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健姿态 四十风流

汕头日报 2020-10-15 03:05

本版摄影 陈史 柯晓 刘文钊

■ 林伟光

特区建立40周年,正当盛年,风华正茂。

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就是建立经济特区。汕头,处南海之滨,居五岭之东,是中国著名侨乡,美丽海滨城市,得风气之先,荣居最早4个经济特区之列,40年光阴如梭,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由于参加过汕头经济特区30周年的庆典宣传,我对那一代特区建设者可谓深有了解,也深深敬佩。他们身上最让人感动的,正是一种“拼命三郎”的苦干精神,不管什么年龄的人,他们都朝气蓬勃,充满着理想和活力,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鼓动着青春和热情,成了他们身上最鲜明的标志。

我记忆犹深且铭刻于心的是,当年汕头特区管委会主任刘峰同志在会议室,一个因陋就简的竹棚里作动员报告时所说的三句话:想当官的,不要来。想发财的,不要来。想房子的,不要来。掷地有声的话,即使到今天,仍深有回响,撼人心扉。然而,条件如此艰苦,享受几乎没有的特区,却仍能吸引一大批建设者。他们怀揣纯真,充满憧憬,想在这儿干一番事业。人生能得几回搏?我想,虽这批特区的最早建设者多已是近暮境之龄者,有的已去世了,但他们肯定不会后悔的。正是时代难得的机遇,使他们度过了人生值得珍重和回忆的灿烂年华。

有一帧老照片我印象深刻,刘峰等人正走过龙湖沟临时搭成的竹桥,深入工地指导工作。刘峰头顶草帽,高扎裤管,足蹬凉鞋,质朴而务实,一点都不像“官”。据说,他因此多次被人拒之门外……

我那时在《汕头工人报》当记者,多次到特区采访,从老市区到特区,咫尺之遥,一切就不相同了。特区总工会,精兵简政,朝气蓬勃,效率奇高。当时特区总工会主席是章喜平,他常说的一句话我还记忆深刻:“工会要有为才有位。”有为就是有所作为,切实做事。于是,首个外企工会成立了。外商通过他们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开诚布公中,渐渐地认识到工会的重要性,打消了疑虑。对他们从拒绝到接纳,最终成了交心的朋友……

这就是当年汕头特区人的生动写照。

或者,更多的人们都曾听说“深圳速度”,这成了当年经济特区的亮点。然而,在汕头特区同样有一种“汕头速度”。那年外商陈锡谦先生希望特区的工作效率更特些,于是投书《汕头特区报》,这引起了刘峰同志的重视。于是,一场如何在办事效率上更特些的机关作风改革开始了,这就是闻名全国的“24小时答复”。这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切实的行动,是作风的转变,是特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大大地丰富了特区文化的内涵。

经济特区的诞生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可视为一次伟大的变革。不仅仅是举世瞩目的物质成果,更在精神生活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世界接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成就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恢宏景象。

在尽享物质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精神上所达到的自由和开放的程度,是从来所没有的,而思想飞翔的高度,却尤其令人欢欣鼓舞。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济特区的发展和成功,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幸福感满满。而更重要的,却是提炼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这就是特区文化。它是活泼,开放,宽容,自由的,更是奋发图强,敢于开拓的精神。正是这种文化所孕育的精神力量,成了人们空前高涨的建设热情的动力,更是引领我们不断进步的驱动力。人的创造力需要蓬勃的活力,需要独立性的思考,需要一种开放的环境。因此,特区精神中体现出了敢于打破种种陈规,从司空见惯中突出重围的勇气和胆识。

特区催生了特区文化,特区文化又反哺特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具时代特征的中国当代文化。

特区建立40周年了。40年在历史中不过一瞬,可是对于伟大中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却是意义十分深刻的,正需要我们总结经验,规划未来。

今天,又是一个亘古未有的伟大时代,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难并存。我们汕头经济特区,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了一座有潮风海韵特色的繁荣现代化城市。漫步于城乡,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而昔日贫困的乡村,已成了花园式的美丽村居,村民安居乐业。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设立,第三届亚青会的即将召开,以及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都给汕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为汕头特区发展的更上层楼,提供了崭新的动力。

昂首明天,风帆万里!相信汕头经济特区将会交出一份更加令人满意的答卷。

新闻推荐

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启动建设 全区65个重大项目集中动工知识城进入开发建设2.0时代

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效果图百度无人驾驶汽车昨日,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启动暨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