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增加科技发力 晚稻丰收几成定局
陈日胜教授在收割前采集“海水稻”种子曾浩年摄
羊城晚报记者赵映光陈卓栋
22日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尽管距离晚稻收割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从省内多地市反馈的农情信息显示,今年全省晚稻面积有所增加,加上越来越多先进技术的运用,晚稻产量有望延续早稻喜获丰收的良好态势,迎来一个丰收年。
晚稻呈增产增收良好态势
虽然已进入秋季,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的潮阳省级丝苗米产业园示范田里,一望无际水稻依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蓬勃景象。已有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全国种粮大户、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宋文,穿梭在庄稼丛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和早稻一样,我们合作社今年晚稻种植面积也超过了6000亩,今年几乎没有受到台风影响,病虫害情况也较少,预计今年晚稻将会迎来数量更高、品质更优的大丰收。”林宋文告诉记者。
作为汕头一名大耕户和种粮好手,李胜业今年一共种了730亩早稻,平均每亩产量增加了100斤左右。经粗略计算,早稻大概能赚20万元左右。尽管距离晚稻收成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按照目前的天气和虫害情况,晚稻的产量应该不会差。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广东省早稻面积1303.7万亩,是广东省近7年以来早稻面积的最高水平;早稻总产量518.5万吨,比去年增加30.3万吨,增幅6.2%,超过全国早稻平均增幅,喜获丰收。晚稻种植方面,尽管六七月份的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稻栽插,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地抓住8月以来几轮降雨的有利时机,抢办田、抢插秧、抢进度,力保晚稻生产面积稳定不减少。目前,全省各地晚稻长势良好,延续早稻大丰收良好态势几乎已是定局。
耕种更高效增产更有保障
粮食种植大规模应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也是广东省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原因。
9月初,江门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在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江门台山海宴镇“海水稻”项目负责人陈日胜指挥下,两台大型收割机缓缓驶进3000多亩的“海水稻”稻田。经专家测产,该稻田总产量超1600吨,成品大米预计10月份上市销售。
去年晚造,陈日胜试种了750亩“海水稻”,获得丰收,最高亩产超450公斤。今年早造,陈日胜团队不仅扩大了“海水稻”的种植面积,还在稻田里养殖鱼虾蟹,提升经济效益。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认为,江门虽然耕地资源有限,但海岸线长,如能大规模改造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将是破解增产增收的最佳方案。
而在同样面临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汕头市潮阳区,种粮大户们则将机械化、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耕种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仅使得种田省时省力省心,而且也使得粮食增产增收更有保障。
汕头市潮阳区“80后”新型农民马学杰创办的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年产优质稻谷20000吨以上,并且拥有180多台(套)农业机械,实现了对大潮汕地区约20000多亩水稻的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
“以前种田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又低效,如今借助越来越先进的现代化机械和新兴的物联网技术,不仅更高效,而且更科学,可以保障最大化的农业效益。”汕头潮阳区的另一位种粮大户林宋文告诉记者,在潮阳省级丝苗米产业园的示范田里,大部分水稻田都装上了被农户们称为“农眼”的电子设备,这些“农眼”靠太阳能维持运转,可以不间断监测稻田的水位、温度、湿度、风力、风向和虫害等情况,通过实时收集农作物的生长数据,再进行针对性的动态管理,让田间管理更科学,更有效益,可以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农业发展前景。
新闻推荐
小小菜市场,连着大民生。农贸市场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餐桌子”,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