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绿色发展打造综合服务企业 至今年8月,华能海门电厂累计发电1745亿千瓦时,为汕头市提供强大能源支撑
技术人员操作智能化设备。本报记者 方淦明 摄
机器人在工作中大显身手。本报记者 方淦明 摄
从1986年华能汕头燃机电厂10万千瓦兴建投产,到1996年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华能汕头电厂一期投产发电,再到2009年南方电网首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节能环保型绿色电厂——华能海门电厂四台机组投产发电……40年来,华能集团作为目前在汕头投资最早、投资最大的中央能源企业,总是与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同频共振,投资不断加码,能源保障不断升级,为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新时期,新征程。海门电厂作为华能标杆电厂围绕“打造价值创造能力最强一流企业”的企业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推进清洁环保转型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把人才建设作为第一资源,以“三色领航”的奋斗姿态,做精存量、做优增量,努力打造“以火电为主体,风、光、气、热互补,电、热、冷、水联供,发、购、配、售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企业。
累计发电1745亿千瓦时
改革开放之初电力资源匮乏的时代,停电是常有的事,不仅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使很多用电企业停工、订单延误等,阻碍了经济社会前进的步伐。海门电厂总经理蔡国忠清楚记得,1986年,华能汕头燃机电厂10万千瓦投产发电后,有效地缓解了当年的用电荒,1996年起汕头电厂一二期、海门电厂一期陆续投产发电,华能为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同时实现投资、经营、税收、就业等多方面合作共赢。
走进气势宏伟的大型现代化海门电厂,厂区内整洁有序,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空气清新,处处充满了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交相辉映的和谐之美。“中国美丽电厂”海门电厂建厂以来,环保设施总投入22.11亿元,占工程总投资14.87%,是全国首批脱硫脱硝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投运电厂,是广东省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电厂;电厂除建筑物和道路外,绿化率和环保设施投放率均达100%,是广东省首家在烟囱120米处加装烟气测点,首个拆除烟气旁路的电厂。
据介绍,海门电厂规划装机规模为6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其中一期4台于2009年投产发电,投产至今年8月累计发电量达1745亿千瓦时,工业总产值672亿元,纳税61亿元,用实际行动助力汕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安全生产是海门电厂的生命线,该厂四号机组安全连续运行539天,创全国百万千瓦级机组安全长周期运行的新纪录。
智能机器人大显身手
在海门电厂集控室里,记者看到,技术人员紧盯各台机组电脑屏幕上各项生产数据的变化,引人注目的是集控室一台智能机器人,它能实时收集4台机组生产运行时的相关检测数据,可代替以往人工的现场检测,省力又高效。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智能操作员站机器人“员员”,它采用先进的智能图像处理方法及自主研发的触屏授权电路,可实现智能、稳定、准确的识别操作。
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第一动力。海门电厂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占比,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搭建职工创新平台,成立12个创新工作室,解决实际生产中“卡脖子”的核心难题。同时与中科院、西安热工院、汕头大学等科研机构对接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技术创新与企业实际生产力的联动转化,确立科研项目27项。配套设立电厂创新创意孵化中心,加速将职工优质创新创意应用到生产实践。同时,电厂善用5G思维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中国移动公司携手打造“5G智慧电厂联合创新实验室”,致力打造智能一体化“智慧电厂”。截至2020年8月,电厂先后获得国家专利68项,创造全国纪录10项,实施技术创新800余项。
火电厂热力管道的泄漏点堵塞是电厂维护的关键问题,目前全部是由人工完成,工作环境恶劣,人身安全风险高。海门电厂联合汕头大学开展“热力管道在线智能修复机器人”研发项目,开发了全国首台热力管道在线智能修复机器人“想想”,用于对海门电厂热力学管道发生泄漏的带温带压的管道进行捻打修复。
除了“员员”“想想”外, 智能爬臂喷砂除锈机器人“妮妮” 、智能升压站巡检机器人“智智” 、智能AR检修一体化智慧眼“慧慧 ”、缺陷图像智能识别机器人“萌萌”等 也在电厂安全生产中大显身手。
日供汽量突破1000吨
进入新时期,海门电厂着力加快能源低碳清洁化转型,从单一火电向综合能源服务企业转型发展。该厂以“做精存量、做优增量、集中供热、造福一方”的发展方向,抢抓潮阳区建设印染产业园机遇,推动辖区51家印染企业集中生产的有利契机,与区政府签订《能源服务框架协议》,于2019年11月启动供热改造项目建设,举全厂之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提前实现供汽。
记者了解到,海门电厂现已成功向潮阳区纺织印染园区16家大型企业供汽,到9月份日供汽量已突破1000吨。随着印染园区各企业用汽量逐级攀升,电厂抓好供热规范化、精细化、效益化管理,根据其他35家企业入园进度,加快供热管网支线建设,做好供汽增值服务,努力提高售汽量。印染园区企业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供汽量可达300万吨,取代当地散烧锅炉101台,年减少耗煤量24万吨,二氧化碳减排58万吨,为“六稳”“六保”注入新动能,进一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动当地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刘文钊
新闻推荐
汕头市中小学师生文艺汇演现场。本报讯(记者林子海、林鹏摄影报道)“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