗透、各种应用、各种抒发之中,呈现出一种独立的、多维的、丰富的、富有试验性和可读性,而又处于不断完善成长状态之中的艺术面貌。
一种艺术面貌的出现与形成,总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成长阅历以及性情思想等息息相关。蔡拥华1968年生于广东澄海,潮汕地区向来崇尚文化艺术,特别是作为版画之乡澄海人的他,更是自幼深受熏陶。学生时代的他,见到许多美术青年背着画夹下乡写生,不禁跟着一同前往。那种一群人边学习边交流边玩笑的氛围,那种学艺术玩个性的浪漫不羁与特立独行的感觉,使蔡拥华深受感染。由此,他也爱上了绘画,积极学艺,并考进了广州美术学院。1994年6月,蔡拥华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蔡拥华原来是从事版画创作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偶然从香港翰墨轩见到印刷精良的李可染画册,与画作原大的尺寸所呈现出的那种厚重的用墨带来的视觉震撼,令他深受刺激;那种黑色与光的关系,与水印木刻有着一种天生的联动和自然的默契,使得他被深深打动了。他开始去尝试表达这种感觉,但那时他还没有用毛笔的习惯,还不敢直接用毛笔和宣纸去创作。于是,他先在水彩纸和卡纸上,用炭精笔、钢笔、水彩去尝试,但表现的还是在西画中借鉴中国画的感觉,依然是点、线、面与光影的关系,只是有了中国画的墨韵。接着,他又在托了底的宣纸上尝试,但依然离不开用炭精笔去构图,还顺着纸张使用中出现的皱折以及巧用凹凸不平的肌理去创作,表现出来的效果很有铜版画的感觉。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与广州美院山水画工作室的老师成了好朋友,平时在一起经常挥笔弄墨。2006年,在太行山上写生时,他第一次放下炭精笔,直接拿毛笔和宣纸画起来,自我感觉良好,作品也受到好评。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画的创作之旅。
在国画创作中,蔡拥华很注重写生,他一直很信服林丰俗老师教导的“师造化、得心源”的理念。从2006年开始,他每年几乎都有两次外出写生,从太行山南坪、郭亮到安徽黄山,从黄土高原到广东四大名山。后来,他到广州大学城上班,难得每天安排好教务后有一段空隙的时间,于是就近到大学城对面的东涌画水乡写生,一直坚持了两年,画了一批本土题材。这个阶段,蔡拥华更多的是注重探索画面的规律,也重视激情的释放,他还很关注黑白灰之间的关系,强调作品的形式美感。
几年后,蔡拥华与策展人许晓生在一次聊天中偶然提起组织一场“名山对话”的展览,许晓生建议他与西安美院的王保安教授一起,王保安画华山,蔡拥华画黄山。蔡拥华那时已去过几次黄山,非常喜欢那里浪漫的云彩烟霞、松树花木、古寺汤泉,但却未真正长时间在那里静下来写生,很多时候是上午上山下午回。但这一次课题性地展览策划,却对他影响很大。他以前的写生更多是带有一种猎奇的心态,比较随机、零散,而这一次却像是集中精力挖一口井,非挖出涌泉不可。
为了寻求突破,他先从黄山的景观和常规景点入手,但没多久就觉得不过瘾了,因为太多相似的创作已经珠玉在前。于是,他开始转而搜寻有关黄山的名人游记与黄山方志等资料,从徐霞客到赖少其,从文学作品到历史典籍,从中寻找前人的足迹。这些文字的记载为他打开了一片新的空间。他通过查找史料和掌故传说,走进黄山人迹罕至之处,将现实景象、文字记载与自我想象熔铸于一炉,在人籁、地籁、天籁的交汇中去感受、去写生、去创作,画起来竟然意外地灵光迭现,舒心畅快。这种从人文历史的角度介入、从文学乃至哲学中寻求绘画养分的创作方式,令他深受启发、灵感不断,这也是蔡拥华这一阶段艺术创作上的最大特点。
蔡拥华对人文历史的热爱与对文化滋养的吸收,还体现在他对文人雅玩的迷恋上。他对文房笔墨纸砚特别是砚藏的心心念念,是基于对包括磨墨及绘画材料等在内的国画传统的认识;他对拓片、书札、信笺、手抄本等古人印信的搜集,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生活的好奇;他对手卷、扇面、中堂等古字画的珍藏,则是基于他对创作的借鉴;还有他对金石文化、青铜器等古文字的研习,都对其艺术创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蔡拥华还是一位版画家,版画创作上相对限制大一些,但限制往往也是一条通往艺术本源与本质更为直达的捷径。他对黑白的敏感,对光影的感觉,不同于传统国画皴擦的习惯及其体现的新质感,画面线条意识的应用与造型的简练化,元素及符号的提炼等……这些都与传统的国画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相区别之处,身兼国画家与版画家的蔡拥华能够将之有机地融会贯通,这对其艺术创作与成长也是一种莫大的裨益。
纵观蔡拥华的国画创作,版画西画元素的融汇、写生的基础、人文哲学的介入以及浪漫情怀的抒发,形成了其作品生气盎然、文气浓郁、笔墨意趣与时代气息兼收并蓄的风格特征,作品既有“骏马秋风冀北”的壮阔,又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柔美。蔡拥华虽然已从事艺术工作多年,在国画创作上开局得当、守正创新,但在漫长的艺术文化之旅上他还需要奋楫远航。相对于普天下许许多多的山水画家与艺术同行,面对历朝历代的艺术巅峰与大师杰作,他所从事的国画山水创作如何有所区别,又如何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他当下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亟待突破的难关。
由衷冀望,画家蔡拥华在漫长的艺术求索过程中,能以富有洞察力的视觉以及恢宏的时代格局和真挚的人文情怀,通过不断锤炼与感悟,不断创作与完善,创造出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融合时代气息,同时又能表达个人襟怀的个性风格作品,不畏殊途,勇攀高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子海、林鹏)近日,一名市民突发不适、呼吸困难,澄海交警部门接获报警求助后,立即调派警力接应患者家属,为其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