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绎经典到多元融合,谢丽华谈特区舞蹈艺术繁荣 用作品展现时代精神风貌

汕头日报 2020-10-13 02:55

都说舞者不易变老,那是因为舞者一直在用激情舞蹈律动着生命。记者眼前的谢丽华,看不出太多岁月的痕迹,虽然已经65岁了,可是看上去还跟年轻人一样,思维敏捷,充满阳光和朝气。

从艺近半世纪,谢丽华创作了上百个富有浓郁潮汕特色的舞蹈、舞剧、歌舞剧作品,丰厚的作品享誉国内外。在舞台上,她用对舞蹈的炽热深情、对艺术始终不渝的执着,跨越了时间长河,留下了美的积淀。

谢丽华对舞蹈有自己的理解: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在很多场合,舞蹈比语言更容易沟通交流。“舞蹈让我的人生充满活力和精彩!”谢丽华感叹道,特区40年,汕头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她和这个时代一起奔跑,她感谢这个时代!

与舞为伴 千金不换

把热爱的事情变成工作,对谢丽华而言是一件既幸运又幸福的事。“从上世纪70年代《红色娘子军》等经典舞剧的热烈复演,到如今广场舞成为全民健身王牌”,谢丽华说,特区建立以来,无论是少儿舞蹈,还是中老年舞蹈,以至于广场舞,汕头的舞蹈艺术蓬勃发展。

问及谢丽华如何踏入舞蹈艺术这条道路时,她幽默地笑道:“一不留神走上了舞蹈艺术道路。”1970年,汕头组建文工团,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海选,从1000多报名者中精选20名舞蹈演员,谢丽华脱颖而出,从此与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1983年,谢丽华调到汕头市幼儿师范学校,开启了自己的舞蹈教育生涯。1992年,谢丽华调到汕头艺术学校任教导主任。1997年,谢丽华当选为汕头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艺术的本旨是求真,舞蹈亦然。学习舞蹈、研究舞蹈、创作舞蹈,是谢丽华亲近舞蹈的三种方式。在教学中,她激情满怀、深入浅出。谢丽华的艺术表现力很强,舞乐一体,很多肢体语言即兴发挥,做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那时学校条件不好,教学设备差,没有教材,怎么办?”“自己编教材。”于是,谢丽华查找资料,走访民间舞蹈艺人,把当时国内热门的流行歌曲有机地加以融合,编写出20多个具有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

艺术之花 绚丽绽放

谢丽华的性格直爽、热情,她不仅对舞蹈造诣颇深,还擅长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最终走出了一条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之路。1990年,市幼儿师范学校接到任务,负责编排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开幕式的一个大型文体表演节目。舞蹈老师谢丽华被学校领导委以重任,担任编导。“能行吗?从来没有做过呀!”谢丽华在心里问自己。

当时,许多业内人士提出质疑,认为用文体节目献演开幕式不会成功。谢丽华咬紧牙关,在心底里给自己施加压力,一定要尽全力做好。她精心挑选配乐,作品带有明显的“潮汕”标识,又融入了时代的、都市的元素,传统和时尚和谐结合。最终,大型文体节目《青春旋律》一炮打响,获得大家的一致赞誉。

“那是一段艰难的学习、创作过程!”在谢丽华缓缓的讲述中,她挥舞的双手在半空中停滞了,如同在一段舞蹈中。1991年,特区10周年庆典晚会,谢丽华编导的大型舞蹈节目《金凤花开》给观众带来一份美轮美奂、精彩绝伦的艺术享受。她的舞蹈之路越走越快,1993年,汕头市首届潮剧节开幕式,她编导的节目《五福连》让海内外嘉宾眼前一亮;1997年,她编导的《剪绫谣》《英歌柔情》《绣春图》等节目代表国家赴美国参加“爱达荷国际民间艺术节”,以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浓厚的潮汕特色倾倒了美国观众……40年来,谢丽华一次次地向人们呈现了令人难忘的作品。

步履不停 为梦奔跑

“好的创作应该是一个不断磨砺的过程”,谢丽华认为,舞蹈家要用作品展现时代的精神风貌。谢丽华说,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的艺术形式,相对于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而言,更加抽象。因此,怎样才能展示好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一直是舞蹈创作所面临的难题。在谢丽华看来,汕头舞蹈艺术事业发展生态良好,形成出人才、出精品的良性循环,舞蹈创作“汕头力量”的实力早已得到认可。

每年春节过后,汕头市优秀文化艺术活动品牌“舞动春天”如约而至,全市各路舞蹈精英欢聚一堂,一展优美舞姿。民族舞、拉丁舞、现代舞、少儿舞蹈……让人们感受到汕头舞蹈的“春天”美不胜收。“这个持续多年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是汕头市舞蹈工作者们一场同聚舞台的盛宴”,谢丽华说,其中蕴藏着太多汕头舞蹈人的故事和美好回忆。

2012年,谢丽华卸任市舞协主席,但她依然在舞蹈的旋律中、在大爱的道路上积极奔跑着。在采访最后,谢丽华说,特区40年,作为一名亲历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回首个人的成长经历,她思绪万千。“作为这个时代的人,紧随时代大潮,能在历史的潮流中成长,是我个人的人生大幸”,谢丽华如是说。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摄

新闻推荐

汕头“老文教”五十周年再相聚 宣传队友追忆芳华岁月

本报记者陈文兰文摄上世纪七十年代,汕头有一支由青少年学生组成的文艺宣传“轻骑兵”——“汕头市文教系统宣传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