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省级媒体持续聚焦汕头经济特区四十年改革发展成就 浓墨重彩讲述“汕头故事”
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参考消息等央媒和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省媒持续聚焦汕头,全方位、多角度观察记录汕头经济特区40年来在各领域改革发展的创新成就,浓墨重彩讲述“汕头故事”。改革创新、侨乡侨情、投资兴业、文化教育……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汕头元素被一次次推上热搜,引来无数网友点赞,生动展现了汕头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点赞改革成就:敢闯敢试拓荒创新
“汕头经济特区筹办时,划出龙湖村西北角1.6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作为出口加工区范围,在当时首期规划的5个小片区中,第一个小片区仅有0.2平方公里……”报道中,央媒记者们走访了一位位参与特区建设的“老特区人”,带领读者和观众回溯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点滴细节,讲述汕头经济特区从一片狭小沙丘滩涂拓展为2000多平方公里“改革试验田”的建设历程和创新成就。
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活力涌动 再立潮头》,回顾汕头经济特区从龙湖“巴掌特区”起步,到建设现代化新城的40年历程,聚焦营商环境、营创环境、营智环境优化带来的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讲述汕头从上世纪80年代首创“24小时内答复”理念,到如今政务服务“1124”模式、“数字政府”建设的探索,再现了汕头经济特区逐梦争先、开创辉煌的华丽篇章。9月10日,《人民日报》在《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拓宽创新路 发展动能足》中,用生动实例阐释行政许可事项“24小时办结”之高效,以小见大展现汕头经济特区敢闯敢试、创造一批“全国首创”“全国率先”的卓越成就。
9月7日,新华社发表《从“百载商埠”到“活力特区”——记广东汕头经济特区40年》,回顾特区“开荒牛”们在艰难环境和简陋条件下披荆斩棘建设特区的故事,讲述汕头经济特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创新探索,彰显特区生机与活力。
“对土地实行"五统一"管理、开创政府机关审批承诺制,这都是特区探索出来的改革措施。”8月31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依托侨乡优势 汕头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报道聚焦特区审批办结效率,以汕头政务中心和龙湖工业园区为例,展现特区简政放权工作成效和事项审批办结效率。
“这种自创立之初就印刻在血脉里的务实敢闯,让汕头在新时代仍然迸发着改革发展的新活力。”8月30日,《光明日报》在头版“经济特区辉煌40年”栏目刊登文章《务实敢闯的汕头风头正劲》。报道肯定了汕头用改革在“滩涂”画出经济“微笑曲线”的独特成就,从汕头率先出台我国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在国内首开政府机关对企业服务承诺制先河等创新举措着笔,展现了汕头勇于改革创新的精气神。
“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在不断扩张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很大进步,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4.1亿元,是1980年的97.4倍,年均增长 12.5%……”8月28日,央广网发布《特区40周年之汕头:以侨为桥,再立改革潮头》,用一个个实打实的数字,有力彰显了汕头经济特区40年经济发展成就。
8月31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粤东明珠更璀璨”——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发展纪实》,全方位透视汕头发展40年,并在后续版面刊载特别报道《广东汕头龙湖区:再当“拓荒牛”,乘风破浪又出发》,详细记录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龙湖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赞扬汕头特区精神。
聚焦侨情侨力:以“侨”为桥连接世界
汕头因侨而立,华侨在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侨胞投资是汕头的核心优势。走进汕头,央媒记者纷纷把镜头和笔尖对准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之初海内外华侨“反哺”家乡的动人故事,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中国唯一一个因侨而设立的试验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9月5日,新华社在《广东汕头华侨试验区谱写侨乡开放新篇章》一文中指出:“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开放而兴。”在新华社报道《从“百载商埠”到“活力特区”——记广东汕头经济特区40年》,以及8月31日《参考消息》特别报道《汕头:以“侨”为桥与世界紧相连》中,均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泰国侨领谢国民回家乡投资兴办汕头第一家外资企业的故事,展现侨资侨力反哺家乡的潮人情怀,体现了汕头主动吸收外资侨资、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思路。
“如果说龙湖区代表着特区过去40年的建设成就,那么华侨试验区无疑是代表汕头未来的一张名片。这是中国唯一一个因侨而设立的试验区。”9月1日,央视《中国新闻》系列报道“特区40年”栏目推出第七集报道——《汕头:以侨为“桥”推进改革开放》。跟随镜头,总台央视记者走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探访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东海岸新城宝能时代湾等地,展现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作为华侨文化交流传播基地和粤东地区新兴增长区的时代风采。9月2日,该栏目在第八集报道中推出《汕头:三个国家级平台叠加 推动经济特区发展》,依托高新区、保税区、华侨试验区三个平台,突出汕头探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发展成就。
《人民日报》在《拓宽创新路 发展动能足》一文的“以侨为桥,探索开放新格局”篇章中,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为代表,列举汕头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吸收和利用侨资外资的有力数据,既展现过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开放成就,又凸显如今汕头外贸进出口的迅猛发展。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同样在报道中以重要笔墨展现了汕头经济特区40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9月15日,《南方日报》刊发《汕头 扬帆向何处》,以整版篇幅回顾汕头从“华侨+顾问”到“华侨+试验区”、从百年商埠到“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历史变迁,讲述汕头围绕“侨”和“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力举措,展望汕头进一步推动深汕合作、深度融入“双区”建设的未来。广东新闻频道《权威访谈》特别节目《特区见证者》之汕头篇、广东卫视经济科教《特区40年专题报道》、广东卫视《飞越广东 特区40年》汕头篇等节目,均将镜头瞄准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肯定了新时期汕头依托侨资侨力实现跨越发展、再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发展之路。
透视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再创辉煌
报道中,广大媒体还着眼于汕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展现汕头“迈步从头越”的发展成就。
9月1日,新华网以“汕头经济特区40年新成就”为主题,用影像视频捕捉汕头新时代风貌,直观展示汕头经济特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明显进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一个个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发展场景,呈现汕头经济特区以40周年为新起点、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有力步伐。9月6日,新华社新媒体发布视频《好戏连台!潮剧点亮汕头夜生活》,记录“戏亭印象”惠民演出,展现汕头文化力量和城市魅力。9月7日,新华社在报道中聚焦交通发展、民生保障等内容,多方面展现汕头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和未来发展重大机遇。
《经济日报》还聚焦汕头产业建设——“汕头还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谋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关注汕头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精细化工等重大产业,以及把纺织服装、工艺玩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为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的发展之路。9月13日,香港大公报刊发汕头特区40年专版,发表《勤奋 将生意做到全世界》《与时俱进 打造粤首批5G产业园》等文章,报道了汕头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今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尝试。
同时,媒体记者走进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亚青会主场馆,将目光投向汕头的文教和体育事业。《参考消息》聚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在中外合作方面的教育成效;《光明日报》以较大篇幅,展现了汕头深耕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探索实践。9月10日,新华社发表《“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汕头筹办2021年亚青会推动城市建设》,走进如火如荼的亚青会场馆建设和改造工程现场,聚焦汕头为迎接亚青会开展的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公交体系建设等工作。文教之外,热火朝天的亚青会场馆建设吸引媒体目光,汕头与世界的一段新的体育“情缘”由此走进全国观众和读者视野。
本报记者陈欣琪
新闻推荐
自强不息 拼搏奋进 记2020年度潮汕星河奖学业奖特等奖获得者胡睿
真诚中带着质朴和乐观,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卓越,他收获了“第十三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区金牌”“全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