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风伯庙见证古港繁华岁月
风伯庙
风伯庙
■ 陈为峰 文/图
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奉祀风神的庙宇的鼎盛时期也正是樟林港的黄金时代
风伯庙坐落于樟林古港一条小巷里,东临见证古港黄金时代的新兴街,西毗潮汕名园西塘。从临巷大门进入,顿觉地阔天空,三座气势恢宏、坐北朝南的古建筑由东而西一字儿排开,屋前广场宽阔平整,虽有些荒芜,但气场未尽,一砖一瓦,仍有意无意显示出它曾经的辉煌。
嘉庆年间,樟林古港处于鼎盛时期,是粤东乃至广东省屈指可数的海运重镇,红头船不但开展国内海上商务,还漂洋过海,往返于东南亚诸国,开辟国际贸易。由于当年红头船行驶动力只靠风能,加上天气预报不发达,海上不测风云让舟楫防不胜防,人们别无他法,只能寄命于天,祈求神明保佑。除修建天后宫,以祈海事平安之外,对于那能折桅覆舟的风暴,也只有“虔塑神像,以昭灵爽”,祈求“恬波迎棹,祥飙送帆。无簸陵震谷之灾,倾樯摧楫之惧”,嘉庆二十四年(1819),时任澄海知县尹佩绅倡议建庙以祭祀风伯,带头捐银二百两,并动员民众慷慨解囊,共集银六百八十余两,购因私通海盗惊动朝廷而受到法办的林泮被充公入官的“大夫第”一座,改建为风伯庙,祭祀风神,并书堂额“时风若顾”,刻门联“奕奕成新庙,锵锵俨应门”。尹佩绅还撰写碑记,碑文写道:“樟林,澄之钜镇也。旧无风伯庙,自余宰是邦,越五岁而庙始建焉。夫建庙者何?祈风若也。建于樟林者何?澄滨大海,民多业于海,樟林尤河海交会之墟,闽商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之处也。是非风不为利,非风伯之庇不为功。”风伯是古人对风神的称呼。风伯又称风师、箕伯,其形象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据李绍雄先生所著《樟林沧桑录》一书介绍,风伯庙建后的第二年,“潮郡偏旱,岁将荐饥,青黄不接”之时,尹佩绅来樟林商议解决粮荒问题,拟向厦门和台湾购买粮食以解燃眉之急,并前往风伯庙祭拜,祈求瑞风助帆,海事无恙。不久,“台厦舟来,陆续不绝。随风飞至,瞬息千里,靡有坏棹倾楫之忧”。人们信是风伯神力所为。于是,风伯庙香火更为旺盛。为维持风伯庙正常运作,在热心乡众支持下,先后购置几十亩田地作为庙产,并于道光二年(1822),诚聘名叫照我的僧人为风伯庙主持,“以洁庙宇,以妥神灵”。这一段岁月,可谓是樟林风伯庙香火最旺时期。然而随着樟林港日渐式微,红头船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对风神顶礼膜拜的人日减,风伯庙香火便日益冷清起来。到了宣统元年(1909),各地办学之风甚盛,风伯庙被改建为广智高等小学堂。澄海城陷倭期间的1939年2月,澄海县立中学迁此复课。1946年苏北中学创办,以风伯庙作校舍,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迁入美园路新校园。此后风伯庙就一直空置着。
樟林古港风伯庙建筑面积达近千平方米,呈长方形,整体布局为三进式中轴设计格局,拥有三殿两天井双火巷。虽经两百年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等破坏,今又人走屋空,门窗残缺,庭院里杂草丛生,所幸的是,主体建筑基本完好。无论是那些六角形和四方形的石柱、红色地砖和青石台阶,还是结构精巧的三载五瓜梁架和色彩尚未褪尽的巨梁,以及屋脊上依稀可见的花鸟虫鱼图案,无不在诉说它曾经的辉煌。
经康熙年间的三次迁斥,樟林创乡初期的建筑物几乎荡然无存,而兴建于嘉庆年间的风伯庙则可称为古建筑了,况它又是樟林古港繁华岁月的见证者,而且风伯庙在潮汕地区极为罕见。可以这么说,保护风伯庙,等于保护樟林古港的一段历史,也为人们增添一处凭吊历史的平台。这对于提高樟林古港的知名度和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必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令人欣慰的是,风伯庙已被汕头市澄海区有关部门列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风伯庙何日能修复如故,重新开放,我们翘首以待。
新闻推荐
在汕头澄海,如果说起遥控坦克,大多数行内人都会想起恒龙玩具。成立于1986年的汕头恒龙塑胶玩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龙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