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东湖古村落
东湖村位于达濠岛东面,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
我们沿着东湖村村北出发,这里有一个叫古巷的地方,据现存于巷口伯公庙的《路记》石碑真迹记载,年代是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内容为村里多个姓氏村民合力修路事情。因此可见,早在八百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有多姓氏先民集居而形成村落,有宽敞的路道,足以见证这里是东湖村的发祥地。
据东湖村社区干部介绍,旧时,东湖村民就是在古巷经大岭通往葛州再往潮阳、汕头,走向“过番”之路,如今,古巷口的古寨门基本保存完好,两根寨门石柱旁边有一棵古榕树,古朴苍劲,八九个成年人才能合围的树干,如磐石安坐,这棵古榕树是东湖标志性的自然景观。
据了解,不久前,东湖村村委会对古巷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在周围设置可供村民休闲的设施,如今这里的老寨头,有足够年份的古榕树遮荫,虽然是夏日中午时分,但依旧感觉清凉,记者看到,还有老人在休闲椅上谈天说地,宁静和谐,十分惬意。
沿着严厝埕狭窄的巷道,我们步行来到大灰埕,深深的巷道远远望去,厝角头林立,大灰埕外墙用灰沙土打垒而成的建筑墙体虽经岁月剥蚀,但依然坚如磐石,成为东湖人代代相传的建筑传奇。
东湖村一共有3座寨门,除了古巷口寨门,位于李厝埕五巷的后头石寨门是村里的正寨门,也是当时东湖的主要出入门户,寨门宽敞气派,上面刻有清咸丰年间进士张国栋的手书“东海怡情”,字体清雅隽逸,在寨门背面,“里仁为美”牌匾字体深厚华润,别具一格,至今仍保存完好。
踏着通往寨门的石板路,看似跟其他石板路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经东湖村社区干部介绍,这里可是一条具有排污功能的石板路。原来,在石板下面是空心的排污管道,能够保证全村的生活、生产的排污、排涝问题。
我们来到东湖村下楼妈寨门附近,居住在下楼妈2号的一对夫妇热情地迎我们进门,墙上精美的瓷砖和中西结合、图案精致的灰塑可以看出,这是当时一户家产殷厚的富裕人家。据男主人介绍,他们家是东湖村第一座“四点金”老宅,祖先早年过番泰国做生意,后来寄钱回家乡建设厝屋,老宅距今已114年。
沿着古村道拾阶而上,位于东湖后池3号的顺琴故居是一座面池而建的典型“四点金”老宅,门口有一块金色牌匾写着“洪氏潮汕联谊总会、东湖族亲宗会”字样,进入院中,里间的大门紧闭。据记载该建筑建于公元1919年(民国已未年),目前屋内现存大量彩绘壁画,有传统人物,也有海外风情,记载着房屋主人当时海外生活的信息,是东湖唯一一座未被彻底破坏的典型宅院。
如果说顺琴故居是风韵犹存,那么卓厝巷就显得现代而规整了,笔直整洁的巷道两边大红灯笼高挂,白墙上画满现代彩绘,与一溜排列的高高山墙厝角头遥相呼应,别有意蕴,一家门上牌匾写着“铁山旧家”的老屋,大门敞开,中门紧闭,屋主是一位50多岁的阿姐,她说这里只有她和媳妇两人守着,其他人都外出谋生。
东湖村在近代历史上,旅居海外的乡亲众多。在东湖乡下楼妈,有一幢“洗石”墙面的建筑——月德楼,是旧时东湖唯一一幢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独特的民居,建于1948年,由在海外拼搏的东湖乡人李月德、李喜德所建造,建筑物正面西式建筑浮雕装饰华丽精致,但由于年久失修,正面楷书“德庐”二字字迹已经模糊,而上面“1948”四个阿拉伯数字有的已经掉落。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海外华侨华人乡愁的载体。东湖乡历史悠久,古厝洋楼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更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发展的路子。目前,东湖村不断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菊花、西瓜等农产品,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陈文惠 文/摄
新闻推荐
近年来,因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起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需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人士的重视,为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