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多样 销路畅通 汕头大市场引来周边特色农产品

汕头日报 2020-10-27 00:46

汕头素有“美食之乡”的美誉,以海鲜为特色的汕头美食体现了潮菜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酒楼大排档,还是寻常普通人家,要想做出一道道佳肴,齐备的原材料必不可少。俗话说:“物以类聚”。经过岁月长时间的积淀,如今不仅在汕头市区可以买到本地出产的各种各样新鲜食材,而且周边很多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也都不断流向汕头市场,并且销量很大。这不仅带动了粤东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令本地爱好厨艺的人们大叹过瘾,因为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各地的好食材一展身手。

凌晨4点,位于汕昆高速公路旁的揭阳市揭东区埔田镇庵后村旁,一些早起的农户已经在竹林里开挖竹笋了,黑暗中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竹林里不时可看到头盔灯光在晃动。大约6点,一筐筐的新鲜竹笋装上小货车后从附近的路口上了高速,大约半个多小时就会出现在汕头市区各处的农贸市场上。种植户吴大哥说,埔田的竹笋在粤东地区是远近闻名的,但当地产量较大,加上竹笋微寒,尽管很美味,可当地人总不可能一日三餐都吃笋,所以不少农户就看好汕头庞大的消费市场,每天起早挖笋运到汕头市区销售。“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可以卖竹笋。竹笋刚出时一斤最贵可卖到10元,到了"大出"时一斤最少也可卖到5元,行情好的时候我一天可以卖掉二三百斤,这比在揭阳卖好赚多了!”

在以批发闻名的衡山路珠合市场,记者看到同样来自揭阳埔田的陈叔正在他的笋摊上忙着为顾客剥笋皮、刨笋丝。远远望去,他的摊前是争相递钱的顾客,身后则是成堆刚剥掉的笋壳,生意好得令人羡慕。“三四个大筐的竹笋好几百斤,有时不到早上10点就卖完了,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边拿二维码给顾客扫码付钱的陈叔,边抽空拿水壶喝上几口,他笑称揭阳笋味道好,汕头人喜欢吃,所以自己卖得快。而像陈叔这样的埔田竹笋摊,记者在市区各地的肉菜市场都常见到,“埔田竹笋”和“地都蟹粥”一样,俨然成了揭阳著名农副产品打入汕头市场的一张代表性“名片”。

在龙眼路龙北市场,来自福建诏安的张姐正在她的摊位前用略带口音的潮汕话招徕顾客,虾米、鱼脯、干贝、海带、鱿鱼……品种还真不少,货品看起来也很新鲜。据她说,每天清晨6时许,她都会坐上固定的班车,带着两大筐海产品来汕头市区销售。每天与她一样坐两个小时汽车的跨省商贩在车上还有不少,他们与车主固定挂钩,提前订位,下午6时许要回去前司机会通知大家去坐车。“一趟来回路费要100块喔,不便宜!不过来汕头卖东西价格就比诏安好多了,也容易卖完,所以我们还是喜欢来汕头做生意。”

记者采访发现,如今汕头市区的肉菜市场逐渐聚集了粤东各地的特色农副产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的芡实,饶平县海山镇的海鲜,揭阳市揭西县的蜂蜜,潮州凤凰山的走地鸡,福建省云霄县的龙眼,梅州市大埔县的菜干……这些食材原料都是因为种植或生长环境独特,农户自产自销,比较原生态,旁人无法替代,如“江东芡实”就具有特别的香糯口感,用它做芋头百合虾米芡实煲味道好极了,是酒楼和大排档里食客常点的热销货,不少市民平时吃芡实也都专挑它来买。

正如老读者黄叔说的,随便在市区各处肉菜市场转转,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到许多档口挂出的粤东各地特色农副产品招牌:饶平新米、惠来红蒜、梅州蜜柚、平远慈橙……这些味道独特的各地农副产品,随着季节不断变化,价格也比较适中,因此让汕头人大饱口福。住在广厦新城的李先生,每到中秋前就会转程跑到金园路找一个梅州大姐买沙田柚,他觉得这个大姐进的货味道特别好,而像李先生这样的忠实老顾客还有很多;在中山东路的长厦肉菜市场,住在附近的居民陈姐隔三岔五就会打电话给一个专卖饶平海鲜的档口,让老板为她留批好货,下班后再拿回家——像她这样的老顾客,慢慢地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微信群。“不知怎地,反正觉得饶平海鲜吃起来口感似乎更好吃些,所以久而久之,不少人就都喜欢买了。”

图片说明: 图1:市区各处有很多这样的周边特色直销店;图2:粤东各地的农产品受到市民欢迎。

本报记者 陈 敏 文/摄

新闻推荐

汕头开启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第一站 与漳州市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异地“跨省通办、一次办成”

本报讯(记者黄泽春)近日,汕头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与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漳州市大数据局在漳州市行政服务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