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老古董”陈旭南: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空间他让潮汕嵌瓷从乡村屋顶走进大城市地铁站,变得生鲜有活力

南方都市报 2020-09-14 06:19

[摘要]他让潮汕嵌瓷从乡村屋顶走进大城市地铁站,变得生鲜有活力

位于深圳荔湾地铁站的嵌瓷作品《海之狂想曲》,出自陈旭南之手。

陈旭南

汕头人,壁画设计师、嵌瓷艺术创作人,让潮汕传统嵌瓷从屋顶走进现代公共空间。同时也是汕头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美术专委会主任,广州市汉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广州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外聘教师。主要异嵌瓷作品有《海·魂》《山歌》《海之狂想曲》,涂鸦壁画《狼图腾》和3D画作品《记忆——潮汕祭祀场景》等。

陈旭南,既是创新者,也是“老古董”。对于数次提及要“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空间找回自己的文化基因”的他而言,重现就是最好的回归。

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前,伴随女孩出嫁的,还有布满了刺绣的手作衣裳;祖辈的每一次祭拜活动,剪纸也是必需品之一;而当人们考虑到住宅或祠堂的装饰时,也一定少不了木雕、石雕的身影。这些传统工艺,曾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陈旭南,就是为传统工艺“续上这根前弦”的人。

一句夸奖埋下信仰种子

33岁的陈旭南,出生于广东汕头,是位壁画设计师,同时也是嵌瓷创新人。追忆起与绘画的缘分,他始终忘不掉的,是幼儿园老师的那句鼓励。

“当年老师就一个劲地跟我妈说,你家小孩画什么像什么,特别像。可能也是这样的话吧,让我备受鼓舞。”从那时起,绘画之于陈旭南,就像是待挖掘的矿洞,他知道里面藏有金子,他也信任握在手中的那把斧头。凭着这份笃定的信心,他时常在美术课上大放光彩。

高中二年级,陈旭南离开家乡小小的村庄,如愿考取广州美术学院,并将壁画选作自己本科四年专业。

“说(我和绘画)是命中注定的话可能有些夸张,但我确实非常感谢我的幼儿园老师,让我相信我是可以的。再有的就是自己的坚持。”他说。

手工艺没落他心有不甘

直到大学,陈旭南才猛然意识到“成长于农村”对于他的意义之重大。无论是在创作、学习还是研究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与家乡的氛围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他,已内化为他经验的一部分,被永久地储存起来。当他投入创作时,这扇记忆之门就悄然打开了。“不需要别人跟你说些什么,它就这样进到你的眼睛里,留下了那些痕迹。”

大学期间,担任昌文社社长的陈旭南组织社团成员一起进行关于传统工艺的研究和考察。他接触到许多传统手工艺人,这使得他颇为兴奋。与此同时,他也听到了许多质疑与无奈,手工艺逐渐没落被淘汰的窘境,以及前景渺茫、后继无人的言论等。自己一心向往的技术,伸出的手还未来得及触碰到些什么,似乎就要夭折。无论如何,陈旭南都心有不甘。

“我始终觉得它是有潜力的。”他坚持这样认为。

寻找传统工艺的出路

从过往研究的课题到如今从业多年,陈旭南一直坚持以自己的方式为传统工艺走向现代空间作出各种尝试与努力,也正是在这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嵌瓷吸引了他的注意。

嵌瓷,是潮汕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一门传统装饰工艺,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兴盛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瓷片通常由各种颜色的瓷器上剪取成所需要的形状,在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砌成不同的模样,颜色鲜明、气势雄伟,经历风吹雨晒也不会褪色。

在陈旭南的老家鮀浦,传统嵌瓷与建筑的关系更多是单一依附,运用的题材也因传统观念和习俗受到诸多限制。为了让传统嵌瓷“走下屋顶”,陈旭南在结合传统嵌瓷的手工制法基础上,将其打散重构,给予嵌瓷以新的视觉张力与艺术呈现,并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使其真正融入到当代空间艺术中。

2014年,陈旭南的第一幅嵌瓷作品《海·魂》应运而生,而他也由此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新意义的新概念——异嵌瓷。

“传统的文化还是需要去继承和弘扬。”秉持着这一信念的陈旭南,几乎每年都会在异嵌瓷的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不希望自己重又陷入到惯性思维模式下。在深圳荔湾地铁站,这个目前为止最让他得意的作品《海之狂想曲》,陈旭南这样描述所寄予的愿景——来自八方的人带着他们身上独特的色彩,融入到大湾区的发展大潮中,共同谱写城市梦想的乐章。

他也将这样的厚望寄予自己。在他眼里,“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肯定是能够给这座城市、这个空间带来改变的。”同样是对嵌瓷工艺的运用,在闽南和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更为常见,有的甚至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特色景点,这也让陈旭南看到了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如果我们能够有更多开放的公共空间,去展示这些传统的文化和工艺,让市民也参与进来传播和学习,会更好。”

从古代穿越回来的人

即便是在日常的生活与行为习惯上,陈旭南也表现得像个“老古董”。“有时候真的觉得他是从古代穿越回来的,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就一门心思放在画画和研究传统的东西上。”同是美院出身的妻子,即便理解陈旭南的职业和理想,偶尔也会忍不住吐槽。“他就是那种即使是带你去约会,也会把目的地选在某某故居、遗址地的人。”

提及浪漫,行事老派的陈旭南显然无任何优势。但对于儿子,作为父亲的陈旭南却独有他的一套仪式。“每年儿子生日,他都会拜托他的师弟定制一枚刻有儿子名字的印章,个别的还会做成吊坠模样,打算就这么一直送到儿子18岁生日那天。”在妻子眼中,这些都是胜于言表的意义所在。

由于工作原因,陈旭南时常需出差外地,妻儿往往也跟着他四处奔波。“我也经常笑着跟别人说,我儿子就是在工地长大的。”当他工作时,儿子就在一旁默默地看,偶尔也跟着用材料在地上有模有样地摆弄着各种图案。妻子也在一旁帮忙,全力支持着他。

“累是累点,但有失必有得嘛。他们现在就很亲密,有时候还会把我抛到一边。”看着正在一旁打闹的父子二人,妻子欣慰地笑道。

工作上,偏向于现代艺术制作的妻子偶尔也会和陈旭南分享一些想法和点子,“他一直都是一个挺沉得住气的人,做事情很有耐心。”也许正是这些特质,让陈旭南无论是面对工作还是家庭,都处理得认真且妥当。同时,家人的理解和陪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很大鼓舞。

在家里,陈旭南坚持用方言同儿子交流,“方言是第一位的,我还是希望他能够学会这门语言。”在做项目之余,他们夫妻二人也会时常带着儿子去体验木雕、花灯、剪纸等手工艺制作,让他尽可能多地去接触这些传统文化和艺术,去感受这种氛围。“我也想过自己为什么唯独对嵌瓷感兴趣,后来发现可能跟生活的环境相关。”如果我生活在汕头市区,接触得少了,可能感受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和它的联系就建立不起来了。”

有着如此体验的陈旭南,坚持为儿子提供更多尝试和实践的机会。而对于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显然少有这样的可能。“他们也许到了大学才有机会去了解,蛮可惜的。”在陈旭南的设想下,如果在孩子的学校课程中适当地添加一些本土化的乡土课程,让他们早一些对自己的文化有认知有了解,也许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会更有利。

开学季到来,儿子即将入学幼儿园,陈旭南也将回到学校的壁画课堂上,给学生们讲授这门传统手工艺。“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针对这些工艺做更多的尝试。”对他而言,让人们在中国感受中国,在广州看到广州,是他的理想,也是坚持的目标。

采写/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李琳

实习生 马芷晴 黄乐

新闻推荐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汕头市拟成立两个质控中心

本报讯(记者周敏)为提升汕头市医疗机构颅脑外科和临床检验的质量管理、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对全市颅脑外科和临床检...

 
相关阅读