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 旧体诗带你了解老汕头埠

汕头日报 2020-09-23 01:28

“先生在关虽见惯,思之应下衰时泪。闽粤中间此片土,商务蒸蒸岁逾岁。瓜分之图日见报,定有旁人思攘臂。”这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眼中汕头开埠时的历史情况以及海关畸形状态。

日前,由汕头市彬园警史馆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老汕头埠诗话》专题学术讲座在彬园学术交流厅举行。岭海诗社副社长林志达通过旧体诗跟大家讲述了从清末到民国期间汕头埠的演变历程,分享历史背景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精彩的讲演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诗话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体裁”,林志达介绍说,中国诗话之体的演变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发展变化过程:其一曰“话”,以记事为主,讲诗的故事,属于狭义的诗话阶段;其二曰“论”,以诗论为主,重在诗歌评论,属于广义的诗话阶段。像杨少山的《汕头纪游竹枝词》就是以闲谈为创作主旨的记事诗,“电戏都从外国来,更招上海女班开。飞桅行索齐争捷,日本湖南往复开”……老汕头埠商贾云集,洋楼密布的繁华景象跃然纸上。

1860年,背依三江的粤东滨海要冲“沙汕头”正式对外开放,辟为商埠,改称“汕头埠”。在150多年的商埠发展史中,汕头从一个南海边的小渔村,一度跻身潮汕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也带动了文艺的繁荣。许多老汕头埠的旧体诗,如丘逢甲的《汕头海关歌寄伯瑶》、戴贞素的《汕岛杂诗》以及温丹铭的《同文学堂夏日诗》等诗作,积淀着百载商埠的人文,给汕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诗人们在此留下了不少吟咏老汕头埠的诗作,既有描写历史民情风貌,叙述城市发展情况的,又有抨击时弊,记录战事的”,林志达说,题材涉及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一些经典诗文还可裨补地方志书记载未详之处,对于研究汕头开埠时的历史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存在于老辈人的记忆中老汕头埠诗作,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被人淡忘,不过在我们索隐钩沉的时候,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心头一震”,林志达认为,旧体诗以及所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可滋养性情,可借古喻今,可切中时弊,可成风化人。要让诗词等融入生活,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陈文兰 通讯员 朱奕毅 文/摄

新闻推荐

变“人工跑”为“数据跑” 汕头市“工建系统”顺利通过验收 实现从立项到竣工全程网上办理

本报讯(记者林彦恂)近日,汕头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顺利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汕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