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贝类收藏 独创“鱼鳞画” 濠江渔民打造渔业贝壳体验馆,传递海洋环保理念
在纪力仕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珊瑚、贝壳。
达濠渔业贝壳体验馆收藏了1000
多种贝壳。
纪力仕独创的“鱼鳞画”,栩栩如生。
在汕头市濠江区濠城坑乾路的达濠渔业贝壳体验馆里,收藏有1000多种贝壳,不仅有来自濠江本港的贝类,还有来自索马里、马来西亚等远洋的贝类。由珊瑚和贝壳制作而成的工艺品,令人眼前一亮。这间体验馆并不是什么官方机构,而是由濠江渔民纪力仕自发建立。
对于在海边长大的人来说,贝类、鱼鳞都是常见之物,但在纪力仕的眼里,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他把内心的美托付于这些海洋生物、映照于亲手制作的艺术品种,创造出一个美妙的艺术天地。
藏品最远来自索马里海域
纪力仕祖上几代人都是濠江的渔民,从小就跟海洋打交道的他,对海洋生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的时候我住海边,祖辈每次去码头收购生鱼时都会跟着去,在不需下海时就在饲料鱼堆里找贝壳。”纪力仕笑着回忆,改革开放后,一家人开始进行远洋捕捞作业,这也让他为他的收藏提供了条件。
起初并非刻意地收藏,纪力仕只记得仅仅是因为想给单调的鱼缸进行一番装饰,于是便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贝类、珊瑚,后来越积越多,不知不觉已过了30多年光景。由于贝壳数量众多,家里已经放不下去,纪力仕便在厂里专门腾出一层楼,用以打造贝壳体验馆。
“这是非洲瓶螺、七彩少女蜗牛、韦伯士坚螺、女巫古螺、白兰地涡螺、七星宝螺……”纪力仕的爱人王惠虹一边带着记者在贝壳体验馆参观,一边介绍道。别看王惠虹现在讲起贝壳头头是道,起初她也不是非常理解丈夫的爱好。
“刚开始收集这些贝壳,我不是很赞同。因为刚打捞起来的海物都有很大的臭味、腥味,需要清洗很久,把家里弄得味道很重,一些标本的制作过程也比较繁琐。”王惠虹说,后来是丈夫不断向她普及海洋方面的知识,告诉他这些收藏能够让下一代懂得去保护海洋,她才渐渐理解并支持丈夫这一爱好。
在这个过程中,人缘好的纪力仕经常能够得到一些地区渔民的“好物”相赠,最珍贵的藏品是一件来自索马里海域的贝壳。纪力仕介绍道,这个贝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渔民获准出海远洋捕捞的一个见证。一位渔民在捕捞到这个贝壳后一直珍藏着,后来得知纪力仕专门收藏贝壳,于是转赠给他。
在贝壳纪念馆里,记者留意到许多由珊瑚、贝壳组合而成的工艺品,细问之下才知道这是纪力仕独特的创作。“有一次我在清洗珊瑚的时候失手打碎了,碎成好多块,我觉得扔掉特别可惜。后来就尝试复原,把它们重新拼起来,然后再加上贝壳做成花,粘起来特别好看,我就慢慢把这些边角料收集起来。”他说。
2008年,纪力仕把制作而成的处女作“珊瑚花”送给王惠虹,这份独特的浪漫令王惠虹又感动又惊叹,“没想到这些习以为常的小物品组合起来竟然有这么美妙的化学反应。”
在那之后,王惠虹便也开始关注融入进丈夫的爱好,陪同丈夫一起参加国内外的贝类展览,一起打造贝壳体验馆,在丈夫创作时默默在一旁陪伴。“就算是枯化了他也要把它"复活",去组成一个有灵性的作品,一心只想让大家感受到海洋之美。”她说。
创新利用鱼鳞片进行创作
贝壳体验馆里,一幅“公鸡”的画作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纪力仕告诉记者,这是利用赤嘴鳘的鱼鳞片制作而成的。去年他在一次清洗赤嘴鳘鱼鳞片的过程中,被浸泡在水里的鳞片散发出来的光泽所吸引,看着满盆的鱼鳞片出了神。
雪白的鳘鱼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还能够清晰地看到一圈圈纹理,这点亮了纪力仕的想象空间:如果把这一片片鱼鳞拼起来,会有怎样的视觉效果?
他拿了几片鱼鳞直接在地上拼凑着,感觉不满意,顺手拿起剪刀创作起来。一刀、两刀、三刀,在纪力仕的巧手下,一片小小的鱼鳞被剪出了花样,有的像爪子,有的像羽毛。“那就用鱼鳞拼成一只公鸡吧!”在纪力仕看来,公鸡是守时的象征,有美好的寓意,他把其作为鱼鳞画创作的首个主题。
为了更了解鸡的形态特征,纪力仕能在鸡场呆上老半天,观察公鸡的神态。观察透彻后,他自己在纸板上画出公鸡的轮廓,将一部分剪成羽毛状的鱼鳞片和完整的鱼鳞片贴在鸡的不同部位上。待胶水干了之后再用剪刀,将贴满鱼鳞的每个部位进行二次修剪,最后一只用鱼鳞制作而成的“公鸡”就出炉了。
过程的叙述虽简单,但实际上进行鱼鳞画创作前后至少需要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纪力仕告诉记者,鱼鳞制作前需要反复冲洗和浸泡,去除盐分和杂质。正式制作前得用开水浸泡至鳞片完全舒展开,然后根据鱼鳞厚度、光泽度分类,看是用来制作“羽毛”还是其他部位。用胶水把鱼鳞粘贴在纸片上后,要重压两三天让鳞片完全附着,同时做好防潮措施,待完全干燥后再进行修正。
据悉,一幅成型的作品,需要剪上2万—3万刀,动用上千枚鳞片。“不是很大的工程,但也没有那么容易。”王惠虹告诉记者,为了创作鱼鳞画,纪力仕可谓是废寝忘食,灵感一上头他可以忘却所有的一切,“刚开始他剪得不太成功,后来就不断地剪、起稿,拼接上去,不断积累,做到富有层次感。”她说。
乐于将这门技艺普及分享
美学大家朱光潜曾说:“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匠人,另一半是诗人。”虽为匠人,但纪力仕利用自己一双巧手、充满想象力的大脑,将生活过成了诗。几片寻常的鳞片到他手里,既有海都风韵又坚实美观。
正是理解丈夫对海洋艺术作品创作的热爱,王惠虹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自去年起,纪力仕的鱼鳞画已陆陆续续完成十余幅,多数以公鸡、孔雀为主题,作品栩栩如生。
在鱼鳞画的工艺上,纪力仕借鉴了传统剪纸、雕刻、通草画等传统技艺,并把濠江的风格融入到创作中,走出一道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我的画作特点,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达濠人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期望,用鳞片表现出来。”但他也坦言,目前鱼鳞画的工艺研究时间比较短,技术上还是比较薄弱,仍处于探索阶段。“要剪出羽毛的质感仍比较困难,全凭自己手上感觉的阶段。”他说。
谈到工艺的传承问题,纪力仕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乐于将这门技艺普及分享。“以前可以没日没夜作画,现在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减少创作了,但我希望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野生赤嘴鳘鳞片这种原材料有限且收集困难,纪力仕说他正打算寻找合适的淡水鱼鳞片进行替代,降低创作成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间工艺都在不知不觉地消失,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十分迫切。”纪力仕夫妇希望,通过采用海洋材料制作艺术品的形式,唤起大家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并加以保护。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的收藏和展示,让下一代了解到海洋的知识,深化他们的家乡归属感。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余丹
实习生郑钦元
新闻推荐
关于濠江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公开挂牌出让补充公告 汕濠自然资公〔2020〕147号
我局于2020年8月28日发布公告,公告编号为:汕濠自然资公〔2020〕139号、汕濠自然资公〔2020〕140号、汕濠自然资公〔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