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水线工人到建筑师傅,从快递小哥到商铺销售员,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加强公共服务为外来工解忧

汕头日报 2020-11-05 01:03

各行各业都活跃着外来工的身影

跳广场舞成为部分外来工解闷的方式

如今,无论是厂房林立的工业园区还是出租屋密集的城中村,都是年轻人的天下,而他们中间有很多都是90后甚至0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家在农村,却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为的是能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从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到建筑工地的熟练师傅,从快递小哥到商铺销售人员,外来工都是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创造者。但根据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工作机会不多,工作压力太大,竞争激烈”。一方面,不少企业因缺人都挂出“长期招工”的启事;另一方面,部分外来工则由于工资或岗位的原因,流动性很大。

长期关注外来工群体的市政协委员黄山河在今年“两会”上提交提案,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的情况下,做好农民工工作相当重要,应加强对外来工的公共服务,解决他们在求职就业、子女教育、公共卫生、权益维护、文化生活、公平竞争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使他们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逐步融入城市,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建设成果。

要租房要顾家外来工生活不易

日前,在长平路一家汽车服务店,记者遇到一个瘦小的徒工。这个刚满18岁的男孩明显来自山区,个头不高却很机灵,说普通话时口音有些生硬,记者以为他是客家人,但他的电话号码却显示他来自四川凉山州。“怎么会跑那么远来汕头打工?”“我没看过大海嘛,还有就是觉得广东应该好赚钱些,所以就跟着老乡来了。”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回答得很自信,自我介绍他是彝族,全汕头估计都找不到几个同乡,虽然只有高中毕业,但他没日没夜地跟着师傅学手艺,现在洗车、换电池、拆轮胎等活都会。“这里好吃的东西多,冬天也不冷,几年内我是不会回去的!”

龙湖区政府前的文化广场,一到夜里就成了人们跳广场舞的欢乐海洋。旁边不远就是有着大量出租屋的龙湖村,宽阔的广场自然吸引了许多外来工。记者看到,在跳广场舞的人群中,好几个男孩也跟着大姐大妈们翩翩起舞。常在附近锻炼的黄姐说,在这个文化广场休闲、锻炼的外来工明显比其他地方要多,本地居民也早习惯和接纳了。“他们下班回到出租屋又窄又闷,来这里跳跳舞可以散散心,说不定还能多交些朋友,更快地适应汕头。”

来自江西九江的聂春凤是章盛清洁公司的部门负责人,这家有近千名员工的公司业务遍及广东各地,工人几乎全部是外来工,平时流动性很大。聂春凤告诉记者,为了能让员工安心工作,公司管理层想了不少办法,包括免费岗位培训、上门慰问困难家庭、对有孩子读书的员工每学期进行补助,等等。

“我们的工人来自各地,从事的工作起早摸黑,又脏又累。在外打工,他们自然希望收入能尽量高些。”聂春凤说,对那些年轻的外来工来说,如果每月要租房、孩子要读书,那么打工收入应付这些开销后,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尽管公司对有孩子读书的员工每学期补助1000元,但不少工人仍选择带孩子回老家。

“我经过反复调查,了解到年轻一代外来工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自身技能缺乏或不足。现在产业升级对农民工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外语、电脑操作、文字组织理解能力、接人待物礼仪等等,而城市规划似乎尚缺乏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的整体规划和鼓励措施;二是缺乏住房。绝大部分外来工靠打工的收入根本无法买房,他们来到城市后只能租房,所以年轻一代的外来工到了结婚、生孩子的年龄后就很困惑——是继续在城市里租房过紧日子,还是回到农村当一个农民?”在市总工会工作的黄山河,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外来工,深知他们的烦恼和希望。他利用工会这个平台,尽一切可能创造机会提升农民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工群体安心工作和生活,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同时他也认为,要形成包容接纳、公平公正的城市融入环境,更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合力同心,改良社会风气,为增强社会认同感而共同发力。

多方助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曾经有个笑话说,一到过年,外来工都回家了,结果钟点工十分紧俏,煤气瓶也没人送了,下水道堵塞也找不到人清理了……”黄山河说,外来工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默默的奉献,在许多行业都有外来工的身影,我们应助力新生代农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

“如今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很难再去从事农业生产,很多人都希望能在城市里扎下根,所以他们在城里打工不仅关心自己的"钱途",更关注自己的"前途"。”黄山河说,经过调查,他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发生了三大变化:由工资支付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向融入城市生活转变、由改善住宿条件向要求城市提供公共服务转变。因此他认为,应进一步完善针对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逐步放宽对他们获得城市户口的限制,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上学、医疗、住房等主要问题。

黄山河等人建议:

各级职能部门应因地制宜推出新政策,积极引导外来工的文明行为,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社区和基层组织应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组织举办以促进农民工城市化融合的各类文艺活动或培训,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让新生代农民工体会到城市对他们的欢迎和接纳,增加他们对城市的满意度、幸福感;

通过补贴和购买社会组织机构服务的形式,利用好现有的社会资源如行业协会、学习中心、培训学校等资源,妥善解决年轻外来工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问题,为他们创造学习、进修的机会。此外,为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创办自己的企业;

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积极通过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特有的桥梁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真实可靠的服务,同时也发动各社会团体共同开展联谊活动。

本版文字/摄影本报记者 陈 敏

新闻推荐

本报“地产大富翁”融媒体项目获点赞 共吸引48078人参与,扫码159403次

9天,48078人参与,159403次扫码,这是江门首个“地产大富翁”融媒体项目的“战绩”。据了解,从9月30日至10月8日,由江门日报社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